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301期(出版日期2021年11月2日)

(2021-08-19 10:18:31)
标签:

教育

通知

稿

文苑新星
1301期(出版日期2021年11月2日)

一如初见

况婧娴

                                          初见

南京的夏日像火炉坠地, 街上的行人少之又少。程北朔躲在阴凉处正犹豫是否收起手中的贝斯。
 
再弹一首吧。程北朔前方的布袋里多了十元钱。

 
程北朔眯着眼睛在骄阳下想看清眼前的人, 但阳光实在刺眼,便低下头开始拨弄起贝斯,音乐从指音流出,带着些许的刻意与认真。一曲下来的她转了转有些发酸的手腕快速收起了贝斯。
 
谢谢。程北朔拿起布袋将其封好抬头向眼前人露出商业假笑。
 
他歪着头,双手环抱,眼神打量着她散漫道:“这曲你写的?”
 
程北朔恍惚地点了点头,觉着客人的声音有点好听啊。 
 
同是天涯沦落人。
                                        心动

   
程北朔至今想起这句话就觉得可笑,当她看到闵狁其每次面对创作带着从未有野心,知道自己与他从来不是一类人。闵狁是地下Hip Hop 界某社团的成员,是小有名气。
   
自从那次的碰面两人也熟知起来,每次的公演程北朔就会挤在人群里,看着台上的狂野凌虐,以及简陋陕小的空间,就会觉得被困在这里的他简直委屈极了。他应该有更大的舞台。

偶尔程北朔也会风风火火地扛着贝斯跑来闵玩其老房子里搭建的工作室上,串门得不亦乐乎。遇上他屡屡未进食,程北朔便养成了习惯每次顺手带来盒饭。
   
“真不知道要是没有我你一天到晚不出门的不得憋死。”
    
闵狁往往在电脑桌前一坐就是一天, 屁股压根不离板凳。曙光破晓,短暂的放空是他最享受的时刻。
   
过来。闵狁逗狗样招了招一只手,程北朔别扭地凑上前去,“ 你帮我听听。
   
嗯。程北朔含在嘴的汤包未吞下,迫不及待发出了肯定的音节,用手捂住嘴巴包了好二会才把话说溜,感觉有 点甜丧。
   
“怎么说?
   
恋爱瓶颈期中的男女心声。”  
   
“行了,一边去吧。”  闵狁一根手指抵住她的太阳穴往旁边偏。

 

明心

冬日来得迅猛,入侵气流窜得整座城的人感到阴冷至极,这天气是真的毒。程北朔裏着毛毯呼着手中的热茶,盯着身旁的贝斯发呆。
   
被闵狁起身拖椅子的声音惊得茶漏,程北朔以古怪的表情看着他取下门后的大衣上身。
   
走吧。闵狁一颗一.颗系好纽扣,弯下腰在鞋柜里拿出双裂皮的短靴。
   
噢。天气预报说今晚有初雪,程北朔心里摸索着在外面怎样才能拖住这个家伙。临走时攥着纸袋塞了条围巾,闵狁再三催促下才慌逃出门。
   
闵狁,我想去夫子庙。
   
程北朔跟在他后面不断地朝他撒娇,直至自己也被恶心到后, 闵狁依旧一言 不发,他的双手揣在大衣的口袋里缓步慢行,似乎在思考和决定着什么。
   
程北朔小跑过去左手趁机溜进闵狁的口袋捂住他冰冷刺骨的手背,两人便一路无言。直到苍蝇饭馆门口程北朔才觉得这小子终于良心大发知道自己的供饭钱来不易。

两份鸭血粉丝汤。

程北朔挑了个里面点的位置心满意足地落座,扯了张餐厅纸胡乱地擦了擦油膩的木桌。

手抬起来!”

见闵狁低头无动于衷,她-手抓着他的手腕儿一手拿着纸直搓桌边念叨:“还没从你的世界里走出来啊?
恰好汤碗上桌,程北朔没好气地放开他,又抽出一双筷子递给他。
她吃得热乎,闵老爷后知后觉道歉也装作听不见的样子。

闵狁其知道她只是表面小家子气,有条有理地吸了口粉丝,咽下后盯着程北朔那副面孔就觉得好笑,问道:

第一次见面你知道为什么我会听你弹曲?”她自知装不下去,厚脸皮地嘀咕了句:“难道不是被我的才华所吸引?”

