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与磁》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4-12-03 16:52:31)
标签:

情感

分类: 精彩课堂

《电和磁》的反思

长安路小学    曹清芬

今天上完《电和磁》一课,感触颇多。课下准备如此充实到时候还会紧张而出错,以往讲课时能成功的表现自己的各方面素质,现在遗憾增加不少。现总结如下:

成功之处:

一、组织教学:

1、从思维角度去组织教学
  A、关于对指南针偏转的原因分析。指南针偏转的原因很多,我们用手一碰,指南针就会转来转去。如果用没有外壳的指南针,只要一吹,指针就会偏转。所以我们在上课的时候,首先选择了有外壳的指南针,排除吹气的方式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干扰;然后,规定手不能碰到指南针。剩下来分析就好办多了。学生说磁铁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追问为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复习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当学生说铁钉也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追问为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复习磁性的概念,更是为通电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解释做准备。因为导线是铜的,不是铁的,为什么指南针会偏转呢?引发学生的思考。老师引导到位,做到了学生自己得出结果。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B、关于怎样使指南针偏转的现象更明显的思路。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要适时给以引导。当提出有什么办法能使实验现象(指南针偏转现象)更明显时,学生可能一时无从回答。这时老师稍加点拨就可以让学生找到新的思维路子,从电流角度去想一想,从导线角度去想一想,学生的思路就打开了。教师采用了师生合作进行短路的实验,在展台上展示,学生一目了然,现象明显。结论自然而然的得出;关于导线角度,让学生分组做实验,教师讲解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实验线圈的多种方位的放置,得出结论。
   2、从单元角度去组织教学
  电和磁这一课的最后一个活动是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废旧电池,这一活动如果仅从电和磁这一课来说,我个人认为可要可不要。因为前面学生已经通过实验发现了电能产生磁,电和磁已经从互不相关到互相联系了,我们这一课的教学任务已经完成了。但从单元角度,本单元在第7电能从哪里来中转动小电动机,小灯泡没有亮就是没有发出电来吗?如何检测是不是产生了电流?就要用到线圈和指南针的检测方法,所以在这一课安排检测废电池活动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因为它一来可以对这一课的学习知识得以运用,二来可以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3、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

   学生几年来没有真正实操作过实验,学生遇到这节课表现非常新鲜,稀奇。好动不听指挥的学生为数不少。我在上课前先让学生熟悉电学简单实验-----点亮小灯泡,复习短路的有关常识,更好的为这节课铺垫。学生记录时语言描述有问题,老师及时给予纠正补充。学生小组合作实验时,老师能做到一一巡视,查看效果如何,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数。提交实验记录时,繁杂的简要说明又要表扬学生的仔细认真。观察现象记录非常仔细,这是老师欣慰的地方。

二、教师基本技能:

1  我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制作课件新颖,图片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能很好地引导课程的逐步深入,衔接自然。演示实验在展台操作形象直观,与电脑切换自如。学生感受思维的变换易于接受。

2、讲课时思路清晰,业务扎实,基本功到位;学生实验小组分工明确,能做到每个小组都能成功实验,自己讨论出结果。

3、板书设计简单明了,总结回顾时圈划一体使学生一目了然,能很好抓住本节课重点内容。

遗憾的地方:

1、  时间把控不是很好,最后让学生总结收获时,草草收尾。没有真正收集到学生反馈的信息。

2、  整节课学生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老师调动学生积极性上有点欠缺,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度太少。

3、老师语言缺少亲和力,和学生的互动不多,还是没有很好地把学生放开。

 

http://s16/mw690/005Rn0ikzy6O5Vzgja78f&690                                   《电与磁》教学设计及反思

泊头市长安路小学  曹清芬

一、教材分析
  电和磁是修订后六上《科学》教材能量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将重演科学史上著名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从而认识电可以产生磁。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究性、趣味性。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指导学生做科学家奥斯特做过的实验——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经历对新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思维过程;第二,做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用线圈代替直导线做电生磁实验,为理解电磁铁原理打下基础也为研究玩具小电动机伏笔。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2、过程与方法: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的重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如何使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现象更明显实验讨论和设计(短路;用通电线圈代替通电直导线)。
  2、教学难点:通电直导线使小磁针发生偏转实验的提出、操作、观察和解释。
  (三)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电池、小灯泡、灯座、导线、指南针、线圈等。
  老师准备:老师除了一套学生用的器材外,增加条形磁铁一块,铁钥匙、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整体过程设计】
  A、提出问题:1、如何使小磁针发生偏转?总结偏转的原因。2、如何点亮小灯泡?学生开始实验操作,并指出电流的方向。通过两个问题引入”——“”——之间到底是否有联系呢?奥斯特的实验引出今天我们就重演科学家发现电磁关系的历程:引出课题。
  B、提出要研究问题:之间有联系吗?

