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奇珍---“至元七年”
   
    
“至元”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二个年号,历时31年(1264—1294)。至元从1264年到1294年,共历经31年,另外元惠宗在位时有六年也是使用这个年号的,所以元朝使用至元这个年号一共37年。至元年间铸有蒙、汉文“至元通宝”钱币,有不同版式。但据考证“至元通宝”钱是在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才开始铸造的。
   
忽必烈(1215年-1294年),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监国托雷第四子,也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元宪宗蒙哥弟。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
   
1251年,长兄蒙哥继大汗位,忽必烈受封为王。1252年忽必烈即奉命征讨大理。1260年长兄去世,同年5月5日,忽必烈在部分宗王和大臣拥立下于开平(后称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县北石别苏木)自立为大蒙古国皇帝(蒙古帝国大汗)。5月15日,忽必烈发布称帝的即位诏书《皇帝登宝位诏》,在诏书中,他自称为“朕”,称他的哥哥元宪宗蒙哥(1251—1259年在位)为“先皇”。
   
中统元年五月十九日(1260年6月29日),忽必烈发布《中统建元诏》,正式建年号“中统”。开始按中国传统的王朝年号纪年。
   
忽必烈是在1264年,战胜了阿里不哥,夺得了最高统治权的。至元元年八月十六日(1264年9月7日),忽必烈发布《至元改元诏》,取《易经》“至哉坤元”之义,改“中统五年”为“至元元年”。
   
并同时开始着手准备把都城从开平迁到燕京(今北京),在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后的1271年(至元八年),定国号为“大元”
。
   
至元九年,在燕京旧城的东北建新城、造宫殿,改燕京为大都。
   
至元七年,为公元1270年,正是元世祖进行这些改元准备工作的关键时期,1260年(中统元年),忽必烈就发行“中统钞”通行全国,为什么还要铸“至元七年”铜钱呢?有泉友认为,显然不是为了流通,而是另有其它原因。这一年遇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忽必烈决定要改元、称帝,要建皇城,要大兴土木,要建金碧辉煌的楼堂馆所,……为了纪念和需要,所以铸了“至元七年”。
   
用现在的说法,“至元七年”是属于纪念币。
   “至元七年”诸谱不记载。应该属于稀罕品。经网络检索,虽然有所见(先不论真假),但数量寥寥。
 
   
现展示一“至元七年”,见下图:
 
  
  http://s6/bmiddle/005RZLk5gy6Ta6BRJrv45&690
    
http://s6/bmiddle/005RZLk5gy6Ta6CovYx05&690
   
直径:22.85-23.24
mm   
厚:1.19-1.33mm 
   
穿:4.35mm    
重:3.31克
   
此钱币形制与附录中泉友北国盈泉所展示的那枚为同模。可仔细观察“至”“元”和“年”的写法。“至”缺“点”“元”
的下部,“年”的一竖。
 
   
附录:
 
   
http://s7/mw690/005RZLk5gy6Ta6S3SLAe6&690
  
    
http://s10/mw690/005RZLk5gy6Ta6X96Hf39&690
   
摘自:泉友北国盈泉的博文《大元雄风(四)——蒙汉文至元通宝、至元七年》。
   
   
本博文中引用了泉友内蒙笑公和北国盈泉的有关博文的内容,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请泉友们鉴赏斧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