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期(出版时间2020-11-17)

(四川版)课文辅导
《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同步检测(网上只公布部分内容)
满分100分,用时:45分钟
刘金山
一、
1.
A.贩(fàn)卖
B.挨(i)打
C.祷(do)告
D.奢侈(ch)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5分)
B.墙壁
C.繁琐
D.膳宿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5分)
B.现在袁执掌着民国的政务,同时准备他的“登基”。
C.我代两个朋友作了论文,自己写了一篇,结果一齐录取——实际上,是我被录取了三次。D.《三国演义》里有名的徐州府城墙和历史上也享有盛名的南京城,我都徒步环行过一次。
4.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下面这段话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C.慈爱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5分)
C.游目坟典,纵心儒术,祁祁缙绅,登堂入室。
D.这里有些是应景的文章,不免早已有明日黄花之感。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5分)
B.早上图书馆一开门就进去,在中午只花去买两个米饼来吃的时间,这就算我每日的午餐。
C.在中国四川的民间,把日蚀、月蚀的现象叫天狗吃月,每逢“天狗吃月”,当地人就会敲着瓢盆锅罐赶走天狗。
D.刺绣艺术中的乱针绣凸显苏绣的传统针法,将绣法与西方油画融为一体,自成品格。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2分,共12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回忆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革命斗志旺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
王肃,琅邪临沂人。肃少而聪辩,涉猎经史,颇有大志。仕萧赜[zé],历著作郎、太子舍人 、秘书丞。肃自谓《礼》《易》为长,亦未能通其大义也。父奂及兄弟并为萧赜所杀,肃自建业来奔。
高祖幸邺,闻肃至,虚襟待之,引见问故,甚哀恻之。遂语及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音韵雅畅,深会帝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也。因言萧氏危灭之兆,可乘之机,劝高祖大举。高祖器重礼遇日有加焉,或屏左右相对谈说,至夜分不罢。肃亦尽忠输诚,无所隐避。寻除辅国将军,赐爵开阳伯;肃固辞伯爵,许之。
二十年七月,高祖以久旱不雨,辍膳三旦,百僚诣阙,引在中书省。高祖在崇虚楼,遣舍人问何为而来。肃对曰:“伏承陛下辍膳已经三旦,群臣焦怖,不敢自宁。臣闻尧水汤旱,自然之数,须圣人以济世,不由圣以致灾。”高祖遣舍人答曰:“昔尧水汤旱赖圣人以济民朕虽居群黎之上今日之旱无以救恤应待立秋克躬自咎。”是夜澍[shù及时的雨]雨大降。
高祖伐淮北,令肃讨义阳,未克,而萧鸾遣将裴叔业寇涡阳。刘藻等救之,为叔业所败。肃表求更遣军援涡阳,高祖得表览之怃然,曰:“得表览之怃然。观卿意非专在水,当是以藻等锐兵新败于前,事往势难故也。朕若分兵,遣之非多,会无所制,多遣则 禁旅难阙。今日之计,唯当作必克之举,不可为狐疑之师,徒失南兗也。卿便息意 停彼,以图义阳之寇。宜止则止,还取义阳;宜下则下,镇军淮北。深量二途,勿致重爽。若孟表粮尽,军不及至,致失涡阳,卿之过也。”肃乃解义阳之围,以赴涡阳,叔业乃引师而退。以破裴叔业功,进号镇南将军,封汝阳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
高祖崩,遗诏以肃为尚书令,与咸阳王禧等同为宰辅,征肃会驾鲁阳。肃至,遂与禧等参同谋谟。禧兄弟并敬而昵之,上下称为和辑。唯任城王澄以为憾焉。每谓人曰:“朝廷以王肃加我上尚可。从叔广陵,宗室尊宿,历任内外,云何一朝令肃居其右也?”肃闻其言,恒降而避之。寻为澄所奏劾,称肃谋叛,言寻申释。
肃频在边,悉心抚接,远近归怀,附者若市。清身好施,简绝声色,终始廉约,家无余财。景明二年薨于寿春,年三十八。有司奏以肃忠心大度,诏谥宣简。
(节选自《魏书·王肃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尧水汤旱赖/圣人以济民/朕虽居群黎之上/今日之旱无以/救恤应待/立秋克/躬自咎
B.昔尧水汤旱赖/圣人以济民/朕虽居群黎之上/今日之旱/无以救恤/应待立秋/克躬自咎
C.昔尧水汤旱/赖圣人以济民/朕虽居群黎之上/今日之旱无以/救恤应待/立秋克/躬自咎
D.昔尧水汤旱/赖圣人以济民/朕虽居群黎之上/今日之旱/无以救恤/应待立秋/克躬自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人,本指官名,私门之官,通常指门客。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常养一些食客,这些食客及亲近左右通称舍人,后来也用来俗称显贵子弟。
