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十位名师教<老王>》(十三)

(2016-06-08 20:45:51)
标签:

语文教育、教学

文化

评析余映潮的《老王》“课堂实录”(十三)

 

之所以选择余映潮老师的《老王》“课堂实录”来评析,仅因为它是十位名师教《老王》的第一篇,居于“头版头条”,除此而外没有任何理由。我对十位名师教《老王》的具体看法,就以本评析为例子了。

在于老师看来,近年来,中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浮躁,花样别出。“其本质是,教师的指导作用被淡化与削弱;从能力训练的角度看,课堂教学质量低劣”。他自己课堂阅读教学的理念是:

语文教师的素养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

要关注每位学生花费大量时间的独立实践;

课堂积累丰富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着眼点;

如果没有了精度训练就没有了能力的训练;

让所有的学生动笔是高效教学的基本特征。

“我用《老王》的课堂教学实践了自己的教学理念。”[] 下面就来看看本堂课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理念”。

 

一、关于面对的学生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所以就先说说学生。从本堂课看,师生配合的很好,学生素质不错,水平高。请看:教师叫读词语及解释,学生就“大声朗读词语及解释”;叫欣赏课文第四段,学生就“认真看书”;叫“该举手发言了”,马上就“一生举手”;叫“每位同学都享受8分钟的静思默想”,学生就都进入“思考”。令我羡慕的是,从开始“热身活动”到最后的“愧怍”赏析,“一生举手”就接连不断,没有出现什么停顿,更没有出现冷场,学生课堂上的自觉发言、积极发言、敢于发言表现是多么的好呀!更令我羡慕的是,每位学生的发言,反映出的认知能力、对重要、关键词语的欣赏水平都不错,基本都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学生中客观存在的好中差区别并不明显。于老师是借班上课,想来是第一次给此班学生上课,面对第一次上课的老师,学生不见有陌生感,真是幸运啊!我教书30年,校内、校际的公开课上过不少,说实话,这种情景从来没有碰上过。由此我蠢想:“课堂积累丰富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着眼点”,对教师而言,“积累丰富”意味什么?面对的现实学生的基础、能力、素质影不影响“积累丰富”?“语文教师的素养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是不假,但是对“语文教师的素养”的“优劣”如何认定?需不需要分公开课与家常课?教学面对的现实学生啊,对教师课堂教学“积累丰富”影响不小;公开课与家常课对“语文教师的素养”需求是有差别的;学生的基础、能力、素质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质量的效果,影响很大,它们可是谈“精读训练”、“能力的训练”不可忽视的因素呀。

在班级制授课条件下,教师面对的学生是集体,一般多则五六十人,少则三四十人;中学通常一堂课45分钟,课堂教学“要关注每位学生”,老实说,做得到做不到?其“关注每位学生”具体指的是什么意思?如何操作把握?余老师此堂课面对的“江苏徐州第三高级中学高一(1)班”具体是多少个学生不知道;此堂课实际花去多少时间也看不出来。“一生举手”出现18次,“众生举手”出现一次,合计19人次发言,这可以视为“关注每位学生”;而“让所有的学生动笔是高效教学的基本特征——动笔”就需要有物证,离不开物证,可是整堂课始终没有见一个物证呈现,“关注每位学生”如何体现?“高效教学”靠什么来证明?再有,“关注每位学生”必须正确把握学生中客观存在的好中差区别,采用不同的“关注”方法,好中差区别不明显,“关注每位学生”岂不成了空话?

 

二、学生的认识客观、全面吗?教师的指导又如何?

