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9)

(2017-06-21 06:49:10)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这是课标“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的第三段。需要明确清楚的有如下问题:

1、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2影响对学生各项语文能力的发展有什么不同?

3培养良好的语感献疑

4、“整体把握的能力到底该怎样把握?

 

              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在《关于工具与工具性》里,已经有说明,本文算是补充,内容可能有小部分重复。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那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主要有哪些就显得很重要。只有清楚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主要有哪些,并切实把握好它们,才可能明白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产生的影响,真正做到有所作为。课程标准不仅仅牵扯到教学,更牵扯到教材编写。从我国中小学实际情况看,都是先有教材,后有教学,因此,课程标准对此应该明示清楚,才有利于教材编写,也有利于教学。拿“附录1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来说,有了这个推荐篇目,编写教材者知道了该选那些诗文作背诵篇目,不至于在浩如烟海的书堆里摸索,教师也不至于心中没有底,随个人喜好要求学生背诵所谓优秀诗文。还有,对于考试出题者,也有了一个出题范围,不至于学了的考卷上没有,考卷上有的却没有学。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主要有哪些,道理与此相同。

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是指在文字、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主要特点。

一、从文字方面看

总目标中提出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没有触及其特点。

1)、有人总结说:“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这是它最本质的特点”。[1] 从表达功能的角度看,这完全是对的;如果从“书写”的角度看,“方块”才是“它最本质的特点”。“方块”作为外形,笔画和字体是外形的两个重要元素。笔画是最小的文字形体单位。汉语字形主要是由笔画、部首、结构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有许多汉字字形差别很小,如“土”与“士”、“己”与“已”、“末”与“未”等等,需要认真仔细对待,不写错字。字体简单说就是字的不同形体,如手写的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方面的魏碑体、隶书体、仿宋体等等。“方块”就是汉字最突出、最鲜明的特征,突出它,就突出了汉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教学建议中提到了“多认少写,评价建议里把识字放在前,写字放在后,是缘于阅读是语文学习第一位的认识而来的。而我认为,识字问题,主要属于学生个人运用方面的事,而写字,须得给别人看,也就主要属于学生社会运用方面的问题,两者的功能区别是绝不可以忽视的。

2)、它信息量大,字义复杂。有人曾经举了这样一个例:“一个汉字不但在通常情况下可以表示多种含义,如‘打’字在《新华字典》里就注明有20种含义,而且同一个含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又可以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如‘她撒娇似地了他一巴掌’和‘她狠狠地了他一个嘴巴’,这两个‘打’都属于‘击’这个含义,实际上两者的意思却有很大不同。”[2] 因此,在运用的时候,就要细心辨别,注意其微小差异,体察其运用的具体意义与感情色彩,随之可以锻炼人的观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它历史悠久,具有书法艺术的传统,富有审美价值请看下面一个实际的例子:

   

    
http://s9/mw690/005RzunIzy7c2cJgLXy78&690

 

写字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牵扯到许多实际运用的具体问题。此通知内容过于简单,该通知的事项许多未提及不说了,只说其书写。作为张贴在校外给学生和家长看的通知,我认为有两点很重要:一是整个通知的行款格式布局;二是字体的选用。从整个行款格式布局看,四边留得太窄;加上采用的是四分之一张大的纸,整个通知也就让行人看去过小而不引人注目。学校是一等文化单位,“开学”又是严肃的事;看“通知”的人都是学生和家长,字体是选用正楷还是行书体,该不该认真考虑考虑呢?书写讲究给人美感,不纯粹是字本身的端正与否问题。作为代表一个学校形象的“开学通知”,该不该发扬一点我们的书法传统呢?

我们的书法传统正在消失。我校通常十四、五位语文教师,毛笔字过关的仅一、二位;我教语文近30年,没有给学生上过一节毛笔书法课。在如今许多中小学,毛笔书法课早就绝迹。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没有提到毛笔字三个字,而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岂不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基础?