C、探究实验1、通电导线与指南针。学生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电流能产生磁性
  D、教师演示:短路时电流增大,指针偏转增大,磁性增强。得出结论、电流越大磁性越强。

 E、探究实验2、通电线圈与指南针。得出结论、线圈比直导线产生的磁性强。

F、介绍奥斯特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本课收获:进而增加情感目标的细心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
  G、学以致用:(学生上台演示)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电池中是否还有电。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H、当堂测试,针对本节内容设计习题简单,学生应该能掌握。
  【整体设计意图:】
  要学电和磁这一课需要有两个学习基础:第一,已经学习过单元。了解电能使小灯泡发光和有关短路方面的知识;第二,已经学习过磁铁单元。了解磁铁具有磁性以及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等方面的知识。所以,要探究电磁现象,必须先复习。在复习了又复习了之后,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电和磁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通过探讨,明确:电能产生磁,具有磁性,那么电和磁之间就有联系了。如果磁不能产生电,电也不能产生磁,电是电,磁是磁,那么它们之间就没有必然的联系。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电能否产生磁?由于本课的重点是探究电能否产生磁,因为在这一环节中发现不了磁和电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在电能产生磁的实验。因为通过通电直导线和线圈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说明了电能产生磁,找到了电和磁的联系。然后介绍奥斯特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的重要。最后一个活动: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电池中是否有电。如果仅仅从这一课来说,这一环节去掉并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因为学生还是能解释通电导线和线圈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真正原因。但是看过能量单元第7电能从哪里来”“我们来发电这一活动,手摇发电机转动小电动机,小灯泡并没有亮起来,那是不是就说明没有电呢?这就不一定了,因为如果电流太弱,小灯泡也无法发光。所以需要线圈和指南针来检验。我们站在单元的角度看电和磁中的线圈和指南针检测电池有没有电的活动,就觉得很有必要了。
  【具体环节设计与意图】

 1、磁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实验
  (1)教师出示指南针,提问:在不碰到指南针的情况下,谁有办法使指南针的指针发生偏转?引导学生说出用磁铁。然后老师请学生上台演示。
  (2)思考:磁铁为什么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学生通过分析得知其原因所在,复习磁铁的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
  (3)追问:那么能不能说,指南针发生偏转就是受到磁的作用呢?引导学生讨论。学生通过讨论知道,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原因不是单一的,铁钉等铁一类的物体靠近指南针时,指南针也会发生偏转。因为指南针本身就是磁铁,磁铁具有吸引铁一类物体的性质,即磁性。所以当铁钉靠近指南针时,指南针就要来吸引铁钉,指针会发生偏转。
  【本环节设计意图:磁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指南针发生偏转原因是:外部磁力和铁器物质。】

