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原因导致范进中举后疯了?

(2016-04-09 08:55:22)
标签:

文化

范进中举

疯子

儒林外史

古典文学故事

分类: 线装书精品

      距今天大约250年左右的时间,在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两部不朽的巨著:《红楼梦》和《儒林外史》。《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清代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科甲鼎盛的仕宦名门,后因家道败落迁往南京,以卖文为生。《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勾画出了封建科举制度下一群儒生的畸形状态,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对知识分子的毒害,《范进中举》就是小说中最脍炙人口的精彩章节。

      假如说今天高考的考场上走进来一位五六十岁的老人,与那些十七八岁的孩子们一起参加高考,而且还考上清华了,效果会怎么样呢?我们人人都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小很小,假如是真的,那老人还不得乐疯了?《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就是这样:五十多岁考中举人,一高兴,疯了。

      小说的背景放在明朝,实际上写的是清朝。范进是广东人,二十岁的时候他第一次参加秀才考试,一直考了34年,一共进了二十多次考场,他到底是怎么回事,秀才那么难考吗,是水平差还是他命运不济?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是阶梯式的,首先是在县里考,知县主持的,叫童试,考中以后叫童生,童生还要经过知府主持的府试,然后再到省里参加学政(也叫学道,相当于教育厅长)主持的院试。院试通过了也就有学籍了,可以到所在的县、府、州入籍,然后才能去考举人,举人考试叫乡试,在省里考,每三年一次,乡试考中就是举人了,就可以候选做官了。举人再向上就是到京城参加会试,会试通过再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通过了那就是进士了,俗称前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

      首先是要考秀才,秀才也叫相公。在当时,中了秀才才算是进入了主流社会,虽然还不能为官,但在百姓眼中,他们是很受尊重的一批人,到了大堂之上都可以不向县太爷磕头下跪,对于出身寒门穷困潦倒的范进来说,他既不会躬耕劳作,又不会经营买卖,因此,不得不把改变现状的唯一希望寄托在科举考试上。那么,已经年过半百、经历了二十多次考试的范进,究竟是怎样考上秀才的呢?

      这一年的农历十二月,广东省番禺、南海两个县的童生在一起参加院试考秀才,范进又一次走进考场。这一次的主考官是新任的广东学政周进,范进一进考场,就引起了周进的注意,因为范进的长相打扮在这一群考生中特别扎眼: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戴一顶破毡帽,最可怜的是他身上那件衣服是麻布的,旧的直䄌,当时正值隆冬季节,还这样穿着,显然是只有这一件衣服。

      周进当年也和范进有过相似的经历。周进六十多岁的时候还是个童生。刚出场的时候,小说写周进的惨样:全身衣服破旧,右胳膊肘和屁股后是三个窟窿,没补就穿着来了,脚穿一双红绣鞋,还是在垃圾堆上捡的。但是就这么一个穷困潦倒的六十多岁的老童生,现在考中进士了,做了教育厅长了。此时此刻看到范进,仿佛就是几年前的自己站在了对面一样。

      令人欣慰的是,这次范进似乎考得不错。第一个交卷,交上去后,周学政就把他给叫住了,跟他做了交谈,你多大年纪了?范进说,我54岁,在名册上写的是30,不好意思。然后周进又问,那你考了多少次了?他就说二十多次了。为什么总考不上呢?秀才毕竟不像举人、进士那么难考。范进就说,以前考官都没看上我的文章,我的文章写得不好。周进说“这也未必尽然,你且出去,卷子待本道细细看。”这里周进明显在推己及人,对范进产生了怜悯之心。周进拿过来范进的卷子一看,大失所望,“啪”就扔到一边,写的什么啊,怪不得考了这么多年考不上。