B.伯,是中国古代爵位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伯”居中,“赐爵开阳伯”即封爵位为伯。
C.食邑,即封地,古代的卿、大夫以封地征收的赋税为食禄。“食邑三百户”是与“开国子”这一封爵相应的封地。
D.薨,是古代对死去的一种说法,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也指帝后的死。大夫之死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肃出仕萧赜政权,父亲兄弟却被萧赜杀害,王肃只好从建业来投奔高祖,魏高祖很同情他的遭遇。
B.王肃对高祖竭诚尽忠,知无不言,很受高祖器重。很快被授为辅国将军,赐爵开阳伯,王肃坚决辞谢伯爵之位,高祖答应了。
C.王肃到义阳征讨萧鸾,没等克城,萧鸾便派裴叔业侵犯涡阳。王肃上书请求到援军,然后一举解除了义阳之围,率军奔赴涡阳,打败了裴叔业。
D.王肃多次驻守边境,深得人心,归附之人门庭若市。他不好声色,清廉乐施,死后因其忠心大度,帝诏谥为宣简。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2)肃闻其言,恒降而避之。寻为澄所奏劾,称肃谋叛,言寻申释。
【参考答案】
1.D(昔尧水汤旱,赖圣人以济民,朕虽居群黎之上,今日之旱,无以救恤,应待立秋,克躬自咎)
元曲撷芳
文俗之相济
乔吉[双调]《水仙子·寻梅 》赏析
詹仲贤
水仙子·寻梅
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赏析]
这是一首元代咏梅的散曲。元曲有着深厚的市井气息,它有很强的开放性、完美的表现力,完全可以和唐诗宋词媲美。元曲是对宋词“雅文化”的颠覆,是“俗文化”的肇始。“曲尚俗”,一是选词造句要口语化,不像诗词那样过分雕琢;二是允许甚至提倡方言俚语入曲,这样就使散曲在情态上更加生动活泼,极富生活气息。诗之余有词,词之余为曲,词、曲都是长短句,在本质上属于诗,它们和诗一样,有着大体相同的渊源,既可唱可咏,又同样要倚声填词,讲究形、音、意的俱现和谐。
词与散曲产生后都走了一条由俗到雅,由民间而后文人的道路。但词和曲风格迥异,有较大的区别。宋词的风格多样化,有豪放、婉约、清旷、愤激、典雅等,散曲的风格则以通俗畅达、真率活泼为主,力求痛快淋漓;词贵雅,曲尚俗;词贵含蓄,曲尚显露;元曲有民间性、广泛性、深刻性、典型性、曲折性等显著特点。元曲将传统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揉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曲是词的替身,无论从音乐的基础或是形式的构造上,都是从词演化出来的。他们在旧的歌曲中求变化,在新起于民间的小调中求资料,曲调日富,渐渐的形成一种与词不同的的体裁,而成为一种继词而起的便于歌唱的新诗体。
梅花是高洁的象征,古人踏雪寻梅,意味着对高尚品格的追求。此曲入三句,即从“寻”字落笔。“冬前冬后”,写寻找时间之长,“几村庄” 写寻找地域之广,“溪南溪北”“树头树底”则写寻梅之勤之细。作者极写寻梅之艰,正表明爱梅之切。“冷风来何处香” 两句,是意外地发现了梅,先写嗅到梅的香气,后写看到梅的姿容,配合着“何处”、“忽相逢”的点染,层次分明地表现出寻梅时从犹豫到惊喜的神态。后三句,化用三个典故曲折表达寻见梅后的心绪。“酒醒寒惊梦”是写所见梅花的美。据《龙城录》载,隋代赵师雄过罗浮山,遇一白衣女子,对饮甚欢。酒醒后发觉自已躺在白梅树下。承上文“缟袂绡裳”,诗人在美丽的白梅面前,觉得自已也象赵师雄那样醉心惬意。诗人也想到春景不能常驻,梅花不能常开,美好的事物终将失去,因而在遇梅时既有欣喜,又有伤悲。“淡月昏黄”,用林逋“ 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意,既交待寻梅的时间,又传出寻梅者寂寞的心绪。此曲环绕着寻梅写情绪的变化,从寻梅的殷切,遇梅的喜悦,到赏梅时的忽感失落,细致入微,明白晓畅,情感起伏回环,一波三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复杂的心情。
[思考]
(1)开头三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答案:(1)开头三句扣紧标题,突出“寻”字。“冬前冬后”,写作者寻梅时间之长,“溪南溪北”“树头树底”写寻梅之勤,“几村庄”“两履霜” 写寻梅之艰。这三句表现了作者寻梅不获而焦急、失望的心情,为后文寻梅花后的惊喜做铺垫。
(2)这三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凄笛”“淡月”等意象,描绘出凄寒冷清的黄昏图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的梅花难以长存的惋惜之情,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的伤感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