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当羊倌的那段日子

(2022-07-05 10:48:51)
分类: 回忆录
    人老了,记忆力极差,转眼就忘的例子多的是,但年轻时期的往事却历历在目,尤其是下乡的那段日子成为了一生最难忘的记忆。        
   今年(2022年)是我下乡54周年的日子,回忆我从1968年8月7日下乡内蒙古阿巴嘎旗后,在白音图嘎公社的新宝力格大队站过岗、放过羊,也经历过生死的磨难与考验。我曾写过许多篇回忆录,这缘于我写日记的好习惯,那是因为下乡中生活、工作中的孤独与寂寞所致,有话只能对自己说。数十年过去了,日记本已经装满了沉沉的一大箱子,几十斤重,走到哪里就带到了哪里,真是累赘,如同鸡肋,又弃之可惜。它是我一生中生活与工作的真实记录,我也偶尔进行翻阅,许多事情在记忆中已经模糊淡忘了,可烂笔头的文字却依然清晰,这才显示出它的价值所在.我曾在十年前的病中销毁了回京后工作的全部日志,因为孩子们是不会珍惜和保存我们这些破烂的,但唯独保存了下乡后的日记本,回忆起我1971年在草原上放羊的日子,又翻阅当时的几篇日记不禁历历在目.

    提起放羊,我们所有人的脑海中都会出现电影和摄影中草原上那种“蓝天白云下风吹草地见牛羊”的美景.其实那只是草原美丽风景的一个侧面,但牧羊人的辛苦有谁知道呢?我在下乡时放牧过一年多的羊,经历过春夏秋冬的季节,深有体会。牧羊人每天除了要忍受野外十多个小时的饥渴、寂寞、孤独以外,还要随时经受恶略天气的侵蚀与考验。

    我下乡时,那时大队每个浩特(畜牧组)的羊群都至少有一两千只羊,羊群放出去散开后漫山遍野,能遍布好几里地。夏日放羊人要经受暴晒雨淋和冰雹的奇袭,寒冬要经受零下四、五十多度的冰雪严寒的侵袭,有时冻得连牧马都下不来。我们当中的一个女知青,因冬天穿着的皮衣、粘靴等装备过于臃肿沉重,每天放牧都得由牧民把她抱上马,放了一天羊后回来再给抱下来,中途放牧十几个小时中都不敢下马方便,唯恐下马后再也上去了。

    每到冬天,对我们放牧的人来说是最艰苦的。在滴水成冰、白毛风怒吼的寒冬,我们睡在只有几层毡子的冰冷蒙古包里,晚上穿着皮衣皮裤睡觉,尽管衣服里面的虱子成堆爬也不敢脱衣服,每天起床都要“下定决心”,头顶和被子头上都由哈气变成了一层厚厚的冰霜。我们公社卫生院有个叫杨立的北京知青,他曾改写陈毅诗词,道出那时的心情和气候:“天将晓,缩头又探恼,一二数了真不少,要想出被决心小,再把牙齿咬,骂声“鸟”。毡靴太凉脚,不怕收拾和打扫,升起火来烤一烤,粪为宝中宝。”那时的我有过目不忘的记忆,看了以后马上就背着写了下来.说点真实的话,严冬的内蒙古,就连在外边大小便都要速战速决,否则鸡鸡和屁股就冻坏了。下乡的时候,每天上山拣牛粪、背雪、化水、回来后烧茶、做饭都是我们必做的程序。面对恶劣的草原气候,我们知青中年龄最大的都不到二十岁,或在下乡前都是家里娇生惯养的孩子,但在草原上除了生活的自立都要独立地完成各自的工种,不会有人替代你。我们下乡后同学中有放羊、放牛、放马的,有当赤脚医生的,还有在边防站岗放哨的,虽分工不同,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地进行着自我挑战。那年,我17岁。

