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教育】美国小学语文课《青蛙和蛇》怎么教

(2015-05-26 22:01:26)
标签:

教育

文化

分类: 语文教育

语文新课程设计的不确定性和未竟性

(原作者:傅 明 唐九江)

[摘要]新课程设计对语文课程的内容提出了新要求,不确定性、未竟性等课程设计原则应该且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以《青蛙与蛇》为例具体阐释这些新课程设计原则。

 

 

语文课堂历来有“文以载道”的传统,课堂被看作是“先生”们传授知识和思想的地方。但当前语文教学作为培养人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应不再停留在传授学生字、词、句等语言知识的层次上,而应参与到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探究思维方法的建构中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语文新课程的设计应重视课程的不确定性和未竟性等原则。

一、语文课程的不确定性

课程内容的不确定性是指可以选择一部分模糊的、粗略的知识,设计目标隐蔽的活动,是为了激起学生探究动机,给他们留下探究空间。不确定性的课程内容具有开放灵活的特点,能够使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我们以《青蛙与蛇》为例具体探讨这一问题。《青蛙与蛇》是现行美国小学四年级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内容,后被我国引进作为语文教材。

中美版本的《青蛙与蛇》内容上在课文的结尾和课后问题设置不同。美国版《青蛙与蛇》的结尾被设置成了开放式的问题:“晚上,小青蛙和小蛇各自睡在床上,它们望着窗外的月光,都回想着今天的快乐时光……可是,明天,明天到底去不去呢?”

课文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却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学生们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想法:第一种,青蛙和蛇明天会去,为什么?它们去了以后又会发生什么?蛇会去吃青蛙吗?它们最后能成为朋友吗?第二种,青蛙和蛇明天不会去,那又为什么呢?它们以后还能作朋友吗?……诸如此类,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学生热情高涨地参与到对作品的重新构思和解读中去。在学生对作品的重新构思中,教师再通过课后题给以适当的指导,促进学生思维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这也充分体现了美国语文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即强调学生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突发奇想,鼓励发散性思维。

反观中国教材中的《青蛙与蛇》,我们就会发现差距所在。鄂教版三年级语文课本中《青蛙与蛇》结尾是这样设置的:“第二天早上,小蛇早早地起了床。他来到灌木丛,可是小青蛙一直都没有来。小青蛙和小蛇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作为朋友度过的那一天……都在想:要是我们能一直在一块玩就好了。”

课文的答案是固定的,即小青蛙和小蛇明天不会再去了,它们之间也不可能再成为朋友了。这就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因为教材里已经暗示了标准答案:它们的友谊不能存在。再看课后问题设置:“小蛇和青蛙为什么不能一块玩?还有哪些动物不能一块玩?”

这就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认识,直接给出了标准答案,排斥了学生其他想法的话语空间。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发散性思考的可能性很小。这样,教材只起到了一个传递知识的工具作用,没有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材文本的局限也使教师的授课形成局限。笔者曾在某小学听过一堂《青蛙与蛇》的语文课,教师在授课结束时以PPT给学生展示了蛇吃青蛙的录象,这无疑是告诉学生青蛙与蛇是永远不能成为朋友的,录象又使学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印象。这种确定无疑的内容怎么还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动机,丝毫没给他们留下探究的空间。学生只能全盘接受和机械背诵“自然法则”这个结论,他们无从探究,也没有必要去探究。在学生们齐声高呼“青蛙与蛇不能成为朋友,这是自然法则”时,课堂仿佛取得了成功,达到了教参上的教学目标,老师也已尽到了传递知识的职责。但事实决不是这样。殊不知,知识的学习有层次之分:知识分为表层符号、逻辑形式和意义几层。反观这堂课的学习现状,显然只停留在了表层符号教学的层面。学生只是掌握了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以及自然法则的科学知识,并没有进行探索,更谈不上思维的“冒险”。教学应超越表层符号教学,走向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的形式教学,进而迈向意义教学,正如费尼克斯所言,“教育的正当目的就是要促进意义的生长”。

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去进行“思维冒险”。任何冒险都是有风险的,但教育者要敢于承担风险。《青蛙与蛇》的编者可能由于担心开放式的结局会对小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如认为学生将故事移植到现实生活中可能与坏人交朋友等,所以设置了固定的结局,还在课后思考题中强化了这一印象。这样其实是不相信学生,把原本富有教育蕴涵的“文本”降低成了学习字词、了解科学知识的“材料”。

不确定的教育内容就是一种丰富的、具有一定模糊性的内容,教师可以借助这种内容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知识,大胆寻求开放答案。如果鄂教版教材进行修改,把课后有强烈暗示性思考题和确定性结尾去掉,设置成与美国教材相似的开放式结尾,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丰富的、具有模糊性的内容,学生可以大胆进行五花八门的设想。教师可不作结论,让学生自由讨论。学生意见不同可能争论不休,但寻求答案的过程就是探究、交流和创造的过程。学生对这种开放的课文和问题很感兴趣,可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语文课程的未竟性

