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1)

分类: 回忆录 |
儿时的回忆
http://116.img.pp.sohu.com/images/2007/7/16/18/20/11467d04b6e.jpg
也是我幼年时期的唯一照片, 它对我来说极其珍贵。
我出生在一个城市贫民家庭里,从我记事起爸爸在一个大宾馆里做服务员,一个星期才回来一次;家里人口多,父母和我们六个孩子挤在只有九平米的小房里,一间房子里放了两个床,外加妈妈的一个老式缝纫机,几乎就没有别的家具了,日子过得极其清贫.那时单靠爸爸的微薄收入很难维持家中生活,为了养家糊口,妈妈长年累月没日没夜地给人家洗衣做被,往往我一觉醒来看到的依然是母亲在灯下为人家缝补衣服.在妈妈的教育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姐姐和我成为弟弟们的老大,从小就养成了热爱劳动、勤俭朴素的好习惯。为了减轻妈妈的劳累,我们一下学,就帮妈妈打水、买东西、送零活、看弟弟,我们做作业经常在晚上微弱的灯下,我和姐姐后来都得了近视眼,此是后话。记得那时候的天桥很热闹,我经常背着弟弟看变戏法、耍大刀的,看完后等人家要钱的时候再赶紧跑。还有那拉洋片的,边唱边拉很是吸引我们,我就不知那小窗口里到底有什么玩艺?可那得需要5分钱,根本没钱看。其实那里可能就是个幻灯片,我到现在也没看过,现在我在大观园和厂甸庙会看见也有拉洋片的,每人10元,票价是原来的几百倍。
小时对吃的印象很深。记得上小学时都带早点,学校在锅炉房统一给热饭,很多孩子总是拿着包子、油条、馒头显耀似的在众目睽睽之下有滋有味地吃着,而我经常是躲开别人的视线就着开水啃窝头。那时我们从来就没有过零花钱,只有在过年时给奶奶磕头时才有一毛的压岁钱,那也舍不得花。学校组织个活动,再远也走着去走着回来,能花3分钱买个冰棍吃就算是最大的奢侈。粮食困难的那几年,肚子没油水总是饿,每天吃饭时妈妈都拿着碗给我们分,往往是给我们分完了她只剩下锅底了。那时粮食根本不够吃,爸爸休息回来后骑车带我去郊区捡野菜、摘树叶、刨红薯秧子,回来洗干净再掺上玉米面蒸熟就可以吃了。那时妈妈想方设法让我们吃饱,拿玉米面做“噶咯”,一锅豆腐汤放上一把挂面,每天能吃饱那时是我们的向往。我还经常早上去排队去买豆腐渣,买回来妈妈再掺上玉米面蒸窝头。那时期一人每月半斤点心票,每到月底24号粮食都吃光了,妈妈才把点心买来给我们分分,我们真象过年那样高兴,拿在手里一小口一小口地品尝着,连渣都得吃干净。我记得有一次妈妈让我拿着本去买二两芝麻酱,我拿碗买完芝麻酱后一边走一边舔,到家芝麻酱碗里一个深深的水圈,有数的二两芝麻酱已剩的不多了。
儿时的记忆总是总是像烙印一样,爸爸的形象也很深刻。那时爸爸因工作单位远,一星期才回来一次,只要回来家里就如同过年,妈妈想尽办法改善伙食。家里家规很严,饭做好了,得等奶奶、爸爸他们吃完才轮到我们,而妈妈又总是吃在最后。爸爸很重视我们的学习,学习好了就表扬,给我在过年时买炮竹,成绩差,就得留神挨骂了。我最喜爱的表扬方式是爸爸带我去他单位住上几天,在那能吃上二分钱一碗的“罗菜”(为避免浪费,宾馆里把客人吃剩下的菜浑在一起再卖给职工),里边还有很多肉,吃着很解搀。爸爸单位还有个大图书馆,在那可以借到很多的书和小说,我借到书后总是如饥似渴地看;有时晚上还能蹭看电影,对我来说真是天堂的日子。在爸爸单位的宿舍里,铁丝上挂着一块块毛巾和袜子补丁盖着补丁,已看不出本来色彩,却洗得干干净净还在穿用。我翻过他的日记本,那里尽是客人赞扬他热心为大家服务的言语,他对工作认真、热情、肯干的态度在我脑海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爸爸对我儿时的影响我感觉始终是正面教育。
孩儿时的我长得又瘦又矮,似乎从小发育不良。妈妈说生我一个月时我得了场大病,是借了一袋面的钱才把我救活。我六岁就上学了,等于提前上了一年,这样我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是全班里年龄最小的,中学同学给我起的外号就是“小不点”。从上小学开始我就坐在第一排,性格内向,又不爱说话,很不被别人注意。我小时很爱看打仗的电影,看完就带领弟弟和同院里住的孩子玩打仗。那时我有一个木版做的驳壳枪,特地用红黄两色布自己做了个枪套,用细绳做了背带,又用纸板给每个玩打仗的孩子都做了领章,每次玩得都很高兴。在小学,我引以为荣的是毛主席号召学雷锋的那年,我每天放学后背着麻袋到各班拣废品为班级赚了不少班费,后被评为三好学生,还去天安门参加了游行观礼。http://117.img.pp.sohu.com/images/2007/7/27/14/24/1149fe83f16.jpg1962年我上小学五年级时
和宣武区灵佑宫小学的老师、同学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