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一章 《十位名师教<老王>》引发的思考 (10)

(2018-02-06 20:55:30)
标签:

物证

教学结果

请假条

分类: 堪忧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现状

“终点”离不开物证

 

“终点”是指课堂教学的结果,即一堂课结束或一篇课文学完,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称“教学的终点”,概括性就强了。我喜欢称“学生学习的结果”,主张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的学习结果转。魏本亚教授说:“讨论教学的终点,不是教师也不是研究者说了算,而是学生说了算。”[1]“而是学生说了算”其实也是“语文的命运更苦的表现。

在我看来,不仅不能由教师与研究者说了算,而且就学生自己“说了”也不算。道理很简单:没有读课文说读了、听懂了说没有听懂、练习没有做完说做完了、没有学会说学会了、布置了作业说没有布置、未去上课说去上了,等等,在学生中实在太普遍了。他们“说”的并非都是有意扯谎,大部分是属于认识不到位,或理解有误。“在每一位名师上完课后,我们采取问卷、笔谈、访谈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学会了什么。”以下是其结果表:

 

执教教师

学 生 学 会 了 什 么

刘金玉

1 认识了老王的善良与不幸。2 理解了“这是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3 知道学习语文要靠自己。

程翔

1 理解了作者的愧怍之情。2 理解了杨绛文章的风格。

王君

1 认识了老王与杨绛的活命状态。2 学会了细节描写。

余映潮

1 学会了铺垫手法的运用。2 学会了品味语言的方法。3 学会了鉴赏散文的方法。4 理解了作者的“愧怍”之情

黄玉峰

1,理解了作者表达的“愧怍”之情2 对老王这个形象有了深层次的理解。3学会了阅读鉴赏散文的方法。4学会了细节描写。

秦晓华

1 对课文有了深层次的理解。2 学会了对比写作手法。3 学会了外貌描写的方法。

郑朝晖

1 对课文有了深层次的理解。2 理解了作者的“愧怍”之情。

黄厚江

1 理解了作者的“愧怍”之情。2 学会了叙事散文的阅读方法。

曹勇军

1 理解了作者“愧怍”之情。2 认识了杨绛的散文风格。

董旭午

1认识了杨绛与老王的命运悲剧。2 理解了作者“愧怍”之情。

 

同上一篇课文,学生学会了的结果如此“更多的是相似”:最基本的,高一(余映潮等)与初一(程翔,见张秋玲文)相差三年时间,高中、初中应该有区别而没有区别,这无论如何都谈不上“寻找”或“研究”,谈不上有效。再有,各位名师面对的学生地区有差别、学校有差别、上课时间有差别,他们过去所具备的语文基础或知识状况是不是也有差别?教学设计理论所说的:“了解、分析并清楚地知道学生学习某一新知识之前已具备了哪些先期知识,若要掌握这一新知识,还需要先学习哪些知识”——到底做得怎样?如果做好了,同样学习《老王》,结果会如此“更多的是相似”?客观上是不是承认一篇课文的教学可以不管这些差别?把十位普通教师的教学结果与十位名师的教学“终点”作对比,“二者之间的差异”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肯定名师选择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清晰的”、“是具体的”、“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实在有溢美之嫌。这两点就点到此为止了。

我想细说的是:此“终点”或结果可靠吗?很明显,它们不可靠。为什么呢?

第一,它们是“二手货”。 它们是“在每一位名师上完课后,我们采取问卷、笔谈、访谈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学会了什么。”学生所说的话意、所回答的意思、所写下的内容,经过“我们”之手的整理之后,原有的信息,会不会增加、减少、变异?我绝不是不相信“我们”,我是相信传播学所谈到的信息在“转播”过程中增加、减少、变异的道理。既然是“二手货”,客观性就差,可信度就低。

第二,就算以上“终点”是客观的,可信度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从它们“更多的是相似”看,也值得提出疑问。如“理解了作者‘愧怍’之情”——十位名师的学生有八位提到了这一点。此“终点”表述仅有字面意义,缺乏字里意义,即缺乏“作者‘愧怍’之情”的具体“理解了”,或实实在在的把握。仅仅借助读课堂实录,读者并不完全清楚教学的实际状况,当学生“理解了作者‘愧怍’之情”走进了上边统一表中的时候,在此是一种抽概括,意义属抽象意义,不是具体意义。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一篇课文,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需要“理解了”的是具体意义而不是抽象意义。“我”是“自己”之意,《老王》中是杨绛;《孔乙己》中是店小伙计;《背影》中主要是年轻时的朱自清,阅读课文,需要很好把握文中的杨绛、店小伙计、年轻时的朱自清的特征,而不是认识“我”字、明白是“自己”之意。仅看看程翔与黄玉峰对“作者‘愧怍’之情”的讲解,应该说学生各自对“愧怍”的具体“理解了”是不一样的。课堂教学研究需要关注的是具体“理解了”的不同,考问其原因,而不是停留在“作者‘愧怍’之情”的抽象或表面意义上。

程翔、曹勇军的学生提到“理解了杨绛文章的风格”、“认识了杨绛的散文风格”——理应用“华丽”、“朴实”、“婉约”“细腻”“真纯”等明确说明杨绛“风格”的特点,而不是“大而不当”地说对“风格”的“理解”与“认识”。如果咬文嚼字,“文章”的外延比“散文”大得多,杨绛的翻译作品也可以算在她的“文章”内,那么,其“风格”的涵义所指就复杂多了。作为课堂教学的“终点”研究,我认为这些却是不可忽视的。

秦晓华、郑朝晖的学生认为“对课文有了深层次的理解”,那么我想问:对课文的“深层次”与浅层次如何划分?任何一篇课文都有思想内容与言语形式两个方面,它们指的是哪一方面?或者指的是两方面的统一?即课程标准所说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问题。学生学到的结果如此大而不当,这样的课算是好课?值得称赞,值得普通教师学习?