1)对“家”的理解

自选角度欣赏第四段,学生说:当作者问起那是不是他的“家”时,他只是说“住在那儿多年了。”也许对于老王来说早已没有了“家”的概念,那处破落的屋子也只是个落脚处,是个寄放他同样破落的身体的地方罢了

教师就说:是的,老王没有正面回答,看来老王还是很聪明的人。他说:“住在那儿多年了。”没有正面回答是不是他的家,他是没有家的人啊,就他一个人,所以他说“住在那儿多年了。”分析得多好啊

这里的关键是对“家”的理解。“家”通常一指结婚,二指同吃同住在一起的亲人,三指居住的房屋庭院。老百姓有句俗语:金窝银窝,抵不了自己的猪窝狗窝,对无妻无亲人的老王来说,有个住处不能说不重要!至于老王为什么没有娶妻,没有同吃同住在一起的亲人,课文中没有交代,只能存疑,不应妄猜。学生对“家”的理解,客观、全面吗?教师的指导认为“就他一个人”,称赞学生“分析得多好啊”,其反映的“教师的素养如何?“积累丰富”怎样?有多大“课堂教学质量”可言?

2)对“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的理解

 一位学生说:“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中的“常”字,我认为“常”表示经常,体现出了我对老王的关心,……因为据老王自己讲他没有加入蹬三轮的组织,所以他的经济条件比较艰苦。出于“我”对老王的关心,因为他的生活贫苦,就常坐他的车,在经济上支援他。还有“他蹬我坐,一路上说着闲话”,这“闲话”体现了作者即使对陌生人也有着无比的爱心。因为老王这时候最需要的也许不是经济上的帮助,而更多的是情感上的帮助,因为他现在最需要就是情感寄托。这里体现了作者极具爱心与同情心。

又一位学生说:第一节,我认为首先点出了老王的工作是一名三轮车夫,反映出了他的社会地位;第二个,“常”字表现出了“我”和老王的关系十分密切,引出了下文“我们”一家和老王之间的故事;“我们一路上说着闲话”,表现出老王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但作者并不因为身份的差别而排斥老王,表现出作者对老王的关心,为下文作者对老王的帮助做了铺垫。

老师说:就这一句话,这一段,是整篇文章的人物介绍。注意这四个字,因为“我”和老王常常有来往,所以后面写的故事是有时间、空间的,时空拓展。……什么气氛的营造啊?说的都是闲话啊,整篇文章都是家常的话。我们能够从“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看出两个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友好的关系。……如果赏析某一段的表达作用,一定要提升到在全文之中的作用这样一个高度上来分析。

前一位学生说:“常”字“体现出了我对老王的关心”还仅仅表达的是“我常坐老王的三轮”?出于“我”对老王的关心,因为他的生活贫苦,就常坐他的车,在经济上支援他——这种理解,“提升到在全文之中的作用”来看,当“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后,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此时老王的经济收入明显很低,而作者为什么没有把自己降格为“货”,再“常”坐老王的车,给予老王经济上支援呢?第二位学生把 “常”字的理解更进了一步,认为表现的是“和老王的关系十分密切”,是否也忽略了“降格”这一点?关于“他蹬我坐,一路上说着闲话”,前一位学生认为“闲话”表现的是老王此时希望“更多的是情感上的帮助”,这有道理。因为一般人都希望有人听自己的倾述,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常常就是没有人愿意听他们倾述,作者能与老王说着“闲话”,就是愿意听其倾述,的确有一种“情感上的帮助”。但是立足于作者的角度,理解为“体现了作者极具爱心与同情心”,是否言过其实?仅就没有把自己降格为“货”再“常”坐老王的车——就可以证明。后一位学生认为“表现出作者对老王的关心”,就凭此点,理解也很肤浅。言过其实与肤浅的理解,能算是客观、全面吗?

