读四篇文献所得——简述中国教育技术学发展历程及南先生的学术主张
(2017-06-05 17:57:59)发展历程:
我国在高等学校举办教育技术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的。
教育技术专业,在1993年以前,一般叫电化教育专业;
1993年以后,一般叫教育技术学专业。
1936年,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创办电影广播教育专修科,学制两年,这是我国第一个电化教育专业。
1938年,南京金陵大学理学院设立电影播音专修科,学制两年,科主任孙明经。
1940年,前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设立电化教育专科,学制两年,科主任戴公亮。
1948年,该院专修科改为系,学制4年,这是我国第一个本科层次的电教专业。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社教学院的电教专业并入北京电影学院。
从1952年到1982年,我国的电化教育专业停办了30年。
从1983年起,我国高校开始恢复设置电化教育专业。
1983年,西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设立了电化教育专科,学制2~3年。
1983年,华南师范大学创办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学制4年。
从1986年起,我国开始举办研究生层次的电教专业。
1986年,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最先设立了教育技术学硕士点,学制3年。
1993年,北京师范大学最先设立了教育技术学博士点,学制3年。
我国的现代教育技术,或者说电化教育,它是萌芽于上世纪20年代,正式起步于30年代,到现在已经有了70多年的历史。70多年来,我国的现代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视听教育的阶段和信息化教育阶段。
视听教育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是视听教育发展的前期阶段。人们关注的热点是电教设备设施的建设和在高等学校开设电化教育基础课。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前期,是视听教育发展的后期阶段。人们关注的热点是:电教系统工程建设,现代教材体系建设,开设计算机课。
信息化教育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前期,是视听教育发展的后期阶段,也是信息化教育的萌芽、起步阶段,是从视听教育到信息化教育的过渡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头10年,是信息化教育正式起步和迅速发展阶段。我国的信息化教育,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后期正式起步,进入新世纪后得到了迅速发展。
学术主张:
1、办好教育技术学专业,最重要的是要按照上述认识和思路,做好学科专业建设的三件大事。
(一)明确培养目标:培养什么人?
(二)建立课程体系:应该教什么?让学生学什么?
(三)确定办学原则和教学策略:怎样办学?怎么教学?关于办学原则。硬是从两个方面出发:本学科自身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关于教学策略。最主要的是要引导、帮助学生实现学习上的“五个三”:
三个“世界”:经验世界,语文文字世界,虚拟现实世界。
三个方面:基础,前沿,特色。
三种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三种理念:知识的拥有与知识的应用都重要,而后者更重要;继承与创新都可贵,而后者更可贵;人生三件事——做人、做事、做学,都重要,做人最重要。
要践行三个方式。
2、信息化教育姓“教”,不姓“技”,它是属于现代教育范畴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3、赞赏潘老的主张: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硬掰脱衣服,走自主创新之路”。摆脱依附,采中外古今百家之长,走自己开辟创新之路,这也应是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发展之路。
4、信息化教育=电化教育
信息化教育不等于教育技术:概念产地不同,研究对象不同,运行要求不同,发展路线不同
5、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现代教育媒体=电化教育
两翼说(两支翅膀理论)电化教育要成功,必须要有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必须要有现代技术媒体的支持,两者不能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