不是。 闵狁入口了勺汤,水蒸气缭绕在他面上,夏日燥热,心情不佳。路过新街口,你在那弹不成曲的贝斯,总觉得似曾耳熟。后来想想便明白了,你的曲跟树上蝉鸣差不多,聒噪。程北朔叹气,拽了好长一截粉丝狂塞进嘴。程北朔,我要去公司了。
   
她死劲嚼了嚼口中的鸭肠,吃得有此过急,愣是咬着舌尖,痛得眼里冒泪珠。
   
恭喜你啊。 程北朔耸了耸通红的鼻冲着他直乐呵。
   
闵狁结完账,走过去站在她身旁,止步于门外飘然大雪。
   
走吧。纸袋摩擦着程北朔的羽绒服边角,袋子被她攥得紧紧的。
   
两人一前一后,程北朔原来满脑子的鬼主意轰地一一下没了,全被乱麻填满了思绪。她突然停了下来,转身走向闵狁面前,穿着臃肿的羽绒服从袋子里拿出围巾,举止笨拙地绕着他的脖子轻轻套上。

“走吧…….
                                          
时光

之后的很久,程北朔总是不由自主地回忆起与闵狁相处的片断。他的父母寄来香肠腊肉,程北朔偷偷瞧见了信上闵父唤他乳名松月,想起了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程北朔打趣问他名字的由来,闵松月反倒问起她:“北朔霜凝竹,南山水入篱。你名字这么来的?”
  
毒舌!她暗自腹诽闵狁得理不饶人。
  
日常少了闵狁 ,她无计夏秋冬依旧端者贝斯弹自作的蝉鸣曲,雪天就躲在屋里喝热茶盯着贝斯发呆 。再也没有人会夸她的曲子像蝉鳴般聒噪,时常拆穿出她的小心思,邀她听自己作的曲子,每次她带来的饭菜都会吃得干干净净,会拿卖曲的钱请她吃大碗的鸭血粉丝汤……

闵狁进公司的第五年,已经是名声赫赫的制作人,旗下带领的艺人及其作品无一不被 媒体争相报道,令人赞不绝口的音乐一时间轰动全国。程北朔再次看到他是在金陵饭店门口,轿车成队,鲜花彩带,人群涌动,皆相送来祝福。闵一身正装,在媒体与亲朋好友的注视下走进婚姻的殿堂。首位的轿车内下来一位娇俏柔 丽的美人,身穿纯白蕾丝边的婚纱,在伴郎伴娘的哄闹与摄像机快门按动声下腼腆地靠向闵狁。

闵先生从白手起家到如今的成就是方小姐的一路扶持,两人相依相靠同舟共...”记者噼里啪啦说个不停。

程北朔抓了抓头发试图关掉电视机,下一刻闵玩其的发言让她停住了动作。在这里我想对我的妻子说",闵狁其看着镜头,释怀一笑,温柔得像那流淌不息的秦淮水,南京有 7000平方公里,有800万人,有上千万种霓虹灯的颜色,有6条地铁。但我的心只剩下一个位置,最终还是给了你。
   
程北朔曾经对他坦白过,你作词厉害,若是以后哪位姑娘那么幸运,能有你说不完的情话让她听。她还嫌弃闵狁一张别人欠 了他钱样的臭脸,语重心长叮嘱他成了家就要将重心放在妻儿上,无论工作再怎么不顺也不要回家给他们摆脸色。程北朔啪的下关掉电视, 手臂 颓然垂下。
                                                  
相忘
   
闵狁啊, 这条围巾还要吗?看着用旧都起球了。还有这双皮靴已经很旧了,要留着吗? 妻子整理着角落里的旧衣物。

工作室内听见妻子唤他的闵狁盯着屏幕忽然恍惚了起来,脑子里浮现起穿着羽绒服的女孩臃肿的身影,回过神后应道:“都扔了吧。
    
他扭了扭有些酸困的双肩,网页显示的个人新曲《seesaw》已成功发布。 闵狁起身靠在门槛边,视线落在地上的旧围巾道:“今晚我想出去吃鸭血粉丝汤。
  
又是一个夏天,绿荫遮蔽。闵狁其站在秦淮河畔凝望北方的天空,耳机里不断播放着那时与她记忆的曲调。
  
一如初见。

(作者系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中学校学生,指导教师 邹红军

1301期(出版日期2021年11月2日)    1301期(出版日期2021年11月2日)    1301期(出版日期2021年11月2日)    1301期(出版日期2021年11月2日)                                         1301期(出版日期2021年11月2日)    1301期(出版日期2021年11月2日)    1301期(出版日期2021年11月2日)    1301期(出版日期2021年11月2日)

(四川专版)课文辅导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比较阅读】

 

【导读】

《初次见鲁迅先生》的作者马钰是鲁迅先生在北大教书时的同人马裕藻(字幼渔)的女儿,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马钰还是一名读中学的15岁的孩子。文章写成后刊登在19263月的《孔德学校旬刊》(马珏所读学校的校刊)上。马珏晚年回忆道:“不久,鲁迅先生来孔德学校,读到那期《孔德学校旬刊》,我没想到,先生看到我那篇小文章后,十分高兴。他夸我写得好,说我写的都是实话。