以上如果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如“青蛙与蛇明天到底会不会去呢?它们能不能成为朋友?请大家回去按自己的想法写一篇作文继续思考”。这样,就使学生的兴趣不是随着课堂的结束而结束,使课堂成为课外探索的开端,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思考和写作能力。这就形成了课程内容的未竟性。

课程内容的未竞性是指课程内容的未完成性,内容之间出现了“断层”,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继续探究,把学生的视野由课本引向课外无边的世界。[3]

学生学习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发展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如中国文学源远流长,从以诗经、离骚、左传、诸子散文等为代表的先秦文学直到今天的80后、90后文学,文学的发展一直生生不息。

如果光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这样没有办法满足知识快速增长的需要。我们不能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学习等同于掌握文化科学知识,认为可通过课堂把知识学完。我们应使学生明白教材上的内容与教师传授的知识都只是知识体系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应想方设法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校外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我们更应让学生认识到知识本身需要发展也在发展, 所有知识都是知识发展长链中的一个环节,由此环节伸展开去就可创造出新的知识。课程内容的未竟性引申出知识的发展性,这也正是当前创新教育急切盼望的结果。

这一特征要求教师通过一些追根溯源式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并不完美。这种问题与答案不是一对一的关系,结论是多元的,这种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去分析和思考,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即使他们暂时不能解决这种问题也没有关系,留到学生课下继续探讨。例如教师在上红楼梦中节选片段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林黛玉和贾宝玉是近亲,作者却赞美他们之间的爱情?教师要引导他们初步了解“红学”的概况,更重要的是引发学生的兴趣,结合当前百家讲坛如刘心武的解读红楼梦之谜系列,让他们自己去继续探索。

对于《青蛙与蛇》,教师可以在四年级给学生上完后,在五六年级或着更高年级重上,那时学生们有了新的生活经验一定会形成对课文新的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课文,比如廖哲勋教授提出的生态平衡的视角等,进一步挖掘文本深层意蕴。从这个意义上,课文的未竟性得到更好地体现。

不确定性和未竟性虽然不是课程内容的主流特性,但它们在弥补传统课堂过于严肃呆板、激发课堂活力与生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促进知识掌握、发展创造力和弘扬个性等多个方面成效显著,是新课程设计的重要原则,我们在进行新课程内容设计时应好好把握。

参考文献

[1]但武刚. 教育学案例教程[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36-37.

[2]庄文中. 外国母语课程改革与新课程标准[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68.

[3]郑国民. 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M]. 北京: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28.

 

 

【美国小学版本】

青蛙和蛇

一天,一只小青蛙和一条小蛇在路上相遇了。他们以前从没见过面。

小青蛙问:"你是谁?"他准备跳到小蛇够不着的地方。

小蛇说:"我是会滑行的小蛇。你是谁?"小蛇也准备离开。

小青蛙说;"我是会跳跃的小青蛙。"

他们站在那里,互相盯着对方,然后一起说:"你一点都不像我。"

正在这时,一只苍蝇从小青蛙眼前飞过。小青蛙的舌头一弹,捉住了苍蝇。

一只臭虫从小蛇的鼻子前飞过。小蛇的舌头一伸,捉住了臭虫。

原来,他们还是有相似的地方明!两个小家伙一起笑起来。

小蛇说:"我们到灌木丛里去玩吧!"

小青蛙叫道:"太好了!"

他们来到灌木丛。

小青蛙发现自己周围有几只苍蝇,就对小蛇说:"看哪!一只苍蝇,两只苍蝇,三只苍蝇,四只!"

突然,它跳起来冲向天空,翻了个跟头,伸出舌头抓住了所有的苍蝇。

小青蛙得意地说:"小蛇,这就是青蛙的跳跃,你能这样做吗?"

小蛇学着小青蛙的样子,使劲把身体立起来,抛向天空,然后""的一声落下来。小青蛙被小蛇傻乎乎的样子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这时,小蛇发现了几只有大有胆的臭虫!他说:"看哪!一只臭虫、两只臭虫,三只臭虫,四只!" 嗖的一声!他边滑行过把臭虫全部吞到肚子里。

小蛇得意地说:"这就是蛇的滑行。试一试,小青蛙。"

小青蛙学着小蛇肚子贴地滑起来。他的胳膊和脸皮在地上拖着,看来,滑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呢!小蛇被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他们玩了很多游戏,笑声在灌木丛中回荡,不知不觉一天很快就过去了。

太阳要落山了,两个好朋友只好告别了。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感到非常幸福。小蛇使劲缠绕着小青蛙,他感觉好极了!

小青蛙说:"唉!轻点儿!你缠得太紧了。"

小蛇连忙放松了一些,说:"噢,对不起!不过,你吃起来味道一定很好!"