希望寻找到我国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不如人意的原因,教学“终点”的认识之所以问题多多,不可相信,重要、关键的原因就是没有意识到“终点”需要物证,离不开物证。“物证”是指什么呢?指学生做的练习、作业结果;测验、考试结束交回来的答卷。它们是学生学习结果的客观物质产品,是学生语文能力或素养的载体,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物证,它们才真正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终点”。衡量阅读一篇课文之后“学生学会了什么”,只有它们说了才算数。

学生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依赖于现实的行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哲学道理上说:“人在现实生活中,其主体性发挥得如何,即正确还是错误,强大还是弱小,不能依其主观而定,而只能依据某种现实的感性的东西来定。确证人之主体性的现实的感性的东西不是别的,就是主体对客体之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和支配的物证,亦就是实践及其产物。毫无疑问,实践主体性的对错、强弱就显示在主体对客体的实际的支配、改造及其产品中。”[2] 很显然,这种现实的感性“物证”,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或课余所做的练习、作业、测验、考试的各种卷子。他们对某一知识点具体掌握怎样、某一技能训练的结果如何,某一问题实际明白与否,思维方面存在的具体是何种问题等,都存在于所做卷子之中。从教师的角度说,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就是其产品,教学效果与质量如何,教师自己说了不算,就得看学生的物证。

从学生个体看,学生在课堂上或课余所做练习、作业、测验、考试的过程与结果,属于言语。“言语,既是个体的听、说、读、写言语活动过程,也是个体的言语活动成品,比如,个体的一段话语、一篇文章、一份笔记、一个图表等等。言语心智技能就存在于这些过程和成品当中,他人可以从中来考察言语主体的心智技能的水平。” [3]“学生学会了什么”,实质就是“言语主体的心智技能的水平”如何的问题。请看下面来自于我校六龙中学“2010春大方县农村完中联考八年级语文试题”学生答卷中的三个“请假条”:

 

物证1

http://s13/mw690/005RzunIzy7hY0fMBoo6c&690《十位名师教<老王>》引发的思考 (10)" TITLE="第一章 《十位名师教<老王>》引发的思考 (10)" />

物证 

http://s8/mw690/005RzunIzy7hY0hpA7J37&690《十位名师教<老王>》引发的思考 (10)" TITLE="第一章 《十位名师教<老王>》引发的思考 (10)" />

物证

http://s14/mw690/005RzunIzy7hY0j16Hz4d&690《十位名师教<老王>》引发的思考 (10)" TITLE="第一章 《十位名师教<老王>》引发的思考 (10)" />

 

无论在城市或农村,无论在任何学校,无论是任何教师的教学,学生“请假条”学习得如何,只能看如此的物证!寻找语文教学的“终点”,研究“终点”,离开了实实在在的物证,可以说是水中捞月,缘木求鱼。我举此例,仅在于说明什么是物证,学生所学其他方面,可以比照推知。题目“‘终点’离不开物证”,强调的就是这个意思。

明确了“‘终点’离不开物证”,有两点需要补充。一是为什么没有提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回答问题,发言讨论、朗读口述等。课堂上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话语,其实也是重要的物证,只因语音一发即逝,不易留于异时异地,不像书面语那样凝固不变,易于移向异时异地,便于保存研究。对普通中小学与普通教师而言,目前还没有条件把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情景都录音录像,作资料保存便于研究。重要的是从课堂教学实际看,从现在人们的普遍认识看,书面语的学习与掌握毕竟是语文科的最主要方面,故而就暂不提口语方面“终点”的物证。

二是“终点”作为教学的结果,作为现实的存在,它应该成为下一次教学的起点,当它演变为下一次教学的终点时,又成了再下一次教学的起点。真正的教学就是这样一个“终点→起点→终点→起点”的往返重复的过程。这是立足于学生看待一篇课文的学习,也就是我主张的“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的学习结果转”之意。相反,立足于课文(其实是“文章”),关注的“起点”就是如何确定好一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即从文章中学什么,“终点”则是学生从课文中实际学到了什么、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篇文章接一篇文章的往下学。看看魏本亚教授的“寻找语文教学的起点与终点”,不就是这种认识主张吗?十位名师教《老王》,在他们的“执教反思”中,提到的基本都是“读懂课文”、“细读文本”一类的话,所教《老王》,就是这种认识主张的具体实践。

“语文的命运更苦”,常常就“更苦”在缺乏“物证”意识;想改变“更苦”的命运,就需要及早建立起物证意识。

 

2015322



[1] 见魏教授的《绪论:寻找语文教学的起点与终点——以<</span>老王>教学为例》。本文引文,凡没有注明出处的,均来自于魏教授的此文。

[2] 杨金海著《人的存在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10月第一版第230——231页。

[3] 韩雪屏著《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6月第一版第230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