而老师的指导如何呢?“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看出两个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友好的关系——是不是停留于学生言过其实与肤浅的认识水平上?值得重视的是:“注意这四个字”——“他蹬我坐”——把它理解为:“我”和老王常常有来往,所以后面写的故事是有时间、空间的,时空拓展。如此“拓展”后的时空与坐在三轮车上“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的时空而引起的情景气氛、语意的变化,可以继续用“友好的关系”来理解吗?上边提到的没有把自己降格为“货”之“时空”不说了,接下的第一个“时空”是有一天傍晚,夫妇散步经过老王家的旁边,看见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夫妇俩不仅没有与老王打一声招呼,更没有屈尊走进老王的屋里坐一坐,“闲话”几句。如此缺乏基本的待人礼仪,还能说是“友好的关系”的表现吗?而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这不是明知故问,显得虚伪,其“闲聊”是为了解除坐车途中的单调空虚,还是体现出“两个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友好的关系”?余老师一再强调:一定要提升到在全文之中的作用这样一个高度上来分析----此两例“空间”拓展,我的“提升”怎样?如此的指导,其反映的“教师的素养如何?“积累丰富”又如何?有“课堂教学质量”可言吗?

3)对老王送香油、鸡蛋行为的理解

此部分是整堂课赏析的重点,话语较多,先择其较重要的话语说一说。

学生A作者写了“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这个“转身进屋”,说明作者的这个动作非常熟练,好像是那种自然的条件反射,暗示出作者经常给予老王物质上的帮助。

老师:马上要给他钱,马上想到老王是一个经济条件很差的人,人家送这么好的礼物来了,不能白白接受。“转身”这个词品得好!

学生B我认为第八节写得好,“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个“镶嵌”是指没有生命的物体嵌在另一个物体上,这里用“镶嵌”更能形容出老王那种病入膏盲的状态。

老师:这个“镶嵌”是直接支撑“直僵僵”三个字的,这个人已经没有活力了啊,濒临死亡的人还支撑着给我们家送来了香油和鸡蛋。“镶嵌”一词啊,其实写得很悲凉的啊!好,谢谢。

学生C对于第十九条节,我有不同意见,“呀,他什么时候……”当老王去看作者的时候,他已经病得很重了,但是作者却没有继续关注他,只是在十多天后偶遇他同院的老李才顺便问起了,可见作者对老王并没有特别的关心。但是即便就是她平时偶尔对他的帮助,却值得老王在他临终前特意上门去送东西表示感谢,可见老王确实是没有什么人关心,这才为作者的“愧怍”做了铺垫。

教师:嗯,好。作者不知道老王死了,这可能不是故事的必然,并不是说作者不完全关心他,可能是因为老王和作者之间离开的时间并不长,所以没有料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好,谢谢你的分析。

学生A把“转身进屋”理解为“暗示出作者经常给予老王物质上的帮助”,与事实上是“马上要给他钱”明显不符,有为作者脸上抹粉之嫌;而老师认为是“人家送这么好的礼物来了,不能白白接受”——换位思考,站在老王临死特意来送礼而被拒绝的角度想,心情实际如何?“经济条件很差”的理由能成立吗?学生B 从“镶嵌”一词已经理解老王“病入膏盲”;而老师也因“镶嵌”意识到老王“已经没有活力了啊”——对此的态度却是“写得很悲凉”,表现的是同情老王,还是转换了话题?学生C已经看出“作者对老王并没有特别的关心”,对老王的死亡是“在十多天后偶遇他同院的老李才顺便问起”——就在普通人的处世为人中,朋友病了,到家中或医院看看;朋友死了,去吊念吊念,这才叫关心、才叫友好、也才有尊重、才可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爱心与同情心”,由此想想作者的相关言行,对老王的真正情感我们该如何下结论?而老师针对此学生的指导,令我吃惊:“嗯,好。作者不知道老王死了,这可能不是故事的必然,并不是说作者不完全关心他,可能是因为老王和作者之间离开的时间并不长,所以没有料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好,谢谢你的分析。”——对老王情感的冷漠,对作者过错的有意袒护,不是跃然纸上?这是正确的指导,还是失职?所谓语文教师的素养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我们到底该怎样去理解与把握?