2、电能使小灯泡发光的实验
  (1)教师出示小灯泡,向学生提问:有什么办法能使小灯泡发光?请一名学生说办法,并上讲台演示。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是什么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引导学生说出。教师板书:
  【本环节设计意图:复习电能小灯泡发光的实验,引出。】
3
、提出研究问题:之间有联系吗?
  (1)提出研究问题:我们通过复习知道了电能使小灯泡发光,磁铁具有磁性,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那么电和磁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谁来猜测一下,电和磁之间有没有联系?为什么?
  (2)学生猜测,说理由。
  【本环节设计意图:提出研究的问题,明确怎样才能说电和磁之间有联系】
   4、探究电能否产生磁(重点)
  (1)提出探究电能否产生磁。刚才我们没有找到磁能产生电的证据,现在我们再来找一找电能否产生磁的证据。
  (2)讨论探究方法。这个实验怎么做呢?引导学生讨论。
  实验方法:在桌上放一个指南针,指针停止摆动后,指南针指向什么方向?把电路中的导线拉直靠在指南针的上方,与指针指的方向一致。接通电流时指南针有什么变化?断开电流后指南针有什么变化?反复做几次,结果怎样?
  (3)学生实验。(做通电导线和指南针的实验)
  (4)交流实验发现,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当学生说我们发现指南针偏转了的时候,教师追问:是怎样偏转的?引导学生发现接通电流,指南针偏转;断开电流,指南针又回到原来的位置的实验现象。教师再追问:那这说明了什么?当学生说电能产生磁的时候,老师可以问学生:你现在这样说,理由充足吗?假如有人提出质疑?你怎么解释?发现了指南针的偏转,但造成指南针偏转的原因有很多。我们手有没有碰到指南针?有没有可能是导线自身就使指南针发生偏转?导线是不是铁丝做的?一一进行排查。
  (5)得出指南针发生偏转的原因是导线通了电的缘故。
  (6)引导学生得出电和磁之间有联系。
  【本环节设计意图:探究电能否产生磁。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通电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试着去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所在。】
  6、探究有什么方法能使指南针偏转现象更明显(重点)
  (1)提出如何使指南针偏转的现象更明显。刚才我们有的小组看到了指南针发生了偏转,有的小组说看到一点点,那有没有什么办法是这一实验现象更明显一点吗?引导学生从电流角度思考引出短路
  (2)提示:电路短路,电流很强,电池会很快发热。所以只能接通一下,马上断开,时间不能长。
  (3)用短路的方法做通电直导线和指南针的实验。
  (4)引导学生交流实验的发现。
  (5)引导学生从导线的角度思考引出线圈
  (6)学生做通电线圈和指南针的实验。
  (7)讨论给线圈通上电流,线圈会产生磁性吗?线圈怎样放置,指针偏转的角度最大?
  【本环节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短路和用通电线圈的方法都能使指南针发生比较明显的偏转,进一步证明电能否产生磁。】
  7、简介科学家奥斯特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
  (1)老师介绍奥斯特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
  (2)引导学生感受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重要性。
  【本环节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介绍让学生了解奥斯特,感受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重要,落实情感目标。】
  8、学以致用: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电池
  (1)老师出示废电池,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废电池?学生可能会说废电池就是用它去点亮小灯泡,结果小灯泡不能发光。老师追问:小灯泡不能发光,电池里就一点电都没有了吗?
  (2)讨论检测废电池的方法。用什么方法来检测?用线圈和指南针来检测。怎么检测?可以用我们刚才做过的实验来检测,如果指南针发生偏转说明电池里还有电,如果指南针不能偏转了,说明电池里没有电了。这个实验会做吗?会!那就来检测这节废电池吧!
  (3)学生上台演示做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电池的实验。
  【本环节设计意图:从能量单元角度出发,不仅是对本课知识的运用,也是为第7电能从哪里来中检测小电动机是否已经发出了电做准备。】

9、小结谈收获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本环节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学生对自我学习情况(包括科学概念、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一个自我评价。】

三、教前反思
  1、要从思维角度去组织教学
  A、关于对指南针偏转的原因分析。指南针偏转的原因很多,我们用手一碰,指南针就会转来转去。如果用没有外壳的指南针,只要一吹,指针就会偏转。所以我们在上课的时候,首先选择了有外壳的指南针,排除吹气的方式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干扰;然后,规定手不能碰到指南针。剩下来分析就好办多了。学生说磁铁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追问为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复习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当学生说铁钉也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追问为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复习磁性的概念,更是为通电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解释做准备。因为导线是铜的,不是铁的,为什么指南针会偏转呢?引发学生的思考。
  B、关于怎样使指南针偏转的现象更明显的思路。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要适时给以引导。当提出有什么办法能使实验现象(指南针偏转现象)更明显时,学生可能一时无从回答。这时老师稍加点拨就可以让学生找到新的思维路子,从电流角度去想一想,从导线角度去想一想,学生的思路就打开了。
   2、要从单元角度去组织教学
  电和磁这一课的最后一个活动是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废旧电池,这一活动如果仅从电和磁这一课来说,我个人认为可要可不要。因为前面学生已经通过实验发现了电能产生磁,电和磁已经从互不相关到互相联系了,我们这一课的教学任务已经完成了。但从单元角度,本单元在第7电能从哪里来中转动小电动机,小灯泡没有亮就是没有发出电来吗?如何检测是不是产生了电流?就要用到线圈和指南针的检测方法,所以在这一课安排检测废电池活动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因为它一来可以对这一课的学习知识得以运用,二来可以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