      我们也奇怪,学了那么多年,进了二十多次考场,他到底为什么就考不上?大家都听说过“八股文”,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主要考的就是八股文。“八股文”是一种很形象的叫法,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分八个段落,前面是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这四部分算起始的段落,内容不多,很短,文章的主体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股,每一股又分成两段,这两段用排比和对偶的段落相对应,加起来八股。这是文章的格式,要求很严的。最要命的是内容,明清时期的八股文要求出题目,是在《四书五经》里出,不能越过这个范畴,考生不能任意发挥,要表达的观点必须以宋代朱熹对《四书》的注释做标准,以宋代、元代的人对《五经》的注释做标准,甚至语气还要模仿,所谓“代圣人言”就是《四书五经》的语气,所以这样的文章如果要写得不好,很容易就分辨出来,比如说格式不符合,跑题了。可是这种文章要写得好、想分出来哪一个好,也很难。这次范进遇到周进,真是他命好,也是偶然。

      范进交过卷子后,周进看了不高兴不满意,期间这段时间还没有第二个人来交卷。于是,周进就把范进的卷子拿起来又看了一遍:有点意思。再看第三遍:不得了。他认为范进的文章“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这一评价至高。范进就这样被取为第一名,叫“案首”。对于范进考中秀才的这段描写,作者吴敬梓用看似荒唐的笔触,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辛辣尖锐的嘲讽,故事一开始,作者就将两个有着同样伤心史的人物放在了一起,周进因功成名就而飞黄腾达显赫一时,范进却因科场失意而穷困潦倒卑躬屈漆,两种不同的境遇构成强烈的对比,说出了人们热衷科举的真正原因。
   
      在这一章节的众多人物中,最生动活脱的莫过于范进的岳父胡屠户。我们来看看这个人物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角色:范进回家了,他的老娘、老婆也都很高兴,他们家就这三口人。这个时候他的岳父胡屠户前来贺喜,还带来了一副猪大肠,一瓶酒,礼是薄了些,但是他说的那番话是最有意思的,搁正常,女婿考中大学,岳父来了应该说什么?闲婿此番高中榜首可喜可贺!或者拍着他的肩膀:小范啊,我就说嘛,金子总会发光的。可这胡屠户怎么讲,他发牢骚说,我倒霉,不知倒了几辈子霉,把女儿嫁给你,一大把年纪,穷到这个样子,也说不准,哪次我还是积了德,过到你身上,让你中个秀才。接下来胡屠户又教训了一番他的女婿:你现在是大学生了,再出门见到那些耕田的、扒粪的农民,不能跟他作揖鞠躬平起平坐,那掉价,但是见了我们这一行,杀猪卖肉的,那不行,你不能装大爷,我是你岳父,你要尊敬我吧,那我们这一行的人你都得尊敬。我们知道封建社会,老百姓是按士农工商这个顺序来排列人的社会地位的,可是要按胡屠户的说法,那就是杀猪的第一,其他的都后排喽。

      范进考中秀才了,接下来要去省城考举人,当时举人考试是考三场,每一场三天,吃住行来回得不少钱。范进没有钱,就找他岳父去借。胡屠户一听就把他劈头盖脸大骂一通。他不相信范进能考中举人,更舍不得那钱,说:我辛辛苦苦杀猪卖肉赚的钱借给你,你拿去把它丢在水里,你拿什么还我啊?想就此打消范进的空想。可是范进不甘心,借了跟他一起考中秀才的那些人的钱,就参加了乡试。考完没等发榜,就赶紧返回家,他的老娘和老婆已经饿了两三天了,他母亲眼睛都饿得看不见东西了。一大早他就抱着家里唯一一只老母鸡到集市上卖,想要换一点米回来煮粥。正在卖呢,一个邻居跑来拉他回家,告诉他你中举人了,报录的一批一批的挤满了屋子。报录是怎么回事呢,那个时候,有人在科举中发现了商机,每到乡试发榜的时候,就把那名单一个个地写成大红喜帖,用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送到举人家里,然后赚一顿酒喝,再赚几个赏钱。范进不相信,不回去,说你跟我开玩笑呢,该干嘛干嘛去,别耽误我卖鸡。这邻居怎么说他也不信,没办法,生拉硬拽把范进拉回家。