 

三、指导明显向作者杨绛倾斜,其潜在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老王给作者家里送来香油、鸡蛋的经过情景,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与高潮。其潜在的教育思想,就从文章与课文两个方面来谈。

文章阅读属于大众阅读的范围,所谓“教育思想”是很抽象、模糊的。从最一般的角度说,是借助阅读文章认识客观事理、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还是就阅读认识文章、走进文本、理解作者?我已经说过:文章是一种客观与主观的混合物,属于符号世界,其思想内容已经打上了作者个人鲜明的印记,它与客观存在的事理、社会、人生不是一回事,两者绝不能等同。那么,阅读文章,就存在这么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被作者牵着鼻子走,还是借助阅读提高自己,辩证对待作者?苏立康教授强调的“散文要读‘我’的主张”是不是属于被作者牵着鼻子走?是不是走进了文章教学的危险性范围?现举两例来证明:

1 生:在十六段中,“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觉得这个老王是好心来给“我”送鸡蛋和香油,来感谢“我”对他的关心,他没有亲人,把“我”当作他的亲人,但是“我”却用钱去侮辱他,他的内心应该是非常的落寞,心里比较失望,没有想到“我”会用钱去衡量这种亲情关系。

师:嗯,那么从主观上来看,老王是不是一定感到一种侮辱呢?我觉得也不一定。一个濒临死亡的人,一个没有文化的人,他对事物的理解可能还没有到那么高雅的层次。注意“滞笨的转身”,仍然是写他“直僵僵地”,甚至写他没有什么意识了,就那样走回去的,但是他很顺从地把钱攥在手里了。这一幕也许也是作者感到愧疚的原因啊!

2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研讨的结果:这一段文字从居住环境的角度写老王的贫穷,从侧面写老王是一个没有家的人,与文章的开头相照应,用两个“生活瞬间”表现人物的生活状况,从环境描写及老王的话语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的痛苦。

例(1)来自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已经意识到:“我”是用钱去侮辱老王,而教师却认为老王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他对事物的理解可能还没有到那么高雅的层次”,并特别指出 “他很顺从地把钱攥在手里了”,明确否定了“我”是用钱去侮辱老王不说,反而赤裸裸地站在作者的立场认为是“作者感到愧疚的原因”,这难道不正是属于被作者牵着鼻子走吗?例(2)来自于余老师的“执教反思”里。我主张的阅读(训练)重点是作者夫妻俩当时对待老王应有的言行态度,而余老师主张的训练(阅读)重点则是“居住环境”的描写与“闲聊”表现出的结构层次(两个“生活瞬间”)。这是不是典型的关注文章形式,忽视文章内容中人物间的社会关系?是不是也属于被作者牵着鼻子走,走进了文本?

结论:无论是从课堂实录还是从执教反思看,余老师实践的是苏立康教授提出的“读老王不是重点,读老王的目的是读作者”的教学主张。课堂实录中“愧怍”意蕴小结,也完全可以证明这一点。文章教学有“语文”味,但是不等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是有很大距离的;阅读文章,绝不能被作者牵着鼻子走,把走进文本当作阅读的目的。

