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授通宝”折十母钱及其年代
“天授通宝”因为非常少见,争议颇多,一向神秘莫测。早期《泉宝录》定“天授通宝”为西夏所铸,后又被《戴葆庭集拓中外钱币珍品》收编入唐代所铸,而《古钱大词典》根据此钱传世绝少,实物未见等理由分析,断定为安南钱(待考)。
如今又发现
“天授通宝”钱,背“契丹”文写有“契丹”二字,并有银、铜钱。由此给“天授通宝”真正的出处增加了新的证据,既“天授通宝”是辽钱。
但也有泉友提出武则天的“周”有“天授”(690年九月—692年三月),它是武则天的年号。按照武则天的执政风格,应该有以“天授”命名的钱币。
当然历史上还有其他年代使用过“天授”的年号。(如:1、大理段正淳的年号,天授(1096年)是大理皇帝段正淳的年号,共计1年。2、西夏李元昊的年号
,天授礼法延祚又作天授。3、北朝刘获、郑辩的年号,纪年:天授元年公元
527年。)不过从年代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应该讲“武则天”年代的“天授”和“辽”
金贞祐五年(公元1217年)统古与称帝,改年号“天授”铸“天授通宝”的可能性为最大。
“天授通宝”钱,背“契丹”文写有“契丹”二字证明了为“辽” 铸,但还存在有光背的“天授通宝”钱,而且正面钱文“天授通宝”与背“契丹”
文写有“契丹”二字的“天授通宝”尚有区别,应该如果断代呢?
要知道这两者之间可相差了五百年以上。从文字的形制上看,说是“辽”钱的也有些道理,认为是武则天年代的也理由充分。要知道中国的文字形式和内涵实在是太丰富了,各人水平不同理解就会有千差万别。
余以为要想解决此争议,最好的办法是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对钱币本身进行检测,例如可采用电子自旋共振测年法来检测钱币的年代,可采用微量元素法来测量钱币中各种金属的含量。(特别是微量金属的含量。)。以年代准确的钱币为样本,建立起数据库,再通过用被检测的样品的数据与之进行对比。从而来判断被检测的样品的年代。
这次发生的福建泉州地区肉身佛像被盗窃案件,据说国外就采用C14方法 来进行年代测定。当然那是人体。而钱币是金属,直接采用C14方法有困难。但不管怎样,方法还是有的。关键是我们有没有人去做,和有关部门让不让做。(包括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天授通宝”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类似这样的公案还有多起。而有些如果处理的结果有新的发现,那对中国钱币历史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比如“鸣凤元宝”。
现展示一“天授通宝”折十母钱,图片如下:
http://s2/bmiddle/005RZLk5gy6RQKIAVFL61&690
http://s8/bmiddle/005RZLk5gy6RQKJylKf07&690
http://s5/bmiddle/005RZLk5gy6RQKKhF6k44&690
http://s5/bmiddle/005RZLk5gy6RQKLcxdq14&690
http://s7/bmiddle/005RZLk5gy6RQKMbPAW26&690
http://s4/bmiddle/005RZLk5gy6RQKN9n7tb3&690
http://s9/bmiddle/005RZLk5gy6RQKNVfOU98&690
直径:45.35-45.67 mm 厚度:3.66-3.84 mm
穿:10.28mm 重:37.41克
观钱文“天授通宝”四字为楷书,面文旋读,字体中规中矩、朴实无华。“通”为汉字中比较少见写法的无点“通”。这与网络上公展的背“契丹” 文写有“契丹”二字的“天授通宝”完全不一样。(那是双点“通”)。铸工精美,文字笔划挺括、深峻,如同刀刻斧砍。缘、廓都高耸于地章。文字清晰,无粘无连。周圆廓正,地章平坦。穿口干净。中间存有明显的鱼脊背。具备有母钱的特征。观钱体绿锈包裹,锈已入骨。
请泉友们鉴赏斧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