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运城市各县区蒲剧团(一)

(2015-06-18 15:52:05)
标签:

文化

分类: 交流探讨
                                                                                            一,新绛县蒲剧团 
 清末,著名蒲剧班社有陈喜元娃娃班、麦浪娃娃班、陈玉荣戏班、朱明德戏班等,名演员有万金子(正旦)、黄鸿才(小生)、袁金群(武旦)、杨老六(二净)、郧三吉(艺名白菜心)、王斗斗等。民国年间的戏班有:北苏村玉胜娃娃班、西庄曹德胜戏班、五胜班、同心班、明盛班、三林镇权老成戏班、三泉村小和尚戏班、三家店戏班、赵村罗星儿戏班等。名演员有乔薛红、麻子红、雁娃、袁筱亭、齐俊美(艺名闺女子)、任合心等。
  1944年(民国33年),阎锡山军第39师特务团在新绛组建蒲剧团,著名演员杨虎山为主演,俗称“杨虎山班”。1945年(民国34年),剧团移交给“新绛县进步委员会”,更名为“新绛县进步剧团”。1947年(民国36年)新绛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将剧团命名为绛南县人民蒲剧团。次年改称新绛县人民蒲剧团。1958年,更名为侯马市蒲剧一团。1961年,复名新绛县人民蒲剧团。
  县蒲剧团在建国初期,著名演员有杨虎山(二净)、段腊八(大净)、牛瑞廷(须生)、董长保(丑角)、马小润(正旦)、梁华堂(小旦)等。1950年1月,剧团从西安聘回蒲剧名伶田郁文(小旦,艺名筱兰香)、冯安荣(正旦,艺名筱艳秋)、朱全盛(小生)等人,成为50年代晋南四大剧团之一。60年代以后,县蒲剧团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演员。大都输送给地区和外县剧团,武俊英(小旦)是其中的佼佼者,曾获全省戏剧“杏花奖”第一名。调至运城地区蒲剧团后,赴京演出《送女》、《苏三起解》,以其独特新颖的唱腔荣获全国第四届戏剧“梅花奖”。
       目前,该团形成了李海生,曹永刚,郝巧爱,李晓燕,李俊强,王建斌为首的中年演员队伍仍然吧新绛蒲剧团的大旗紧紧高举!
  此外,新绛解放前后,许多农村都有家戏班社,三泉、白村、孝陵庄、王庄、侯庄等村还有群众购办的老戏箱。以薛书田为首的同乐会最为著名,仅他一人就收藏有传统戏剧目手抄本300多个。晋南地区每个剧团几乎都有新绛演员做台柱子,襄汾县蒲剧团“一声吼”任金柱即新绛县城内人。
                                                                  
                                                          二,稷山县蒲剧团

          稷山县蒲剧团成立于1955年。经过一年的招聘、组团、排练,一个领导得力,行当齐全、阵容强大、人才聚集、剧目丰富的演出团体应运而生。主要演员有潘怀玉、高志选、任金枝、裴印花、贾永爱、薛东元、郑京虎、郑继光、白海法等。剧团在李子丹团长的带领下,带着二十多本文武兼备的大戏,北上内蒙古,南下三门峡,西进渭南西安,东去长治晋城。风行三省,唱红晋南。1966年剧团根据本县实例,自编、自导、自演的《石泪人》在全省反响很大。该团先后三次被评为“晋南地区先进文化集体”。
           随着时间的流逝,演员逐渐老化。在这种情形下,稷山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果断决策,于1975年创办了杨赵戏校。经过两年的精心培养,出现了吉有芳、王青果、高全莫,冯元等一批新秀。1977年大团解散,由戏校取而代之。由于大团优秀青年演员薛尧保、丁良善,胡晓芳等人的加入,剧团群星灿烂,享誉蒲苑。该团遵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以质取胜”的十六字团方针,大胆改革,锐意创新,稷山县蒲剧团重新崛起,唱红了三晋大地。1991年剧团自编、自导、自演的《关公与貂禅》参加省戏剧调演,荣获剧本、音乐、导演、演员四项金奖。
        主要演员高全英、贾金义、曹青花、贺永斌、闫振刚,贾怀周,王海瑞等风华正茂,闪亮登场,各领风骚。成为稷山蒲剧团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河津市蒲剧团
 

          河津戏剧活动历史悠久,源于民间“乱弹”的蒲剧,元、明时广为流行,清代逐渐兴盛,为河津主要戏种,此外尚有眉户及境内特有的小剧种花鼓后场。早在咸丰三年(1853年)就有叫雨露的成立侯家戏班,清末河津“家戏”班发展到90多个,较驰名的戏班有清同治、光绪年间卫庄村的张春子娃娃戏班,吴家关的杜炳南戏班,西王村的王鸿飞、黄庚午戏班,柴家村的雨娃戏班(领眉户班);民国年间吴家关的李元元戏班及太阳村的柴文彦戏班等。驰名演员有:明初魏家院的魏敦,民间有“七个举人八个监,打过魏敦一条旦”的说法(打水利官司);清同治年间米家关的米子彦,演须生,外号“铁嗓子”;清光绪年间吴村的胡三贵,演大花脸,民间有“三贵子花脸吼一声,厦上铜瓦掉三页”之说;民国年间丁家垛的丁三德,演小旦,当地有“三德的小旦,看上一遍死而无怨”的赞誉。1949年底,河津的业务剧团达100多个。
            1955年12月河津县蒲剧团成立,演员多来自上井,通化,杨家巷等乡村,至今共上演剧目100余本并70折,举办戏剧训练班多期,培养演员、演奏员百余名。曾14次参加省、地会演。该团名角辈出,有50年代在邻县有一定影响的王淑琴(演花旦),其代表剧为《茶瓶计》;有70年代驰名全区、闻达全省的温俊祥(须生),代表剧为《芦花》、《舍饭》等。与其同期的还有现代戏名角姚建芳、石秀英等。80年代以后的戏剧名角有:兰敬生(丑角)、韩有恩(须生)、马建义(长靠武生)、兰虎(短打武生)、柴俊芳(小旦)李建虎(须生)、畅燕珍(青衣)、薛青玉(小旦)、袁万荣(须生)等。





                                                                                             --------乙未年五月初二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