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北朝佳泉之---"四铢"面双星、“孝建四铢”和 “宜阳四朱”

(2015-10-28 15:08:30)
标签:

四铢面双星

“孝建四铢”

“宜阳四朱”

南、北朝

杂谈

 南、北朝佳泉之---

 "四铢"面双星、“孝建四铢”和 “宜阳四朱”

 六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时期,反映在货币制度方面,表现为铸币较为混乱,货币种类繁多,新品层出不穷,“四铢”钱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铸行的。

 “四铢”钱始铸于南朝刘宋时期。据史书记载,430(刘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七年)十月在建康设立钱署,铸行"四铢"钱。此次开铸铜钱,结束了西晋以来约一个半世纪朝廷未曾铸钱的不正常局面。“四铢”钱形制仿效"五铢"钱,是对长期以来以"五铢"为名的传统钱制的突破,显示了六朝时期在货币制度方面的开拓创新精神。

  447年,刘义恭建议行大钱,以“五铢”钱一当“四铢”钱二,但不到一年就取消了。后来民间剪凿古钱,取铜私铸,一再减轻钱的重量,453年曾出现一种重仅1.2克的“四铢”钱。

 454(刘宋孝武帝刘骏孝建元年)又改铸"孝建四铢"钱,面文为"孝建"二字,背文为"四铢"二字,这是最早的集年号铢两文字于一身的铜钱。后来又省去"四铢",仅存"孝建"二字。

 钱文为薤叶书体。薤叶书体是在悬针篆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字体瘦细婉转,流畅清逸,体势运用恰当,给人清新之感。后由于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民间私铸云起,宋明帝刘彧只得于467(泰始三年)废除了“孝建四铢”钱。

 除南朝刘宋政权铸行“四铢”钱外,北朝的北魏、北齐政权也行用“四朱”钱。从目前发现的北朝“四朱”钱来看,钱币文字一般为"四朱"二字加上纪地文字,如"丞相四朱""阳丘四朱""东阿四朱"等。

 有纪地文字与"四朱"二字同在一面的四朱钱,如“宜阳”、“下察”、“淳于”、“阳丘”等“四朱‘钱;有面为"四朱"二字、背为纪地文字的”四朱“钱,如驺、濮阳、陈、高柳、丞相、吕、安平、东阿、姑幕、定襄等。北朝的”四朱“钱史籍不载,因此以前的藏泉家往往将这些形制奇特的”四朱’钱列入无考品,或者认为这些钱是伪品。

  这些“四铢‘或”四朱’钱存世都不多见,均是较为珍贵的钱币,值得收藏研究。

 

  现展示一“四铢”面双星,见下图:


  南、北朝佳泉之---"四铢"面双星、“孝建四铢”和 <wbr>“宜阳四朱”


       南、北朝佳泉之---"四铢"面双星、“孝建四铢”和 <wbr>“宜阳四朱”

        直径:21.71-22.10 mm  厚:1.41-1.56 mm

 

   穿:7. 71mm  重:2.69 

 

  币文“四铢”、面有二星,居穿上下,该币在华谱上有记载,被定为六级,价600元。(可参看华谱P249。这是早期的铸币,未减重。基本上重如其文。形制跟“五铢”相类似。正、背面均有内、外廓。(注:根据秦制,一铢大约等于现在的0.67 克左右。亦有其他说法,标准不一.

 

  现展示一“孝建铢”钱,见下图:


       南、北朝佳泉之---"四铢"面双星、“孝建四铢”和 <wbr>“宜阳四朱”


       南、北朝佳泉之---"四铢"面双星、“孝建四铢”和 <wbr>“宜阳四朱”

      直径:22.49-22.97 mm  厚:1.56-1.79  mm

 

  穿:7. 35 mm  重:3.58 

 

    此币币面有“孝建”二字,背面为“铢”二字,钱文为薤叶书体。但由于锈蚀,“建”和“铢”已经显的不十分的清晰。绿锈遍体,锈色自然无做作之处。材质为青铜。(疑似大头星子,待考)。

 

  现展示一北朝“宜阳四朱”,见下图:


       南、北朝佳泉之---"四铢"面双星、“孝建四铢”和 <wbr>“宜阳四朱”


      南、北朝佳泉之---"四铢"面双星、“孝建四铢”和 <wbr>“宜阳四朱”

        直径:22.39-22.51 mm  厚:0.91-1.61 mm

   (包括文字的高度)

 

   穿:8. 30mm  重:2.84 

 

    此币币面无廓、背平亦无廓。币面文字“宜阳”在穿右“四朱”在穿左。字迹清楚。穿为圆形。铜质熟旧,材质为青铜。锈已入骨。历经了一千五百余年的岁月沧桑,品相仍然完好,实属不易。

    

 请泉友们鉴赏斧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