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诸向阳老师精彩讲座有感——张媛媛
(2016-10-28 09:18:05)分类: 在线研讨 |
听诸向阳老师精彩讲座有感
长安路小学张媛媛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观摩会暨儿童课程展示活动”期间,诸向阳老师带着育红小学的孩子们上了《冬阳.童年.骆驼队》后使我对语文课堂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我在学校里工作了35年,而直到20年前我才明白,在课堂上要做两件事: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我们的语文课堂能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吗?回答恐怕是否定的。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缺乏智力挑战。
一、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学生预习的程度。
预习也是学生独立学习的保障。预习给老师检查时提供了信息,诸老师在《九寨沟》这一课课前精心设计了预习单,上课前检查了同学们的预习单,发现“县”有五六个学生里面写成了三横,所以上课时他进行了范写并做了强调,相信同学们这个字不会再错了。还有,他发现同学们“敏捷”这个词的间架结构掌握得不好,因此在检查预习时让同学们观察分析并用范写的方式让同学们掌握了这两个字怎样写最美观。
二、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教学方式的灵活度。
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有时也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如: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常规的教学方式有时稍作改变也能提升课堂的挑战性。诸老师在检查生字这一环节,不是我们常规的检查方式那样把生字独立出现在大屏幕上,采用各种方式进行读来检查,而是自己写了一段跟本文有关的文章,把生字全部放在语言环境中,对同学们来说既有趣,又充满了挑战性、灵活性。同时,他在这一课还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比如全文内容的概括用了四个词语: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最后到全文概括成一个词语:人间仙境。一步一步地培养,扎扎实实地训练。
三、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提问的难度和长度。
我们常常发现,许多语文公开课在教学一段时间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听话地、顺从地完成一个个轻松的任务,一次次努力带着感情朗读课文,老师问上句,学生答下句,课堂热热闹闹。但是,其内在的精神,却明显地松弛下来。究其原因,是任务难度不大长度几无,而细读文本时也没有带有智力挑战性质的问题。我们常常低估学生的能力,一味降低训练的难度。其实,有一定难度和长度的问题,往往能使学生兴奋起来,给课堂带来挑战和惊喜。
难度是要学生能达到的。老师的提问要采用追问,提问一环扣一
。一切皆有思维,一切皆须思维。课无思维,便不再是课,而只是灌输。
四、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教师文本细读的深度。
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主要不是课堂组织形式给学生带来的挑战,更重要的是知识本身的魅力带来的挑战。教师要使知识本身的魅力散发出来,离不开文本细读的功夫。可以说,教师文本细读所达到的深度决定了课堂所能达到的高度。
语文课堂应该给学生带来惊奇之思。看似无思的地方,其实存在着思的可能——问题只在老师。
五、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取决于教师文化底蕴的厚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那种热爱自己的事业而又善于思考的教师,才有力量使教室里保持肃静,使儿童特别是少年和青年用心地倾听他的每一句话,才有力量激发学生的良心和羞耻心,这种力量才是一种无可争议的威信。而那些没有什么东西好讲,学生也感觉出他没有什么丰富的思想宝藏的教师,确实是很可怜的。我们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
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要在读书中养气,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智力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