   1970年7月的一天,我从探家后回来就开始放羊了。接手的羊群与别的羊群不一样,是大队高价从新疆买回来的种羊群,当地人管它叫做“羊扒子”,是畜牧发展的宝贝,人们几里地外就能闻到这种种羊的骚臭味。这种羊群非常不好放牧,特别是种羊发情期间,羊群会自己分为好几十拨,到处乱跑,有的赶都赶不动,根本不合群。那天,大队让我把羊群赶到“哈么勒”羊圈灌药,我连早茶也没顾上喝就走了。一开始还觉得没什么,青山、绿草、白羊的还感觉满有诗意的,但随着天逐渐炎热,太阳高照,肚子里没食,又渴又饿,种羊群也不听话,赶了这边的羊那边的羊看着,赶那边的羊这边的羊又不动了,真是哭笑不得,我干脆下马赶羊。偏偏老天爷也跟着做对,一会把我晒得浑身冒油,一会又倾盆大雨,瞬间就把我浇成落汤鸡,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放羊的滋味。我直到下午五点多才把灌完药的羊赶回浩特,累的我真是又渴又饿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当我走进浩特一位老“额吉”的家后,那位老妈妈给我端上了奶茶炒米,我一连喝了三大碗,那时的奶茶喝到嘴里的滋味真是甘甜无比啊!

   夏天在草原放牧几乎每天都要遇上雨,还经常下雹子,我可真了解什么是内蒙古的天气了。那天我刚赶羊群出去不久就下起瓢泼大雨,豆大的雨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打在脸上像针扎一样,衣服立即就湿透了,冻得我直打寒战。此时的羊群不听指挥了,跑得七零八落。当我赶回浩特拿雨衣的时候,雷电交加,又下起了大雹子,砸得蒙古包顶都歪了,砸得外边栓的牧马乱躲乱蹦。蒙古包虽设在半坡上可那也顿时地上也变成了小河。我想稍等片刻再出去,但从蒙古包里的小窗户往外看,同浩特的牧民在顶风冒雨在外边保护牛群,于是我也赶紧穿上雨衣,拿起马杆翻身上马在冰雹中去追赶羊群。马在泥泞中艰难地飞奔,牧马不时滑倒又爬起来,雨水模糊了我的视线,什么也看不清,我不断抽打着马狂奔,好不容易在一座山崖谷中找到被冰雹打散的羊群,又费了好大劲才把它们赶到一起。但山顶上是否还有羊呢?笔直的45度山坡,我跌跌撞撞地拉着马爬了上去,将几只跑散的种羊赶了回来。草原上的牧羊人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可每天都经历着这种实实在在的生活。

    1970年10月下旬的一天,早上起来天气阴阴沉沉的,阵阵寒风吹过显得格外寒冷,草原已经提前入冬了。羊在冰冷的地上再也卧不住了,不到七点就自己跑出了浩特营盘,我还没有喝上早茶,但想到如果羊群与别的浩特的羊混群就麻烦大了。我赶紧备好马鞍,不料又下起了雨,真叫人心烦。我穿上没有雨帽的小雨衣,扎上皮带就出去放羊了。秋雨一落下来就成了小冰粒,只一会儿功夫我的雨衣就冻成了冰棒,马靴也湿透了,里面灌满了雨水。刚开始还不在乎,可老天爷好像总跟我对着干,雨越下越大,雨水顺着脖子流进衣服里,脖子冻麻了,手套拧出了水马上又结了冰,手上的马杆子又滑又沉。坐在冰冷潮湿的旷野地上看着羊群,那时我觉得时间过得真慢,度日如年,期盼着太阳的升起。人人都说草原的风光美,牛羊肥,可谁知放羊人的辛苦呢?

