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园合作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结题报告
(2016-12-13 17:22:41)
标签:
教育 |
《对家园合作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结题报告
大丰区苗苗艺术幼儿园
一、问题的提出
(一)源于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需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健康领域中,把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自理能力列为重要目标。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看,小班幼儿身体发展已适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教幼儿学一些简单的生活自理对今后孩子的身心健康与学会生活非常有益。可见,从小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
(二)源于家园合作培养的需要
《纲要》中指出:要求教师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从中可以看出,家园合作对课程实施与评价非常重要。
(三)源于我园家园合作中的实际需要
我园作为区家园社区整合教育特色示范园,几十年来在家园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在幼儿园《生活课程》的实施中,我们积极探索多种家长参与合作培养的方法与形式,但经观察分析,我们发现对小班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存在如下问题:
1、家长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方法缺乏科学性、系统性。调查表示,家长对小班幼儿生活课程了解的途径较狭隘,大部分家长对幼儿园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内容与方法不了解。有些家长有意识培养孩子的能力,但是方法不科学,不尊重孩子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孩子的方法进行指导,造成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较慢。
2、教师对家长的指导与评价方法缺乏针对性、直观性。目前,教师对家长的指导途径主要利用家长会等途径进行口头式指导,或者利用文字式的指导,指导形式以面向集体为主,缺乏针对性、且形式较单一。在对幼儿自理能力的评价方面教师仍作为评价的主体,而家长对孩子的评价方式则以口头或者大段文字为主,造成不能及时、直观的反映幼儿在某一阶段生活自理能力的情况,错过了培养的时机,从而影响了培养的成效。
二、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通过调查和平时在幼儿园对孩子的观察,我们发现: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很差,大部分孩子不会独立吃饭、小便后不会拉裤子、大便后不会擦屁股、玩具玩了不会整理、入园和离园都要大人抱……特别是吃饭时,有三分之二的孩子好象没有吃饭这个意识,餐餐坐在那儿发呆,要么用手抓菜玩,要么玩调羹,仿佛不知道吃饭是他自己的事,都是等着老师、阿姨来喂,在家也是餐餐由大人来喂,仿佛大人们喂他们吃饭是天经地义的事。还有一部分孩子在园事事能干,不挑食,但在家吃饭却挑三拣四,晚上不睡觉、早上不肯起床,上下楼要大人抱等等,在家在园是完全不同的表现。
在家庭,幼儿家长在生活上给予孩子过多的照顾,习惯亲历亲为,很少给孩子独立行事的机会,比如吃饭,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吃好、健康就好,有些爷爷奶奶为了哄宝贝吃饭,要走好多的路,或边看电视边喂饭;帮他们穿脱衣服、鞋袜等。家长无条件的包办代替,使幼儿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自己不愿做的事,父母会帮着做,(例如:要起床了,父母会给穿衣。要喝水了,父母立刻会端来水。……)这样,久而久之,孩子自己会做的事也不做,不会做的事也不学,很简单的事,也要等着大人帮着干。在一个家庭当中常常看到这样一种情景:一个孩子在哇哇的哭,身边围着四五个人都急得团团转。现在的孩子都是以“我”为中心,不管大人忙、闲,全家人都要为我服务。因此,根据孩子的心理,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要不怕苦,不怕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理论意义:
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就是能够做到“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会的学着做。”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家园共育,是指幼儿园、家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幼儿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支持,密切配合,通过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我们在《纲要》精神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使幼儿园与家庭建立一种合作互补的关系,在双向互动中,转变其教育观念,提升教养水平,家园合作,共育幼儿健康成长。幼儿自我服务能力获得的过程,既是模仿学习和社会化的的过程,也是培养孩子独立能力、建立自信心与形成正确自我意识的基础,对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3.实践价值: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小班阶段的孩子们初步走出家庭,接触幼儿园生活,这一时期是他们学习独立应对生活,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形成自立心理素质的关键阶段,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能够促进幼儿自信心和独立性的增强,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针对这一时期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是十分关键的。