      范进回家一看,大红喜帖已经高高地挂起来了,上面写的是“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这范进看一遍,自己再念一遍,说不可能啊,我秀才都考了那么多年,这举人能一次通过?这几十年寒窗苦读,忍辱负重,穷困潦倒,一下子从天上掉下这么大一个喜事,他当时就受不了了。两手一拍:“好,我中了!”随后就倒那儿晕过去了。大伙儿赶紧七手八脚把他弄醒过来,没想到他醒过来以后,嘴里不停地喊着“我中了!我中了!”拔腿就往外跑,大伙儿在后面拉都拉不住,又掉到池塘里,头发也散了,浑身泥水,哪儿人多就奔哪儿,不停地喊着“我中了”,大家一看,新举人疯了。
   
      范进这一疯,所有的人都傻了。一个报录的出了个主意,他说范举人这种病叫“痰迷心窍”,就是说高兴得过了头,一口痰涌上来把心窍给堵住了,要找一个他平时最怕的人,冷不丁抽他嘴巴子,说他没有中,这样他就能好过来。大家一听,这好办,找胡屠户,范进最怕他老丈人。那天胡屠户去外村买生猪,知道消息比较晚,大家要找他的时候,他也来了,这次他带来了七八斤肉、七八百块钱,高高兴兴地来贺喜,结果却失望了。还让他亲自动手治病,他不干,说以前是以前,现在我女婿中了老爷,那就是天上的文曲星,谁要是打了文曲星,阎王拉去打一百铁棍,然后再发到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这我可不干。邻居说,胡老爹,你每天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杀了多少生啊,你要是一巴掌把范进的病治好了,阎王论功行赏将功折罪,没准把你从十八层提到十七层,再说了,没准原来给你记了几千铁棍,多这一百你还在乎啊。于是,他喝了两碗酒,壮壮屠户胆,到集市找到范进,范进正在那儿拍着手叫喊着,他趁范进不注意,“啪”的一个大嘴巴:“该死的畜牲,你中了什么?”胡屠户一个杀猪的,那手劲可想而知,再加上范进本身就弱,一巴掌就打晕过去了,然后大家再一通忙,把他弄醒过来,没错,还真的好了!

http://s15/mw690/005SaW02gy70LKrRmvI0e&690
《范进中举》连环画内页

      范进好了以后回到家里,马上本县一个做过知县叫张静斋的举人来他家里套辞来了,张举人有钱,一看范进家比较寒酸,当场就送给他五十两银子,这相当于当时一个教师一年的工资,还把自己在县城里的一套大房子送给了范进。“自此以后,果然有许多人来奉承他,有送田产的,有人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投身为仆图荫蔽的,到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是不消说了。”过去范进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他岳父说,你都不配想,说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屁,而现在却是顿顿都能吃天鹅肉,这个差距确实太大了。

      所以我们很理解范进发疯,不过,范进到中举以后才疯,这算老天照顾他,否则这辈子就完了。三十四年二十多次进考场,穷困潦倒,在别人的白眼中度日子,等等,压抑了这么多年,这是其一。其二是中举后和中举前这个突然间的变故,举人不仅仅是个头衔、一个名声,更是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等全方位的变化,这个变化,范进根本没有心理准备。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儒林外史》通过具体的画面,深刻地写出了在科举制度下所谓“一进龙门,身价百倍”的社会现实,正是人们对功名富贵的这种态度,形成了一种恶浊的社会风气和强大的社会势力,在作者看来,科举制度造成了知识分子的人生灾难。今天,我们应该客观对待这一观点:不能把科举制一棍子打死。科举从隋代开始设立,到1905年晚清的时候取缔,一千三百多年,对中国的文化、教育、政治、文学等各个方面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在唐宋时期,打破了贵族对权利和文化的垄断,是一种比较公平的官员选拔制度,当然它的弊端也是很大的。到了明清以后,科举制的弊端更加明显的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了。今天我们可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但却不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去指责我们的祖先。

      更多精彩故事,敬请欣赏“宣纸线装绣像大字本古典文学名著系列”·《儒林外史》(1函10册,清嘉庆卧闲草堂刻本),三希堂藏书策划,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大16开,书号:ISBN  978-7-5325-7788-0    定价:2000元,电话:010-8587936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