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泉局“咸丰元宝背当百”之雕母

标签:
咸丰元宝宝泉当百雕母杂谈 |
母钱(铸母钱,俗称:母钱):由祖钱翻铸而成,较好地保留了祖钱的气韵,故质地厚重,做工较为精致,即使有一些微疵,经过修整后也完全可以铸出合格的子钱,母钱的主要特征是外径和厚度稍大于常品(子钱),但略小于祖钱。母钱铜质精良,也优于常品,内外轮廓较为光洁,由于经过冷加工,钱面上会有锉磨的痕迹,钱的边缘上还保留有拔模的斜度。
样钱:由朝廷颁发或各省提供的符合法规标准、供铸钱机构参照的样品钱,样钱系初铸准钱,是新铸钱中的精品,铜色符合标准,分量十足。
我国自宋以来就采用翻砂法铸钱。每当出新钱,官钱局的雕刻工匠依据鉴定通过的钱样为范本,用优质黄铜精工雕凿而成的模子—即祖钱(俗称:雕母)。雕母文字纤细而挺括、细瘦。从细部看还保有手工镂刻的痕迹。
清代钱币数量之多、版别之复杂,远远超过了以前的各个朝代。清代的雕母钱,我们常见有“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同治通宝”等。
在清的《皇朝文献通考·钱币考》一书中介绍,各省铸钱均须“例由户局先铸祖钱、母钱及制钱各一文,颁发各省,令照式鼓铸之”。鲍康在《大钱图录》中记载,雕母“其穿孔非钱局人不凿”。
雕母的钱文用手工雕刻而成,非常精美。文字细瘦高挺;字口深峻;笔画刚劲、有力。地章光洁,全身无铸造痕迹。穿孔大都是雕凿之后再锉光而成。雕母在铸钱过程中起规定钱式的作用,并在翻铸母钱时用于印模。雕母钱比同版流通的钱更大、更重,存世量非常稀少。雕母钱被制成钱模后取走,工匠用熔化了的铜液浇铸在钱模上,待铸币冷却后开模,取出铸币加工打磨光洁后即做成为母钱。
前面已经介绍,雕母钱体积比母钱和流通钱大,母钱又比流通钱稍大,铜质也较好。只是因为母钱是由祖钱翻砂铸成的,所以钱的外缘轮廓、字口都没有雕母深峻,各方面都比雕母逊色一些。
下面展示的是清咸丰年间,户部宝泉局“咸丰元宝背当百”之雕母。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已经介绍,清咸丰年间的钱币有“通宝”、(计值十以下)“重宝”,(计值十以上到一百以下)和“元宝” (计值一百到一千)。这里是“咸丰元宝背当百”。见下照片。
http://s16/mw690/005RZLk5gy6Ofri5AQq9a&690
http://s9/mw690/005RZLk5gy6OfroblAyb6&690
http://s6/mw690/005RZLk5gy6OfrxoUZq70&690
http://s2/mw690/005RZLk5gy6OfrGuiz1d3&690
http://s7/mw690/005RZLk5gy6Ofs8ZnbE06&690
http://s14/mw690/005RZLk5gy6OfrXweY4d4&690
http://s5/mw690/005RZLk5gy6OfxpHOvF4b&690
http://s10/mw690/005RZLk5gy6OfxsnTcJ99&690
http://s4/mw690/005RZLk5gy6OfxypDU226&690
http://s3/mw690/005RZLk5gy6OfxBbzd852&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