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佳泉---
“天启通宝”背“密”和“天启通宝”背“院”
“天启通宝”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二个。一个在元末,一个在明朝。钱币史上称前者为徐(元)天启,后者为明天启。
这里主要介绍“明天启”。
1368年朱元璋称帝前,他就在应天府设置了宝源局,开铸大中通宝。为了维持纸币制度,政府先是禁止用铜钱,接着又禁止用金银,以纸币为主。但由于纸币滥发无度,自嘉靖元年开始,停用宝钞,恢复了铜钱铸造。其中,“天启通宝”钱以铸量多,流通广,成为明代流通量最多的钱币之一,至今仍多有发现。
“天启通宝”由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元年(1621年)年始铸,钱分小平,折二,折十。背文复杂,品类甚多。其父明光宗,因其在位仅数月,未及铸钱,由明熹宗于天启元年先补铸其父年号“泰昌”钱,称“泰昌通宝”。明熹宗铸泰昌通宝钱只一年,次年便开铸“天启通宝”,同年设立了户部宝泉局,称“钱法堂”。从此由户部主管铸钱。所铸钱币主要用于军需,军队的铸钱炉只保留西北三镇,东南的一律取消,这时全国形成了三个造币中心,分别为两京及四川地区,但天启三年(公元1628年),宦官魏忠贤专权,宦官乱政,滥铸情况又出现,地方钱局大量出现,因此所铸的天启钱版本极多,差异大。钱背文大量的出现记地,记局,记重等形式。(而此前仅万历时期出现过,但版本稍少。)
所以明朝钱币制式的复杂时期是从天启年间开始的。天启年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继以往的方法,仍采用增加铸钱量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各省钱局铸造滥钱恶钱,好赚取利润。大量的轻劣钱掺入官钱充数,与明朝前期制钱力求精整美观的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天启通宝”初铸为小平钱,后开铸当十钱。天启五年,因官私所铸大钱过多过劣,下令停铸,并由朝廷出白银,回收当十钱,其大钱铸期不过三年;天启钱钱重原定一钱三分,千钱重八斤八两,但后来由于官铸过于滥恶,小钱仅重七分,千钱仅重四斤八两,含铜量不足三成。此外有一种用日本铅锡销熔入铜所铸的铜呈折色的“折沙钱”就是此时所铸。天启小平钱分背无文和背有文两大类,背文比万历钱复杂,背铸有星月纹的种类多;背有文分记重,记事,记局、记地。背记事为“奉旨”二字,是当时宦官、大臣奉旨办事造钱的意思。“天启通宝”小平钱不仅背文多,其它如字文大小,文字水平,轮郭宽窄,钱文结构也有诸多不同,很复杂多变。天启钱有折二钱,但铸得不多。当十钱种类却很多,大小、轻重不一。“天启通宝”当十钱也分背无文和背有文两类,折二钱则大都背无文,存世也较少。这两种钱皆较少见。
“天启通宝”有50多个版别。单是币背面的文字,就有很多种,有纪局名、地名的户、工、高、浙、福、云、密、镇、府、院、新;纪重的有一钱、一钱一分、一钱二分等。
现展示一小平“天启通宝”背“密”,见下图:


正面钱文为“天启通宝”四字,对读。字体为楷书。背面为穿上一“密”字。“通”字中的甬部为拐三角,这也是明钱“通”字的一个普遍特点,“宝”字虽为楷书,却明显有隶书特色,繁体“宝”字的贝部为方贝,标准“八”字,这也是明钱“宝”字的普遍性。材料为黄铜质,铜质熟旧。此枚应为小“密”。
直径:24.62-25.02 mm
厚:1.16-1.26 mm
穿:5.26mm
重:4.01克
此类钱币在华谱上定为五级,价1200元。(参见华谱《中国古钱大集》P1053)。
现展示一小平“天启通宝”背“院”,见下图:


正面钱文为“天启通宝”四字,对读。字体为楷书。背面为穿上一“院”字。“通”字中的甬部为拐三角,
“宝”字虽为楷书,却明显有隶书特色,繁体“宝”字的贝部为方贝,标准“八”字。材料为黄铜质,铜质熟旧。此枚应为中“院”。
直径:24.82-25.05 mm
厚:1.10-1.260mm
穿:4.56mm
重:4.05克
此类钱币在华谱上定为七级,价250元。(参见华谱《中国古钱大集》P1052)。
附:拍卖品
1、明代天启通宝小平背小密

成交价:2750元
规格:25
拍卖会:中国嘉德2005秋季拍卖会
公司全称:中国嘉德
2、明“天启通宝”背“院”小平钱一枚
起拍价5,000至5,000元
拍卖公司:上海崇源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时间:2014-06-14
拍品描述:
说明
明“天启通宝”背“院”小平钱一枚,直径23.8mm,极美品
请泉友们鉴赏斧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