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首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一气如注,古今绝唱也

(2019-01-24 14:28:59)
标签:

教育

分类: 诗词曲赋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年代。我们身处在这个智慧与愚昧、信仰与怀疑、光明与黑暗、希望与失望并存的世界,我们好像什么都有,又似乎一无所有。小时候看杜甫的这些诗,老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直到现在,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身世之感,有的句子,是一读起来就要掉眼泪的。语言精练又平实,充满了漂泊别离人生无常的悲凉,对生灵涂炭的现实的悲悯和感慨,感情真挚深刻又不浮夸,小时候读不明白,长大了才逐渐懂得。

今天我们要看的这首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剑外忽传收蓟北”,首句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这是一快。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这又是一快。战乱将息,诗人颠沛流离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可是,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喜欲狂”,这是达到了惊喜的更髙峰。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的春光伴着我返回故乡。既要“放声高歌”,还须“痛饮美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

尾联写“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诗人巴不得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读杜心解》中赞其为:八句诗,其疾如飞。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得力全在次句。于情理,妙在逼真,于文势,妙在反振。三、四,以转作承,第五,乃能缓受,第六,上下引脉,七、八,紧申「还乡」,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如果我们孤立地阅读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会觉得这是杜甫人生的一大快事:公元762年,唐军在战场上捷报频传,收复了包括东都洛阳在内的大片失地(虽洛阳是杜甫儿时曾经生活的地方,家族宗祠、祖先坟也在洛阳附近。)。第二年,叛军首领史朝义自尽(史思明之子,此时安禄山和史思明已相继死于叛军内乱),部众向唐军投降。“安史之乱”结束,国家统一,杜甫可以携妻子回到洛阳,落叶归根,安度晚年。

但是结合一下这首诗的背景与杜工部的后面的人生;书生意气,家国天下,忍不得让人百感交集:诗人先是满怀希望回到成都居住了一年,然后,失望中到夔州过了两年相对安定、富足的生活;离开夔州后,计划去长沙投奔亲戚。继续乘船,出三峡,经湖北,入湖南境内后,遭遇变乱,一度生活无着。

遗憾的是,公元770年,杜甫终究没能活着回到家乡,客死道中。因为贫穷,杜甫的后人甚至无力扶柩回洛阳安葬。

公元813年,其孙杜嗣业将杜甫灵柩归葬于洛阳首阳山的先祖墓旁,后迁于河南巩县,杜甫两子宗文、宗武陪葬墓侧,是为“圣人三冢”。

从这个角度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所谓杜甫平生第一快诗,记录的,不过是一次短暂、虚幻的快乐,杜甫此后的真实遭遇,比安史乱中的颠沛流离还要痛苦,悲惨!

这样看来老杜此首诗。将历史的沉重、个人的际遇熔汇一炉,千年余味不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