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钱币之---“离石”圜钱和“西周”圜钱
“圜钱”是中国战国时期铸行的一类圆形铜质货币,又称“圜化”,简称“环钱”,是我国先秦时期铜铸币四大系统之一,也是秦国的主要铸币形式。
“圜钱”是由玉璧和古时的纺轮演化而来的。在玉璧中“好”是指璧、环居中的穿孔,“肉”是指穿孔至廓之间的实体。环钱的穿孔也称好,自穿孔至廓之间的实体也称“肉”。
从形状上分,圜钱有两大类:一是圆形圆孔,比较原始;二是圆形方孔(由圆形圆孔逐渐演变而成)。初期圜钱的穿孔比较狭小,以后逐渐变大。圜钱的正面铸有铭文,反面则无任何文字。
从圜钱钱体所铸货币单位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三大类:一、以“两”为单位的秦国圜钱;二、以“釿”为单位的两周、三晋地区的圜钱;三、以传统货币单位“刀”为名称的齐、燕圜钱。
圜钱目前发现的以“安臧”钱为最早。其直径30mm,穿孔8mm左右,钱文右列,书法粗壮,古朴淳厚。材质为青铜,泥范不磨边。“安臧”二字是地名,现在不知确切所在,这一城邑曾出过空首布,文字书法都不及这钱工整。这一钱穿孔细小,其流通时间在东周初年至春秋中期,流通地域可能在河南、山西接近黄河的地区。
还有一种是“济陰钱”。济陰也是地名。“济陰钱”在秦国圜钱中流通最久,变化最多。最初的“济陰钱”直径长37mm以上,重9克,穿孔较大,约10mm以上。字体十分工整,瘦劲圆滑。
圆孔“圜钱”的共同特点是穿孔较大,约9-14mm,钱直径32-36mm,铸造工整,有的有外廓,面文铸有地名,多是被秦国占领的赵、魏城邑。
“圜钱”是战国中晚期的青铜铸币,是一种进步的铸币形式。最早的圜钱产生在政治经济制度较为先进的魏国。如面文“垣”、“共”字等。这种形式的钱币,比起“布币”、“刀币”来便于携带,也便于互相接受,符合商品交换发展的需要。它出现后,在战国时期为各国先后所仿铸。先是赵国、秦国仿铸,后有齐国、燕国仿铸。“圜钱”迄今发现有十多种,“蔺”、“离石”圜钱属于赵。蔺和离石地区是秦国、赵国、魏国争夺之地。战国大部分时期内,这两地都属赵,但也一再为秦所占。
离石即今山西的离石县,蔺在今离石县西,也称蔺阳邑,两地相距很近,赵在这两地都铸过纪地的圜钱。
“蔺”、“离石”两圜钱,显然比“蔺”、“离石”布钱铸行得晚,除“离石”没有方足小布外,“蔺”字在“方足”、“尖足”、“圆足”、“平首布”钱中都有,而以“方足”、“尖足小布”为最多。“蔺”、“离石圆足布”钱为赵国边邑所铸,后被魏占有,所以又铸行了方足小布,后又被秦占领。先出现“蔺”、“离石圆足布”,后铸圆钱。“蔺”与“离石”圜钱迄今发现不多,说明这种圜钱铸行的时间短暂,并且在布钱之后铸造。
与“蔺”、“离石”相类似的除了前面提到的“济陰”外,还有 “封坪”、
“武安”、“黍垣一釿”、“漆垣一釿”等圆孔圜钱。均与地名有关。
此外尚有“西周”、“东周”两种圆孔圜钱,为战国时的小国东、西周所铸。
圜钱总的出土量很少,在战国时期的币制中,仅是一个小小的体系。但它是战国中期后,各地经济联系更为紧密、商品交换更为频繁、货币日趋统一的主要发展标志,它也是一种承上启下的重要的货币形式。
现展示一“离石”,见下图:
http://s8/bmiddle/005RZLk5gy6Ti5eow5N67&690
http://s5/bmiddle/005RZLk5gy6Ti5f1coI74&690
直径:
32.26-32.93mm
厚:1.33-1.42mm(不包括文字突凸起部分)
穿:8.46
mm
重:9.44克
此品与附录1,从形制上看,如出一辙。不过那时候,是泥范,不存在同一模型。只能说可能为同一工匠所为。不同的是尺寸有差别。本博展示的这枚比附录1那枚直径大2mm以上。
现展示一“西周”,见下图:
http://s12/bmiddle/005RZLk5gy6Ti5Kg1IL9b&690
http://s4/bmiddle/005RZLk5gy6Ti5L5oQz43&690
直径:25.71-26.06
mm
厚:1.15-1.36 mm
穿:7.45 mm
重:4.02克
附录:
1、拍卖品
http://s2/mw690/005RZLk5gy6Ti63cEUx61&690
成交价:6,496元
规格:直径30mm
拍卖公司:北京红太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时间:2011-11-27
拍品描述:离石”圜钱 铜1枚
2、拍卖品
http://s7/mw690/005RZLk5gy6Ti6cxPiS56&690
成交价:302,400元
规格:直径均27mm
拍卖公司:金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时间:2010-11-13
拍品描述:
非原大图稀见,极美品
背景资料:
公元前441年,周王考封其弟揭于河南城。此城在洛阳之西,故称其为“西周”。西周君曾铸造“西周”圜钱。公元前367年,西周惠公封其少子班于巩地。巩地在洛阳之东,遂称“东周”。东周君亦曾铸行“东周”圜钱。
“西周”与“东周”圜钱当年铸量不多,流传至今已成珍稀泉品。晚清金石家收藏“东周”圜钱者有李佐贤、刘青园、陈寿卿、鲍康等。鲍康在《观古阁泉说》中有文字记述:“东周泉唯青园与余有之,字画如出一模,圆孔平背。”“近闻寿卿亦得一枚,尚未之见。”鲍氏所藏东周泉幸得以传世。1918年该泉已归中国银行收藏,泉拓收录于《古今泉币拓本》一书中。李佐贤之《观古阁续泉说》亦有记载:“东周泉,《泉汇》所收二枚,乃刘、鲍两家物。壬申(1872)秋,余偕吴仲诒重熹为劳山之游,路出东武,得东周泉一⋯⋯合前谱所见,只此三品。”
上世纪泉家获得“西周”与“东周”泉者亦不多见。曹铨在《古泉汇志》中记述:“右西周圜钱,制作与东周泉无异。余于二十年前得是泉于南乡故家,当时陶心如亦购有此品,审为吕尧仙旧藏。曾见拓片,西字尚完好,周字已平夷云。”1923年郑家相先生从马阿双处购得“西周”及“东周”泉各一枚。后者细字肉薄,绿锈满身,属新出土品。据说当年诸泉家仅藏东周泉三四品而已。罗伯昭先生收藏一品“西周”圜钱,品相甚佳,曾于1914年中国泉币学社第14次例会上出品,原拓本收录在《沐园四十泉拓》一书内。戴葆庭先生亦曾获得两枚“西周”圜钱,原拓本刊于《戴氏集珍》书中。已故杭州古泉收藏家张东明先生亦收藏有“东周”及“西周”泉各一枚。据悉,日本东京银行钱币博物馆及札幌市东洋铸造货币研究所亦有“东周”及“西周”泉藏品。
请泉友们鉴赏斧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