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仲广群老师的“助学课堂”有感——杨金慧老师观摩名师课堂有感

(2015-04-28 17:35:41)
标签:

育儿

分类: 学海无涯

听仲广群老师的“助学课堂”有感

                                杨金慧

    4月24,有幸在沧州市育红小学参加了第三届“北派名师”暨小学数学全国名师教学艺术观摩展示活动。我静心聆听了周卫东和仲广群两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示范课和讲座,感觉受益匪浅。他们现代的新课标理念,新颖的设计,丰富的语言,睿智的教育机智,深厚的教学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次活动中,我深深地感到我在教学上是那么的肤浅,抱着学习的态度走出去,就一定会有进步!任何一次听课或教研活动,都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可以取得宝贵的教学经验。

    现在就仲广群老师的课和讲座,说说我的收获。

    新课标下,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活泼的课堂,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思维的过程;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比如在仲广群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中,“助学课堂”理念给我留下深深地印象(所谓助学课堂,强调三助,学生自助,生生互助,教师帮助)。上课前,老师让学生练习说话,“这是我的看法,你们还有要补充的吗?”“你们同意我的看法吗?”“你说得很好,我还要补充。”“我不同意你的意见,我是这样想的……”“我来做一下总结……”起初我对这几句不起眼的话没当回事,心想这些话我们课堂也有,可听完整节课后,我对这几句话“刮目相看”了!醉翁之意不在这几句话啊!课堂中,老师退到了一边,把讲台完全交给孩子们做舞台,让孩子们在舞台上充分展示想法,交流碰撞,没有老师讲,学生你一句,我一句,有补充,有争辩,综合起来,就突破了知识点,这个过程孩子的思维在不断地碰撞,火花不断地闪现,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能力还有经验。这个过程是老师精致讲解无法代替的!这样的课堂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

    回顾整节课,仲老师对教学内容做了精心的选择,第一个环节用王大虎和王小虎上学的情境让学生初步感悟解决问题有两种策略,即正推和反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想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一个启发式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相互辩论,相互补充,总结出事情原有的状态是已知,经过发展变化的结果是未知。

    第二个环节仲老师设计了一个计算题串,既要运用正推还要运用反推,在解题过程中让孩子感受两上策略的区别,难能可贵的是做完题后仲老师邀请同学们来评价这道题。这样做是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题目,发现问题的根本,不由自主地总结了解决方法。

    在第三个环节“抢12”和“玩扑克牌”两个游戏中学会倒推的方法是从后往前。第四个环节中通过一个年龄问题“小亮的年龄乘以4再减4,刚好是他妈妈的年龄,妈妈今年40岁,小亮今年多少岁?”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打通了算术方法与方程的关系,算术用倒推是逆向思维,方程是正向思维。

    课堂结束,仲老师一句“我发现了你们的灵气,发现了你们合作的快乐,学多学少,开心最要!”对孩子一堂课的表现做了肯定。

    这节课是同学们向往的课堂,同学们肯定的掌声,开心的笑声,激烈的争辩声,充实着整个课堂。不拘束,不压抑,这样来上数学课,学生怎么能不喜欢学习?怎能不爱上数学?每位学生都成了“小侦探,不记者,小老师,小辩手”把学生们培养得会自学,会倾听,会思考,会提问,会合作,会辩论,会表达,会反驳。仲老师的“助学课堂”是吻合了学生好奇,好趣,好问,好胜,好探,好玩的特点的教学。仲老师的课堂让我更清晰地明白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

在仲广群老师关于他带领的助学课堂的报告中,他进行了中外对比,从多个层面上为我们讲解助学课堂的内涵。作为教师,我们眼中的课堂是脑中有纲,胸中有本,目中有人,手中有法。作为教师,我们心中理想的课堂在孙双金看来是小手直举,小脸儿通红,小口常开,小眼闪亮。在叶澜看来应该是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课。助学课堂,既可以看做是一种教学理念,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教学方法。助动力:让学生乐学、好学助方法:让学生会学、活学助行为:让学生善学、勤学。

为准确的让我们认识助学课堂的预习策略,仲特从一探二学三生疑三个方面向我们做了解释,并向我们介绍了六种助学单:探学式、做学式、练学式、学思式、评析式、综合活动式。此外,仲特在讲解助学课堂教学策略的时候,把展示、释疑、整理、提升每一个方面都讲解得言简意赅。

   真正的课堂是学生的世界,仲广群老师的助学课堂让我们一线教师更清晰的明白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短短一天的学习,使我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素养,还要有长远的教育眼光,更要有不断学习、多思多想,努力使自己的数学课堂有生长的地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