对于汉语言文字来说,字是第一位,故说详细了一些。

二、从语音方面看

语言文字关键的是具体运用。汉语是声调语言,普通话有四个声调,声调有区别语义的作用。张志公先生总结汉语语音方面的特点时说:“声调加上语言里的语调,使得汉语说起来富有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有的外国人说中国人说起话来像唱歌一样,原因就在此。声调不仅区别语义,而且两个平声调子高,另外两个(通称仄声)调子偏低,高、低、升、降的不同也给人以不同的语感或色彩”。[3]我国古代教材编写就充分发挥了汉语的语音特色,如车万青的《声律启蒙》:云对雨,雪对,晚照对晴,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等就是很好的例子。声调当中突出的还有重音、轻声、儿化、停顿等。

 

①、我想起来了。

    起来了。

②、瞎子 xiāzi            舌头 shétou

虾子 xiāzǐ           蛇头 shétóu

③、这位姑娘‖乌黑头发︱没有嘛子︱嘴不大︱端正。

      这位姑娘‖乌黑头发没有︱嘛子︱嘴不大端正。

    (注:“‖”表示停顿较长,“︱”表示停顿较短。)

 

例(1)是重音方面的例子。“我想起来了这一句子, 重音落在“起来”上,表达的意思是:我原来坐着或躺着,现在打算起来了;重音如果落在“想”字上,那么表达的意思则是:有一件事原先忘记了,现在想起来了。例(2)是轻声方面的例子。例(3)是停顿方面的例子。同样的组合、同样的句子,停顿不同,意思正好相反。

从此三个例子已经可以看到:明确了语音的特点,才有利于具体运用!

       三、从词汇方面看

对“语文”即运用来说,我觉得就没有“词汇”而只有“词”或“词语”。词或词语对“词汇来说,是指一个个具体的、个别的词,两者之间是个体和总体的关系。任何人的“语文”学习,不可能把母语的词汇都掌握,也没有那个必要,作为中小学生,只要掌握其中常用部分的词语就可以了。这常用部分的词语,是可以量化的。人们运用语言,除了词,还常常少不了一些熟语、格言、名句,因此站在“语文”的角度,称它们“词语”为好。课标提出的是常用汉字,列出的是基本字表和常用字表,究竟是常用汉字还是常用词语的提法为妥,可以讨论,但是则重于运用的角度说,我认为还是后者为好。此算是正名。

汉语言文字指的主要是现代汉语。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在“词汇”一章里拟写了六个章节,下面我就仿照此,同样拟出六个章节,列出目录。通过两个目录的对比,初步可以看到,在对待“词汇”的问题上,语言文字和“语文”实在是两种不同的取向。

 

                          “语  文”

词汇                                词语

第一节  语素、词和词汇           一、常用词语和冷僻词语

第二节  词的构成                 二、常用词语的分类

第三节  多义词和同音词           三、词语的书写、读音与意义

第四节  同义词和反义词           四、词语的时代特色、感情色彩和语体特征

第五节  词汇的构成部分           五、词语的灵活运用

第六节  词典和字典 [4]             六、经常翻阅词典和字典

 

此目录已经简单表明:语言重在词汇的构成与各种形态,阐明其间的道理与特点;“语文”重在常用词语的认识与运用,灵活运用词语是“语文”的核心。下面就举几个例子作粗浅的说明:

 

①、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5]

②、这个婆娘不是人

    九天仙女下凡尘。

    儿孙个个都是贼

    偷来蟠桃奉至亲。 [6]

③、第一流产品,为足下争光 [7]

④、别吻我我怕羞[8]

⑤、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9]

 

例①的“狡猾”本是个贬义词,义为诡计多端,不可信任之意。在这里作“顽皮”之意,感情色彩就不再是贬义。例②作为祝寿词:“这个婆娘不是人”、“儿孙个个都是贼”的确语出惊人,不敬自不必言,简直就是骂人的话。但是,当与“九天仙女下凡尘”“偷来蟠桃奉至亲”连在一起,就成了妙趣横生的祝寿词,传为佳话。例③是推销皮鞋的一句很好的广告语。“足下”是“朋友”的敬词,表达了对顾客的尊敬与欢迎;同时,“足下”又明显有“脚上之鞋”的意思,真是一语双关,妙而简洁。例④是在轿车后窗常见到的一句话。“羞”与“修”同音,是修理的意思;“吻”是碰揰之意,真是诙谐无穷,又含有提醒“小心驾驶,安全行车”的意义。例⑤是叠词运用的名句。许多词语都可以重叠运用。词语一经重叠运用,其意义与色彩就会发生变化。时常把重叠与未重叠的词语进行比较,对提高词语运用技能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总之,词语的灵活运用靠的是开动脑筋,充分发挥创造性,没有固定的方法,依赖的是对词语特点的熟练把握。能否灵活运用词语,是语文水平与能力高低的很好体现。

四、从语法方面看

语法方面其实很简单,主要就是语序与虚词两个方面。同样举几个例子作简略说明。先说语序:

 

①、语素和语素组合:

量力(支配)         车马 (并列)   

      力量(偏正)         马车(偏正)   