课文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其教育思想就不再是抽象的、模糊的,而应该是具体的、清晰的,课堂阅读教学随之就必然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任。“语文”的本意是运用语言,是人的活动与行为,特别是口语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试想:光是嘴上说说与心中想想(内部语言)而没有任何行动,算得上是正确运用语言吗?老王临死给作者家里送来香油、鸡蛋,而作者既“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也没有送老王下楼,她的“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是不是仅仅停留于嘴上说说?她也明明意识到老王“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病得不轻,但为什么就不问问老王的病情,关心一下老王的生命呢?为什么不扶着老王走下楼梯,以致找车送老王回家呢?我想,就一般人,碰上这种情况,都会这样做的。作为一位“幸运”的大知识分子,对“一个不幸者”的老王,她到底为什么“强笑”、为什么“害怕得糊涂了”?明知道老王是“来表示感谢”,却“然后转身进屋去”去拿钱,也意识到自己是“拿钱去侮辱他”,但是为什么又偏偏要那样做呢?这就关系到“强笑”与“害怕得糊涂了”的原因。这就让我想起自己过去的经历:父亲死得很早,母亲长期给人当佣人,自己在正式参加工作前,就是靠给附近干部、职工人家跳水、揹煤、掏阴沟、打扫卫生等维持生活。真正理解、关心、帮助过我们的人不少,但是只会嘴上说话,不见行动,虚情假意,怕给自己带来麻烦,丝毫不接受我们一点劳动方面的帮助或礼物的人也常见。我认为作者就属于后者。老王送来礼物,她本不想收,只能“强笑”;为了打发老王及时出门,就迅速“转身进屋”去拿钱;怕老王死在自己家里带来麻烦,才是她真正“害怕得糊涂了”的原因。这种人的“愧怍”,无论说得多么动听,都属于虚情假意,对在人与人之间交往中改善人际关系,增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文明,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点积极的意义。

任何社会,都存在不同的人群,阶级、阶层的存在是客观现象。因此而产生的阶级对抗、阶层矛盾、地位偏见、身份歧视、意识敌对、观念相左等等影响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可以说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周围与身边发生。我从阅读中很看不起作者(杨绛)那样的人,而作者(杨绛)则提出“散文阅读要读作者”,这客观上就是偏见,忽视了人的本质存在于具体交往的各种社会关系之中。课堂阅读如果都偏向个人方面而不注重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具体表现,把“关系”即平等看人、平等对待所产生的言语行为丢失了,那么,这样的课堂阅读指导是不是失职?是不是丢失了对学生的做人教育?

结论:余老师的此节《老王》课堂实录,始终指导学生立足于作者看老王,阅读明显向作者(杨绛)一方倾斜,没有把两人之间的“关系”放在首位,是课堂阅读教学、课文阅读犯忌的表现。说苛刻一点,是失职。学校教育是立足于现实面向未来,学生将来都必将要走进社会,加入不同的群体、融入不同的阶层、取得不同的地位、有着不同的身份、持有不同的意识、存在不同的观念等等,改善人际关系,增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文明,可是要靠社会中每一个人的努力才能做到的,单靠作者(杨绛)或老王一方的努力是绝对做不到的呀!

 

四、教学目标与内容确定的依据何在?

“课堂观察”是夏雷震对余老师此堂课的评价。题目叫《目标引导下的高效教学——听余映潮老师执教<</span>老王>》。单看此题目,立意就很清楚。文中说:“以目标导引教学这一角度来观察余映潮老师在徐州市三中所执教的《老王》一课,感觉这是一堂非常高效的话题讨论课。” 时金芳的“专家点评”文章指出余老师“诗意教学”的第一条就是:“明确的教学目标。余老师开章明义,一节课要解决四个问题,清清楚楚。学生知道干什么,教师知道干什么。”总之,都称赞此节课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确定是正确的,是很值得人们效法的。事实果真如此吗?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分析。

此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与内容,余老师自己就说得很清楚:给了学生们四个话题,每位同学可以自选一个话题作为自己重点研读分析的内容——

1. 第一段表达作用赏析

2. 铺垫手法欣赏

3. 详写部分的语言欣赏

4. 最后一段的意蕴欣赏

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确定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教材的层面,二个是学生现实学情的层面。前者是次要的,后者是主要的。