   1970年12月中旬的一天,那时早已是草原的寒冬季节了。早上出去时天气还是晴空万里的,一会儿老天爷就变了脸,狂风卷着冰冷的雪花怒吼着,刹时天昏地暗。我骑着反应迟钝的大骆驼艰难地赶着羊群前进,羊群经不住白毛风的猛烈袭击,一次又一次地被卷了回来。骆驼没有马的动作灵敏,而且下坡一步三滑,我使劲地抽打着骆驼头,骆驼气得怒吼着喷着唾液,但还是缩着脖子小心翼翼地走着,速度不但没有加快,反而更慢了,我干脆下来牵着骆驼追赶着羊群。雪很滑,我穿着笨重的毡靴连摔了几个跟头又爬起来,汗水和呼出的哈气使皮帽子周围结成厚厚一层冰碴,冻得脸已经麻木了,腿关节也隐隐作痛,我知道这是经常坐在雪地上放羊所造成的,但无论多难也要坚持住,这毕竟是我放羊的第一个冬天。

   那个时期,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事迹传遍全国。我常想:其实每个草原牧羊人每天都在经历这样的考验,面对风雪也都这样做的,这就是草原的牧羊人。

     那个放羊的日子,我经历过孤身从井中救出羊的经历、雪中迷路的惊险,有过命悬一线的时刻,但我始终陪伴着羊群咬牙挺过来了!这就是我们那个年代中生活中的一个缩影。

特殊注解:

1、种羊的肉是不能食用的,放牧种羊是个费力不讨好的特殊工种。当时大队放牧中如有跟不上羊群或瘸腿的病羊,浩特的牧民是有权利屠宰后食用的。但种羊不能吃,肉有一种特殊的臭味。 我们放牧种羊的浩特,想吃羊就只能从别的浩特羊群中拉来后屠宰吃肉。一般浩特是不缺羊肉的,但由于我放的是种羊,有点特殊,所以我们想吃肉改善伙食也很困难。

2、我住的知青蒙古包里,那个期间只有我与知青老史合住。但老史是赤脚医生,每天很晚才回来,而且赤脚医生很吃香,串浩特中有吃有喝的,而放牧的我,生活中的一切只能靠自己。那个时期我每天除了放羊以外,生活上基本上都是自己捡粪、烧火、做饭,环境与条件也相对来说是艰苦的。因为是种羊群,浩特只有我们知青一个包与另外一家牧民,相对来说很孤单无助。

http://sucimg.itc.cn/sblog/ja0ccfa4aa4b738c53511d542727f46fe

我在草原的老照片,均拍摄于下乡年代的1968-1971年。http://sucimg.itc.cn/sblog/j7419483ad11cf5692e04466718fb8f48

我在边防哨所的老照片

http://sucimg.itc.cn/sblog/jf072ac3c4c672b9646690c9c2db511da


http://sucimg.itc.cn/sblog/j997cffb4ab620ba4b0fbff8112d69010我下乡后的边防证
http://sucimg.itc.cn/sblog/j0921936d4486007423c2306b2b206e19 我在北京29中学毕业的学生证

http://sucimg.itc.cn/sblog/jfbaecb69d00bff9efd9558ebf3c08af0我在草原撰写过的笔记本。
http://sucimg.itc.cn/sblog/jaf7c4dd744a79d62061f92ea27e39c01 我在草原写下的数十本日记。
http://sucimg.itc.cn/sblog/ja6658440c079d9ed87929487218fe76a 第一本日记,是我的姥爷留给我的日记本。
http://sucimg.itc.cn/sblog/j84f83ce28fe3983a31c7e7a60eb5d0ef 上面还有知青同学王树荣的笔迹.
http://sucimg.itc.cn/sblog/j74a2ea0f04d5d488e7da5689c684ca67 我的第一篇日记。
http://sucimg.itc.cn/sblog/j473caec1d08d61b3efd8b3c32bb5be6d
http://sucimg.itc.cn/sblog/j3f24b9fb75922c950db9fe7b6d609caf 在草原生活的原始记载。
http://sucimg.itc.cn/sblog/j37777c29cf4d754ce421a2080c9359cd 我在草原时期的日记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