他们一起大笑起来,再次拥抱在一起。不过,这次是轻轻的。

小青蛙说:"我喜欢你。再见,小蛇。"

小蛇说:"再见,小青蛙。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一路上,小蛇跳跃着,小青蛙滑行着高高兴兴回了家。

一路上,小蛇跳跃着,小青蛙滑行着高高兴兴回了家。

青蛙妈妈看见小青蛙在地板上滑行,吓了一大跳,她心疼地说:"小宝贝,看看你在干什么?你这样滑行会把肚皮磨破的!天哪,这是谁教给你的鬼把戏?"

小青蛙高兴地回答:"是我的新朋友小蛇。"

青蛙妈妈一听,立刻脸色苍白,浑身发抖。她说:"孩子,仔细听好妈妈说的话。蛇都是坏人,他们会吃掉我们的。远离他们,你听见了吗?"

小青蛙吃惊地说:"不可能!小蛇和我玩得可开心了,我们已经是最好的朋友了!"

青蛙妈妈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说:"宝贝,记住,蛇是青蛙的天敌,一定要远离他们!你听见了吗?"

这时,小蛇也到家了。他一边在地板上跳个不停,一边说:"妈妈,我饿了,我饿了!"

听着地板发出"嗵、嗵、嗵"的声音,蛇妈妈简直吓坏了。她着急地说:"小乖乖,看看你的游戏多么危险,你这样跳下去会把骨头弄断的!是谁教给你的鬼把戏?"

小蛇高兴地说:"是我的新朋友小青蛙。"

蛇妈妈一听,皱起眉头说:"你整天和一只青蛙呆在一起,却饿着肚子回来了?青蛙的味道是很鲜美的。"

小蛇哭喊道:"嗅,妈妈,我不能吃掉青蛙。他是我的朋友!"

蛇妈妈生气地说:"听着,下次碰到小青蛙,你们玩多久都可以。但是,当你饿了的时候,就要把他吃掉。因为,吃青蛙是蛇的本性!你听见了吗?"

晚上,小青蛙和小蛇各自睡在床上,他们望着窗外的月光,都回想着今天的快乐时光……可是,明天,明天到底去不去呢?

 

[中国-鄂教版](三年级课文)

    青蛙和蛇

 

    青蛙妈妈和蛇妈妈各有一个儿子。

    一天上午,小青蛙和小蛇在路上相遇了。他们以前从未见过面。他们站在那里,互相看着对方,眼睛闪闪发光。小青蛙准备跳到蛇够不着的地方。小蛇也准备离开,以防万一。正在这时,一只苍蝇恰巧从小青蛙眼前飞过,他轻轻一跳,伸出舌头抓住了苍蝇。一只臭虫从小蛇的鼻前爬过,小蛇弹出舌头,捉住了臭虫。他们彼此羡慕地望着对方,微笑着,一下子,感觉就像老朋友一样。

  这一天,他们在灌木丛里玩得非常高兴。小青蛙教小蛇学习跳跃,小蛇教小青蛙学习滑行。不知不觉天快黑了。小蛇说:“再见,小青蛙,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小青蛙说:“再见,小蛇,我喜欢你!”他们紧紧拥抱。小蛇非常高兴找到了一个真正的朋友,他使劲地抱着青蛙。“轻点儿,太紧了。”小青蛙说。“对不起!”小蛇说着放松了一些。他们分开了,一路上,小青蛙滑行着,小蛇跳跃着,各自回家。

  小青蛙到家了。青蛙妈妈打开石头门,看到自己的孩子滑行着穿过地板,她惊呆了。当知道儿子这一天是和小蛇一块儿度过时,青蛙妈妈浑身颤抖,脸色苍白。她把儿子拉过来说:“小蛇来自蛇家族,他们是坏人,远离他们,你听见没有,孩子?”

  小蛇回到家,蛇妈妈打开门,小蛇倒翻进来,接着跳到桌面上,在空中跳跃。蛇妈妈奇怪地说:“这样下去,不把你背上的骨头弄断才怪。谁教你的?”“是小青蛙。”小蛇说。“小青蛙?”蛇妈妈张大嘴巴,露出毒牙,“孩子,你的意思是你整天和一只青蛙呆在一起,却饿着肚子回来了?难道你不知道,吃青蛙是我们家族的习俗?青蛙的味道是很鲜美的。”“妈妈,我不能吃掉小青蛙,他是我的朋友!”小蛇哭喊道。“青蛙是你的朋友?老天保佑!下次再碰到他,就把他吃掉。”蛇妈妈大声说。

  第二天早上,小蛇早早地起了床。他来到灌木丛,等了一天,可是小青蛙一直都没有来。

  小青蛙和小蛇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作为朋友度过的那一天,他们深深地记得在灌木丛中一起做过的游戏,并且都在想:要是我们能一直在一块玩就好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