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09年回河北武邑老家的回忆

(2022-07-12 14:13:46)
分类: 回忆录

   我二弟一直有个心愿,想再回老家去看看,毕竟有30年没回过了.

   那还是文革时的1966年,爸爸蒙冤和妈妈带着四个弟弟回到了爷爷的祖籍河北武邑老家。那时我二弟最大13岁,最小的六弟才3岁.妈妈从小在北京长大,从来没回过老家,从城市到农村,又人生地不熟的困难可想而知。我临到内蒙下乡前到老家看过一次,是爸爸赶着队上的牛车到15里路外的小火车站接的我,那尘土飞扬的乡间小路让老牛一摇一摆地走了两个多钟头才到家,我感觉路是那样的遥远。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破旧的土坯房,房屋没有顶棚,让煤油灯和炉火熏得既黑又暗.妈妈给我端来的开水喝到嘴里又咸又苦,四个弟弟们围着我团团转,窗外不断传来看望我的乡亲们的问候声。我们老家宋安驼是个小村,全村只有80几口人,都是一个姓,附近的三个小村王、周、谢也都是遥遥相望,四个小村成为一个口字形。农村的人很实在,也很亲,尤其是一个村的朝夕相处,如同一家人,一家有难全村都去帮。听妈妈说,全家刚回去那时妈妈都不知怎么做饭,是村里的乡亲们教会了妈妈使用大柴锅做饭、贴饼子,爸爸妈妈就是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那次我在家住了20多天,还下地挣了工分,是跟着妇女队耙地,尽管使尽了力气还是落在最后边,可我听到的都是老乡们鼓励。后来听说大人一天整劳力是10分,妇女是8分,我是6分,一个工分合2分钱,我的工值是干一天一毛二分。我们武邑老家那里几乎全是盐硷地,当时是全国贫困县.后来弟弟们长大了都下地干活,每年拼命干活儿都吃不饱肚子,挣不够饭钱怎么办?只能靠外边亲人寄钱买粮。那时,姐姐尽管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工资收入低,但每月节省下的钱都寄给家里买粮糊口,舅舅和姨也在那个艰难时期从遥远的地区给汇来几十块钱,买点粗粮度日,有时实在接济不上就向周围的乡亲借点。全家在那个小村一呆就是12年,老实巴交的二弟还当上了副队长。凭心而论,除了我二弟以外,我另外三个弟弟都挺有能力和头脑的,可村里却偏偏相中了二弟做了副队长,至今我才想明白,农村人看中他的实在和忠厚。

   我们全家是78年离开农村返回北京的,至今已有30多年。在这期间,经常有村里的乡亲到北京家里来看望爸爸妈妈,拜访弟弟们,弟弟们也有开车回去看看的,只有二弟因工作离不开而没能如愿。09年1月他休年假,提前向我们打了招呼,约我们共同前往。几个弟弟除了我有时间以外,这次都请了假,我与四个弟弟提前购置了许多食物和礼品,开车回到了河北武邑老家。 

    2009年那次回老家,我感觉最大的变化:一是路好了。过去300多公里的路程坐火车得二天一夜,拿着挺重的东西还得在石家庄倒车,即使下火车还有15里的土路。现在一马平川,几乎都是高速,我们开车3个多小时就到了,简直不敢想象。二是过去四个村里没有一部电话,现在农村人人都有手机,家家都有电话了,联系起来很是方便。三是电器化很普遍。过去的煤油灯成了电灯,没人敢想的有线电视、冰箱几乎家家都有。做饭都使上了煤气和电,不见了大柴锅,也不用烧柴火了。四是由于土地承包个人,时间完全自己安排,勤劳就能治富。但我也看到农村仍然没有摆脱贫困,这让我们没有了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感觉,多了几分辛酸和惦念。当然这里包含着很多因素,但我只盼望农村农民的生活与城市人民一样越来越好。

http://184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5/18/25/11f4f9a315fg215.jpg

我五弟在这上过高中,还没回村里就先上学校来看看。

http://182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5/18/20/11f4f99fe27g213.jpg

从远处遥望我们的小村庄

http://183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5/18/25/11f4f9fe380g214.jpg

看望老家的远房老嫂子,也是我们的落脚之地。

(左是六弟;右是二弟;右中是五弟)

http://186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5/18/25/11f4f9fbb12g214.jpg

这是原来我家旧居的大门

http://184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5/18/25/11f4f99a0f8g215.jpg

看望了我们曾经住过的老房,虽已翻盖了,

但基本还是原型。

http://183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5/18/25/11f4f9f57a5g214.jpg

远房的侄子一家在这住着

http://1802.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5/18/24/11f4f9f1d48g214.jpg