后来先生把它收进了他亲自编选的《鲁迅著作及其它》一书中。”这篇文章被鲁迅先生认可的关键点就是——写了“实话”。而这种“写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见面之前对所读鲁迅作品的风格的把握——“跟小孩说话一样,很痛快,一点也不客气”“你不好,他就用笔墨来痛骂你一场”。作为一位十四五岁的孩子,能一眼看出鲁迅作品的与众不同之处且一语中的,堪称见识不凡,表达精准。二是将见面前对鲁迅形象的猜测想象和见面时的所见情形进行比照描写,生动、真切、传神而又趣味盎然。作者将自己与鲁迅见面时的所见、所闻、所思穿插描绘,极富情趣,给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

    【正文】

初次见鲁迅先生

马 钰

我从前不爱看小说,有时跟同学在一块,他们老看,我呆着,也太没意思,所以也就拿一本看看;看看,倒也看惯了,就时常的看。

在所看的这些小说里,最爱看的,就是鲁迅先生所作的了。我看了他的作品里面,有许多都是跟小孩说话一样,很痛快,一点也不客气;不是像别人,说一句话,还要想半天,看说的好不好,对得起人或者对不起人。鲁迅先生就不是,你不好,他就用笔墨来痛骂你一场,所以看了很舒服,虽然他的作品里面有许多的意思,我看不懂;但是在字的浮面看了,已是很知足的了。

但是鲁迅这人,我是没有看见过的,也不知道他是个什么样子,在我想来,大概同小孩差不多,一定是很爱同小孩在一起的。不过我又听说他是老头儿,很大年纪的。爱漂亮吗?大概许爱漂亮,穿西服罢。一定拿着Stick(手杖),走起来,棒头一戳一戳的。分头罢?却不一定;但是要穿西服,当然是分头了。我想他一定是这么一个人,不会错的,虽然他也到我们家来过好几次,可是我都没有看见他。

有一天,我从学校里回来,听见父亲书房里有人说话似的,我问赵增道:“书房有什么客?”“周先生来了一会了。”我很疑惑的问道:“周先生,哪个周先生?”“我也说不清!”我从玻璃窗外一看,只见一个瘦瘦的人,脸也不漂亮,不是分头,也不是平头。我也不管是什么客人,见见也不妨,于是我就进去了。

见了,就行了一个礼,父亲在旁边说:“这就是你平常说的鲁迅先生。”这时鲁迅先生也点了点头,看他穿了一件灰青长衫,一双破皮鞋,又老又呆板,并不同小孩一样,我觉得很奇怪。鲁迅先生我倒想不到是这么一个不爱收拾的人!他手里老拿着烟卷,好像脑筋里时时刻刻在那儿想什么似的。

我呆了一会,就出来了;父亲叫我拿点儿点心来,我就拿碟子装了两盘拿了去,又在那儿呆着。我心里不住的想,总不以他是鲁迅,因为脑筋已经存了鲁迅是一个小孩似的老头儿,现在看了他竟是一个老头似的老头儿,所以不很相信。这时也不知是怎么一回事,只看着他吃东西,看来牙也是不受什么使唤的,嚼起来是很费力的。

后来看得不耐烦了,就想出去,因为一个人立着太没意思;但是刚要走,鲁迅先生忽然问我道:“你要看什么书吗?《桃色的云》你看过没有?这本书还不错!”我摇了摇头,很轻的说了一句:“没有。”他说:“现在外面不多了,恐怕没处买,我那儿还有一本,你要,可以拿来。”我也没响。这么一来,又罚了我半天站,因为不好就走开。但是我呆着没话说,总是没有意思,就悄悄走出来了。看见衣架上挂了一顶毡帽,灰色的,那带子上有一丝一丝的,因为挂得高,看了不知是什么,踮起脚来一看,原来是破的一丝一丝的。

自鸣钟打了五点了,鲁迅先生还没有走的信息。我就只等着送,因为父亲曾对我说过,我见过的客,送时总要跟在父亲后头送的,所以老等着,不敢走开。

当!当!……打了六下了,还是不走,不走倒没什么关系,叫我这么呆等着,可真有点麻烦。玩去,管他呢,不送也不要紧的!不行呀,等客走了,又该说我了,等着罢!

