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佳泉“乾元重宝”背“瑞雀”
在前面的博文中展示过“乾元重宝”重轮面背“各四星”以及“乾元重宝”背“东国”。虽然都有“乾元重宝”四文字,但他们却不是同一出处的钱币。前者为唐代肃宗所出(公元759年),而后者却是渤海国铸币。是于唐代中央政权下的地方铸币。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重宝钱始于唐朝“乾元重宝”。玄宗天宝年间唐由盛转衰,肃宗即位,乾元元年(758年)始铸乾元重宝一当十折五钱,次年增铸一当五十背重轮折十钱,762年又铸小平钱。这些轻重不等的乾元重宝与开元通宝钱并用至会昌末年。此钱面文隶书,直读,其四字多有变化;钱背则铸有如意、祥云、瑞雀、星、月、洪、十等纹(文)饰,沿承了中唐开元特点并有所发展。
实际上“乾元重宝”是从唐萧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开始铸行,(“乾元重宝”重轮是“乾元”二年开始铸行)到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乾元重宝”、重轮“乾元重宝”一起退出流通领域。前后就短短五年时间。
虽然只有短短五年时间,但其过程却极其复杂。
从天宝十六年(公元757年)唐将郭子仪率领军队收复长安,唐肃宗李亨回京后,第二年改元"乾元"。为了筹措军费,填补财政亏空,肃宗根据御史中丞兼铸钱史第五琦的建议"奏请改钱,以一当十,别为新钱,不废旧钱,冀实三官之资,用收十倍之利,""宜听于诸监别铸一当十钱,文曰乾元重宝。其开元通宝者依旧行用。"在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发行了"乾元重宝"当十钱。该钱钱径2.6--3厘米,重约6-10克,每缗(一缗一千枚,也称吊)重十斤,钱文为隶书,直读,"乾"字的"乞"字成钓鱼钩状。版别分狭缘,阔缘,光背,背星,月,祥云,瑞雀,背十,背洪等,按照一当十的比价与"开元通宝"并行流通。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在国家财政不堪巨大的军费开支重压下,唐王朝又发行了"乾元重宝"当五十的大钱,该钱背面的外郭为重轮,俗称重轮乾元钱,这种大钱3.
6厘米左右,重约20克,每缗重二十斤,但是对"开元通宝"作价则为一当五十。这样,重轮乾元钱.
"乾元重宝"。"开元通宝"三钱并行流通,仅半年,市面出现了混乱,通货贬值,物价上涨,货币购买力低落和私铸盛行,由于"开元通宝"每枚重四克,五枚即可私铸一枚重轮乾元钱,可获十倍的利益,良币"开元通宝"很快就在退出流通市场,而"犯私铸者日有数百,州县不能禁。"《新唐书·食货四》记载"法既屡易,物价腾贵,米斗钱至七千,饿死者满道。初有"虚钱",京师人人私铸,并小钱,坏钟,像,犯禁者愈众。郑叔清为京兆尹,数月榜死八百人。"第五琦因推行货币减重政策,引起物价狂涨,被贬职。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接替第五琦为铸钱史的是度支郎中兼侍御史刘晏,他担任新职务后立即改行新的货币政策,注意了调整"开元通宝"与重轮乾元钱。"乾元重宝"的比例关系,逐步促成统一的币制。首先将重轮乾元钱改为一当三十,并抬高"开元通宝"钱,使其与"乾元重宝"当十钱等价,皆为一当十流通。虽然调整了三种钱的比值关系,但是使"开元通宝"也成为了大钱,货币贬值没有得到解决。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代宗继位,铸钱史刘晏又改"乾元重宝"以一当二,重轮乾元钱以一当三,基本上使各种铜钱都按照它的实际价值流通。但"凡三日后大小钱,皆以一当一。"更进一步将"乾元重宝"。重轮乾元钱的法定价值贬值到它的实际价值以下,使这两种乾元大钱成为良币,有意识地利用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迫使其退出流通领域,从而恢复了原来"开元通宝"钱的正常流通制度,收到统一币制的效果。这在货币史上具有典型意义。
现展示一“乾元重宝”背“瑞雀”,见下图:
http://s1/bmiddle/005RZLk5gy70xRUhPNu60&690
http://s3/bmiddle/005RZLk5gy70xRUT5w642&690
正面钱文为“乾元重宝”四字。对读。字体为唐隶书。背面为穿下一“云雀”。
直径:27.82-28.15 mm
厚:2.04-2.15 mm
穿:6.68mm
重:8.15克
请泉友们鉴赏斧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