五弟在热炕上拍了一张,

但那时可没有这样的火炕,都是土坯的。

http://187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5/18/24/11f4f98f405g215.jpg

弟弟说,当年的鸡窝还在!

http://1802.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5/18/24/11f4f9d8875g213.jpg

弟弟们看望曾是大队指导员的老人,老两口已80多岁的高龄了,

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中国农村的贫困和落后。

http://181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5/18/23/11f4f9d577fg213.jpg

我拍下了弟弟们与老人的合影。

http://182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5/18/23/11f4f9e05a8g214.jpg

告别时老人对我们恋恋不舍

http://182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5/18/23/11f4f97e388g215.jpg

这是现任队长的住房,房子还是挺讲究的。

我打听了一下,盖一套质量好的院落大约需要10万元。

http://186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5/18/23/11f4f9d9b3ag214.jpg

 这是队长和他的爱人,一个村里的都是同宗,

我管他们叫弟弟和弟妹,

他比我岁数小,但看上来像个小老头。

http://184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5/18/22/11f4f9c50d6g213.jpg

我给他儿媳妇和小孙女留了个影,挺有农村特点的。

http://182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5/18/22/11f4f97201cg215.jpg

我们看望了村里的孤寡老人,他原来当过兵。

http://185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5/18/22/11f4f9be9b8g213.jpg

80多岁的高龄,不吸烟不喝酒,给他带去的烟酒都被他谢绝了。

http://1802.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5/18/22/11f4f96b2eeg215.jpg

正在建筑中的院落,像这样的人家太少了!

http://185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5/18/21/11f4f9642deg215.jpg

六弟到临村看望老人

http://185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5/18/21/11f4f9b0c42g213.jpg

五弟见到了老同学,30多年没见还那样亲切。

http://182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5/18/21/11f4f9ad434g213.jpg

这是她的儿媳妇和孙子

http://1802.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5/18/20/11f4f9b8ab2g214.jpg

我看到的大多数农民还处在贫困之中,

居住环境是他们生活的标志。

http://182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5/18/20/11f4f9a6a12g213.jpg

这是小学校的旧址。五弟在这间教室上了五年小学。

http://183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5/18/20/11f4f9b1534g214.jpg

这个深宅大院让人羡慕

http://1802.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5/18/19/11f4f9a9c1eg214.jpg

这是地里的棉花杆,原来是最好的柴火,现在没人要了,

农村用上了电和煤气。这是最大的变化之一。

http://182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5/18/21/11f4f9b79a0g213.jpg

见到了老嫂子的女儿,她自己办了个鸡场,收入颇丰,

这在农村算是个有头脑的实干家了。

http://182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5/18/19/11f4f94c2b8g215.jpg

我们参观了她的鸡场,规模很不小,效益也可观。

http://1802.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5/18/19/11f4f991540g213.jpg

左边是她的爱人,我感觉有文化的就是不一样。

http://183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5/19/5/11f4fa952abg214.jpg

我们还特地去15里地外的村庄去看望了远房的姐姐全家

http://182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5/19/5/11f4fa92686g214.jpg

村里的乡亲们来看望我们

http://185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5/19/5/11f4fa309d2g215.jpg

我们带去了许多北京特产和食品邀请大家共进晚餐

http://185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5/19/4/11f4fa1ff59g215.jpg

这是12年农村生活建立起的深厚感情,

酒只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

http://183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5/19/3/11f4fa5cfc5g213.jpg

我感受到了农村人的朴实

http://181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5/19/2/11f4fa08dc5g215.jpg

这是老家老嫂子的一家合影,尽管贫困但家庭很温馨。 

http://182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5/19/2/11f4fa0499fg215.jpg

清晨,我给弟弟在机井前拍照,他们留恋这个地方。两个弟弟在机井这块地方干了10年,在这留有他们的青春和汗水!

http://184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5/19/2/11f4fa00947g215.jpg

天还没亮,弟弟们望着这块土地上感慨万分。

http://186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5/19/2/11f4fa4e30cg213.jpg

这是村里老会计的儿子,如今在走街串巷收破烂。临来弟弟给他带了一大包衣物和食品。这是照相时才赶紧换上了新上衣。

http://187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5/19/1/11f4fa44f72g213.jpg

这是村里的“半仙”,说是能掐会算,在他家也给我们都算了一卦。我虽不信这些但也佩服他的临阵的推断能力。 

http://187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5/19/1/11f4fa4806bg213.jpg

我们在老家的“辈大”,小字辈的侄女赶来送行。

http://186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5/19/1/11f4fa42033g213.jpg

与来送行的乡亲们来个合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