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温柔的坚持》有感
(2014-11-24 15:43:39)
|
| 温柔的坚持 |
| |
|
4月1日晚上十点多钟,正准备睡觉,关电视机的时候随意瞟了一眼正在播放着的节目,立刻被深深吸引。那是中央一套的《看见》栏目,主持人柴静早有所闻,可是从未看过这档节目。于是,驻足细看。
那天播放的节目叫《温柔的坚持》,讲述了一个男孩从大陆到台湾的求学经历。男孩叫成成,一岁多时被查出智力障碍,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他的家庭条件不错,母亲像所有的孩子母亲一样,想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能够融入到学校。可是成成无法在普通学校学习和生活,于是母亲又把他送到了当地最有名最昂贵的私立学校。跟以前一样,同学无法接纳成成,大家把他当成“空气”,漠视他的存在,或者躲避他。为了得到大家的承认,成成扮演着一个“有钱的霸道的坏蛋”(成成语),跟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后来,成成的母亲听说了台湾的“融合教育”,抱着一线希望把成成送到了台湾的学校学习。在那里,特殊生和普通生的比例大约是1:3。因为特殊生到处都是,大家丝毫也不觉得奇怪,把他们当成一种正常的存在,大家和谐共处。特殊学生和普通的学生都能在学校得到发展。学校有专门为特殊生设置的比赛项目,对他们的学业没有统一标准,能有所收获就可以。但是对他们应当承担的责任却没有任何放松,该承担的责任一定要承担,该完成的任务一定要完成。在教师们的坚持和鼓励下,成成找回了自信,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孩子”。从学校走出去的特殊生绝大部分能自食其力。普通学生基本能考上理想的学校,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学校学会了接纳,包容、能够自动自发地帮助关爱特殊生,欣赏他们的长处。
看完《温柔的坚持》,我的心被深深触动了。成成是个很有个性的孩子,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育环境中,他会呈现出不同的一面。而他的呈现方式取决于周围人带给他的大氛围。氛围是敌对的、尖锐的、苛刻的,他就是怪异的、自闭的、排它、自卑的;氛围是接纳的,平等的,宽容的,自然的,他也就向着自信、美好、愉悦、进步的方向发展。吴淑美教授主张的“融合教育”就是强调一种自然而然的相处之道,把普通生和特殊生放在一个环境下学习,人人都在相互教育,这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力,作用是超乎想象的。如果老师硬性指示学生去怎么接纳特殊学生,这样会让施展的学生有被迫感,也让接受的特殊生感觉不自然,反而达不到好的效果。让他们融合在一个大集体里,学会自然接纳和平等相处,没有异样的眼光,处处充满友好和温暖。老师设计一些有针对性训练的活动,发展并强化每个孩子的个别优势,让他们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潜力得到充分挖掘。这种好的教育模式值得推广,只是在我们现在的大环境下,推广起来,需要得到很多普通生家长的支持,这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