“车雇好了。”赵增进来说。我父亲应了一声,这时听见椅子响,皮鞋响,知道是要走了,于是我就到院子里来候着。一会儿,果然出来了,父亲对我说:“送送鲁迅先生呀!”鲁迅先生又问我父亲说:“她在孔德几年级?”我父亲答了,他拿着烟卷点了点头。我在后头跟着送,看见鲁迅先生的破皮鞋格格的响着,一会回过头来说,“那本书,有空叫人给你拿来呀!”我应了一声,好像不好意思似的。一会送到大门口了,双方点了一点头,就走了。我转回头来暗暗的想:“鲁迅先生就是这么一个样儿的人呵!”

一九二六年三月

【思考】

  本文作者马珏与萧红《回忆鲁迅先生》都是从回忆的角度来写对鲁迅先生的,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两篇文章写作角度相同,都是从回忆的角度来追忆鲁迅先生的。萧红的文中讲述的事件更多更为详细,而本文只描述了与鲁迅先生的一次见面,以及我与先生的几句简单对话。

B.萧红笔下的鲁迅先生形象更为丰满,这与作者与鲁迅先生交往更密切,作者感情融入更多有关系;马珏的回忆则带着孩童特有的色彩,寥寥数语间先生对“我”的关注与喜爱就不经意间表露出来了。

C.两篇文章都有送客时细节的描写:萧红笔下的鲁迅先生,在送她离开时一定要送到客厅外面的铁门不可,哪怕是夜深了且下着雨;本文作者马珏因为父亲要求自己送客,所以不耐烦地一直等到鲁迅先生要离开时,跟在父亲后面送先生出门。前者先生送“我”出门是细腻而充满感情的,后者只是因为家长的吩咐,不得不那样做。

D.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与本文,都描绘了一个热情、幽默、深刻的鲁迅,一个睿智而平和的鲁迅。

 

 

 

鲁迅的年终书账

 

李国文

    鲁迅先生的日记,每到一年终了,总有一篇书账,记他当年所买的书,自然也是他当年

所读的书,予以小结,算得上是别开生面的一种过年方式。

    也许,在今天的中国,作家们有比读书更值得关注的事情,已经少有人对于书籍,像鲁

迅那样怀抱着痴浓的情感了。一些当红的同行,在书商候着,编辑等着,导演瞟着,出版社

瞄着,电视台号着的情况下,批量生产都来不及,哪有时间读书。若再从经济效益看来,读

书,是既费钞票,又费时间的事情;而写作,哪怕多用一个标点,也可能带来几分钱的收

入。所以,一些作家或多写少读;或仅仅读一些马上用得着的书,现趸现卖;或索性只写不

读。把读书与写作,视做一种简单的投入和产出的功利关系,便是时下文坛的一种流行色

了。

    翻开鲁迅日记,最强烈的印象,莫过于他读书,购书,爱书,逛书店的热忱。在日记

里,几乎每一页都谈书,每一月都购书,每一年都有书账。他自1912年到北平教育部任

职开始,至1936年于上海逝世为止,数十年间,一以贯之,每年都以一篇书账结束,从

未中断。这部日记,早年有影印本出版,看那一笔不苟,恭楷写成的书账,得知他视书如命

的一生,读书求知,广泛涉猎,学无止境,永不满足,真使我们这些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

荡的后来人,深深感到惭愧;所以出现那些文字不通,引典错讹,以及贻笑大方的硬伤,无

庸讳言,是由于我们这一代人读书较少的缘故。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积累,人类要是没有这盏智慧之灯照亮着,也许直到今天,还生活在

茹毛饮血的愚昧之中。中国是文化古国,有其珍惜文化的历史。从日记中,断不了看到他笔

下“下午至夜补写《雅雨堂丛书》五叶”、“晚丁(订)《经典释文》四册,全部成。夜大

风”、“自二十七日起修缮《埤雅》,至今日下午丁(订)毕”等字样,可以想象在琉璃厂

买到想买的书,回家后,凡零散者,他要装订起来,凡阙文者,他要补抄齐全。从他身上所

看到的读书爱书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优秀传统。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很有道理。光写不读,早晚就有砍不动柴的一天。因此,到了年底,若能像鲁迅先生那样,来一篇书账,看看一年来,读了多少书?买了多少书?不也是一件很风雅的事嘛!其实,读书岂止于有助创作呢?精神上的补益,心灵上的充实,那就更是难以衡量的收获了。

                                           (有删节)

【思考】

鲁迅先生爱书,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中记述先生涉猎极广,读书也是“从什么地方抓到就看的”。许先生也说:“周先生什么书都看的。”读过此文,你有什么启发和感受呢?

 

 

参考答案:

《初次见鲁迅先生》

D   本文只写了作者见到鲁迅先生时最初的印象,几句简单的对话也只是长辈对于晚辈的关心与爱护,此项不正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