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数学组业务学习内容
(2017-09-01 15:51:39)分类: 他山之石 |
《数学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今年开学伊始,为把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及有关要求及时落实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让学生写数学日记。
一、通过写数学日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是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极有价值的数学现象。过去,我们没有重视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去思考,学生很难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教材中练习题内容也常常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使得数学成为学生心目中最枯燥的课程,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数学日记,把数学问题和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不再使之成为空中楼阁,还之本来面目。它让学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使得学生乐于接触数学信息,在课堂之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或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如图形、数字等把生活中的有关数学问题记录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从学生的日记中我明显地看出,他们逐步学会了用敏锐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主动探索有关的数学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数学课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
1、预习性日记
2、反思性日记
新课后,要求学生记录新学知识的要点;举例说明自己对新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情况;说明学到的基本规律及运用规律的方法,指出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说明自己的见解、观点、疑问;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自己选择几个练习进行巩固性解答。学生通过回忆记录当天所学的知识,也就再现了课堂教学的过程,对数学知识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复习。也可以写自己课堂的得失,以及自我评价。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常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时也有失败的懊恼,学生把学习数学的心理体验在日记中表达,例如,一位学生在天平游戏(一)之后写的日记:我们学习了天平游戏(一)这一课,老师通过天平的直观演示,我们发现了在天平的两端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保持平衡。通过观察,同学们在积极的讨论下,我们又发现了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老师告诉我们: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等式的其中一个性质。并让我们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了如何求方程的解的问题。哇!在玩中也可以学数学。据老师介绍,等式还有别的性质,我期待下一节数学课的到来。学生通过举例说明知识的形成过程及其应用,实质上就是在进行巩固练习,但比以往的练习更主动、更积极,起到了巩固数学知识的作用。同时数学日记又成为沟通教与学的桥梁。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教师的指导才能有的放矢,教学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数学日记使学生敞开了心扉,使教学效果得到及时的反馈。学生的数学日记,使教师更广泛地、更深刻地了解学生,更有利于开展教学工作。根据学生日记中反映出来的"数学现实"和他们的"生活经验",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3、复习性日记
每一单元学习结束后,我都让学生进行自我复习,梳理学过的知识,记录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内容、要点,记录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基本规律、解题方法,记录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所学的知识。一个单元结束后,学生的理性知识较多,感性知识积累不够,我指导学生将本单元的知识点疏理,采用与众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有的学生绘制知识结构网络图,有的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对比,有的学生则用表格梳理单元知识等等。
4、实践性日记
数学素质是学生从数学活动中获取的,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创造性。数学日记可以记录一种学习方法,推荐给其他同学。在学习数学活动中,学生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并把它纳入已有的知识构建中,在这过程中又许多方法要探索和选择。通过数学日记可以把探索选择方法的过程写下来,并推荐给其他同学。也可以记录学习的收获与体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如果只限于课堂,就太窄了。为了使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获取知识,我鼓励他们把从网上查的,书籍上找的,从长辈那里学到的各种知识记录下来,通过交流让全体同学共享,培养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同时学习的方式在交流中悄然无声地变化着。
实验证明,写数学日记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因为它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符合学生好奇、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探索和实践,不但了解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热爱,而且养成了勤于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学习习惯,同时又获得了丰富的数学实践经验,提高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了数学学习的时空,使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还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真正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可以通过数学日记对教师提出建议或意见,提出教学中的不同观点或解法,让数学日记成为师生之间的"心语",和谐师生关系,促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