我们已经说过: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确定,不仅仅是一线教师的事,课程专家、教材编写者都有责任。合格、理想的教材,就应该把此件事做好。教材确定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是对使用本套教科书的所有学校与师生而言,具备的是抽象性、一般性、普遍性,实质上是代表国家或某一地区对教学内容与质量的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标准。它分册、单元、课文三个层级,三个层级的目标与内容大小相配、前后组合、左右衔接,构成一个知识点有序,训练点明确的网络系统。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与内容首先不能由教师个人来选择,必须依据教材,尊重教材的确定。一套教材百十篇课文,表达作用、 铺垫手法、详写部分的语言欣赏、某一段意蕴的赏析四个话题或目标与内容,既可以在每一篇课文中呈现,更应该有计划、有序列、分主次的安排在其中某一册的某个单元内的几篇课文中进行。语文知识需要有系统性,语文训练内容离不开循序渐进,语文课文的编排不能是单篇文章的随意组合,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确定不是在文章内自然生成的。总之,教材有它应该担负的确定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职责。我手中没有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不便于对此进行评析。好在它不是实际具体确定教学目标与内容的主要方面,明白道理,就说到此了。

请注意:实际的教学活动总是具体的、个别的、特殊的,相应要求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与教材确定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就客观存在着具体与抽象、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矛盾。因为教学面对的是现实的学生,学情具有唯一性。唯一性的学情就需要有相适应的唯一性的教学目标与内容。须知,学生既然是现实的,就必然存在过去、将来,无论一个班集体或者一个人的现在如何,如果与过去、将来脱节,那么现在还有什么可靠性、正确性可言?教师确定教学目标与内容的依据,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正确把握学生过去对教材确定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具体学习得怎样,存在什么问题;下一步又将学习什么内容,掌握哪些知识,依据此两个方面确定一篇课文的具体教学目标与内容。过去的学习结果是针对学生现实的具体、个别、特殊的学情而言;下一步又将学习的内容是针对教材确定的目标与内容而言,两者的有机组合才是确定一篇课文具体应该学什么的正确依据。教师只有首先正确把握学生的现实状况,同时也了解教材,舍此没有什么明确的教学目标”与“非常高效的话题讨论课”!对于“江苏徐州第三高级中学高一(1)班”这一具有唯一性的班级,学生们过去对教材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具体学习得怎样,存在什么问题,余老师把握了吗?他们接下将学习什么内容,掌握哪些知识,余老师了解吗?忽视学生过去学习的结果,不看将来要学习的内容,孤立地看表达作用、 铺垫手法、详写部分的语言欣赏、某一段意蕴的赏析四个话题,教学目标的确是很明确的,但是回到过去、现在、将来三者的组合系统中进行考察,此四个目标的确定还有正确性?还有所谓的“精度训练”、值得需要“每位学生花费大量时间的独立实践”吗?“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不是教师随意从课文中提取出来的孤立、单纯的话题或知识点啊!

语文知识储存于学生头脑里,能力潜藏于这黑箱中,大脑的功能不是一个布口袋,随便什么都可以往里装。教师一方面需要正确把握学生头脑里具体装了些什么东西,二方面要了解大脑的功能,知道过去装进了什么东西,懂得现在可以装进什么东西,预计将来还需要装进什么东西,进货有序,堆放井然,大脑才能发挥功能,语文能力或素养才能形成。因此,把握学生的过去­——了解学生,认准学生的现实——走进学生,看清学生的未来——关注学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第一职责!所谓“明确的教学目标”,确立于学生现实的头脑,所谓“非常高效的话题讨论课”,只有与学生的具体的现实学情契合才有可能!余映潮老师的此节《老王》课堂实录没有做到这一点,也就不能算是教学目标明确,其确定的依据不是来自于学生现实头脑的实际需要,而是来自于课文内容的自我选择,这就是我对此节课的结论。

评析完余映潮老师的此节《老王》课堂实录,心里真有一股悲凉的滋味:盲目崇拜名师,迷信名师,可算是当今我国语文教育界一大堪忧的现象,寻找语文课堂教学的本真,呼吁真语文,此是不是恰好就是一股巨大的阻力呢?

 

2015929日于重庆

 

 

 



[] 魏本亚、尹逊才主编《十位名师教<</span>老王>》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5月第一版第13——14页。本文的引文基本都来自于此书,以后就不再注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