②、词和词的组合:

    生产粮食(动宾)      态度诚恳(主谓)   

粮食生产(偏正)      诚恳态度(偏正)  

③、句子的组合:

     人民爱总理,总理爱人民。(主语和宾语不一样,意思自然不一样。)

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绕人。(主、谓、宾不一样;角度不同,互相补充。)

④、事出有因,查无实据。

查无实据,事出有因。

 

对例①和例②,我们向来习惯于判断它们是“偏正”还是“主谓”等结构(如括号里指出的那样),“词性”、“结构关系”成了教学关注的重心。对“量力”与“力量”、“生产粮食”与“粮食生产”等的不同组合意义教师一般不多讲;学生也常常不深究,把“车马马车、“态度诚恳”与“诚恳态度”等的意义视为“差不多”,不注意辨析具体区别,组合意义的准确、细致无意间就丢失了。词语的组合意义没有得到准确、细致的把握,不仅语法的功能难以得到体现,还常常使运用当中出现差错。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单纯注意语序,不说词性与结构关系,叫他们注意体会(凭直觉、凭语感)语序不同带来的不同语义,这于学生认真、仔细把握词语不同组合之后的不同意义,不是更好、更便捷一些吗?换句话说,少提语法术语,少讲语法理论,多讲语序的作用,多看看词语相同而语序不同带来的语义、作用、情感色彩等不同的例子,不是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吗?例③是句子的组合。如果照括号里那样讲解,民族性没有得到突出,语序也丢失了。例④是语序在表现意义方面显示出无比优势的好例子。第一个“事出有因,查无实据”,“ 查无实据”是针对“事出”而言的,既然“查无实据”,通常就没有责任,不会追责问罪。“查无实据,事出有因”就不同了,“查无实据”指的不是“事出”之“事”,而是另有所指。既然“查无实据”,“ 事出有因”就暗含有诬告或别有用心之意,通常就有责任,严重的就要追责问罪了。真是语序巧妙、文字简洁、含义深刻!

汉语的虚词主要是介词、连词、助词三类。这里只想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能说明虚词在决定句子的结构或意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汉语语法的重要手段就行了。

 

⑤、这个消息,是我哥哥单位听到的。

这个消息,是我哥哥单位听到的。

这个消息,是我哥哥单位听到的。

⑥、如果要将举报的问题迅速查处,转有关部门。

不但要将举报的问题迅速查处,而且要转有关部门。

因为要将举报的问题迅速查处,所以得转有关部门。

        要将举报的问题迅速查处,还是转有关部门?

⑦、他来

        他来

        他来

        他来了的

 

例⑤因介词“从”所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同样的语句,意义各不相同。例⑥也是同样的语句,因关联词不同,句意关系大不一样。例⑦因助词的差异,也引起了句意的改变。这样的例子随便可以列举出很多。如果再运用语序,变换一下各句的结构,如:

 

是我哥哥单位听到这个消息的。

哥哥单位听到这个消息的是我。

哥哥是我的单位听到这个消息。

……

要将举报的问题迅速转有关部门查处。

要将迅速查处的举报问题转有关部门

有关部门转来要迅速查处的举报问题。

……

 

请看,抓住语序、虚词,也就抓住了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抓住了民族性。中小学为基础教育,要学习的是最基本、最主要、最有用的东西,我们与其向学生讲授词性和词语的并列、偏正、主谓等结构关系以及什么句子成分的划分、单句复句的辨别等等繁琐知识,不如抓住语序与虚词不放,学生就会感到语法简单、实在、有用。如果长期坚持,效果定会明显。

我说过:语文之法是修辞。课标中说:“‘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对相关内容略加展开,大致规定教学中点拨的范围和难度;这一部分提到有关的名称,则便于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语言现象和问题时称说。关于语言结构和运用的规律,须让学生在具有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良好语感的基础上,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味把握。”因为没有明示清楚汉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也没有区分语言与语文(即语言文字运用)的不同,如此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于教师的和学生的有多大实际的指导意义?

20161020



 [1] 张田若陈良璜、李卫民著《中国当代汉字认读与书写》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7月第1版第29页。

    [2] 佟士凡著《语文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月第一版第20页。

    [3] 张志公著、王本华编《汉语辞章学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月第一版第72——73

    [4] 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6月第四版目录第2页。

    [5]  魏巍《我的老师》。

    [6]  邱万紫《妙趣横生的祝寿词》载《语文应用漫话》。

    [7]  广告语。

    [8]  轿车后窗常见语。

    [9] 李清照《声声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