如果家长能意识到这一重要性,并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孩子进行适时适宜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幼儿园的教师,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幼儿园内生活活动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对家庭教育相关方面进行研究和指导,提高家长素质,更新家长尤其是祖辈家长的育儿观念,有效提高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有研究表明:“2—4岁是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期。”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生活自理,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圣湖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对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责任感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对幼儿以后的生活学习莪会喊声很大的影响。但是现在大部分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迁就惯了,导致他们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这个新环境。所以,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擦能独立进餐,进餐时心情愉快,坐姿端正,进餐习惯良好,餐后会收拾餐具嘴等良好的就餐习惯。
2.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会自己穿脱开襟外套、裤子和不系带鞋子。
3.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手脏时要洗手等。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1.研究家园合作培养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主要内容。
2.研究家园合作培养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方式方法。
3. 探究家园合作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实践情况。
4.从幼儿、家长、老师这三方面进行成效分析。
5.验证家园合作培养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有效性。
(二)研究方法。
2.参考文献法:查阅国内外各种相关文献资料及有关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信息,收集资料,进行先行的文献研究,为课题研究寻找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提供理论依据,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别小班幼儿的深入研究,探讨和分析,从中归纳出经验型的结论。
4.经验总结法:总结整理出培养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研究的思路、课题实施过程设计、主要措施)
(一)研究周期:2016年3月-2016年12月
(二)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2016年3月-2016年4月)
1.学习相关理论,搜集资料。
2.进行研究方案的设计及修订。
3.确立研究人员及分工。
实施阶段:(2016年5月-2016年10月)
1.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根据各研究阶段的目标与内容进行分解。
2.分析相关数据,梳理出第一阶段的有效方法与措施,形成一套初步方案。
3.在分阶段进行方案的落实过程中,用边研究边思考边提炼的方法进一步对方案进行不断的修正,逐步形成阶段性成果。
总结阶段:(2016年11月-2016年12月)
继续验证性研究,整理各类研究资料、结题工作、出有关教育论文总结、出活动设计专集等。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与体会
通过近一年的培养和研究,我发现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大大提高、独立性明显增强。每天午餐时,每个孩子都能自己喂饭,桌上碗里地上到处干干净净地,吃完饭后,小朋友都会抢着收拾碗筷毛巾。大小便了,每个孩子都会独立入厕。睡觉前,每个孩子都会自己脱下衣物,并整理好。起床后,小朋友都能自己穿衣、穿鞋,小朋友之间会相互查看,谁的衣服穿反了,谁的领子没有翻好。他们不再过多地依赖老师、家长,经常表现出来的是“我自己来”、“我可以”的信念。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孩子的做事热情。当他自己能把饭菜送到嘴里时,一句“你真棒”、“你真能干”……都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成为激励幼儿自觉掌握自理能力的大推动力。
运用拟人化的语言和游戏的口吻提出要求,幼儿乐于接受而且印象深刻。
洗手时我们编成了顺口溜:拧开水管,淋湿手,擦上香皂搓一搓,手心手背出泡泡,再用清水冲干净,水池里面甩三下,摘下毛巾擦干手。
小班幼儿经常有穿倒鞋的现象,于是我们和幼儿一起来检查时是这样做的:顺着裤缝往下摸,摸到鞋钎穿对了,摸不到快脱下,换换家,再穿上。
孩子特别喜欢边说边玩,抓住这一特征,我们就让孩子在游戏中,在自己动手操作中进行能力培养,同时注意个别孩子的指导培养。
比如,我们在操作区,我们投放了一些塑料药瓶让幼儿拧拧盖盖,还放置了用饮料瓶制成的瓶娃娃和豆种、小勺等,让幼儿做喂宝宝吃饭的游戏,在娃娃家放置一些娃娃,让孩子们给娃娃洗脸、洗手、穿衣、穿鞋,在游戏操作中,得到生活体验,得到生活能力锻炼。
在一面墙上布置了一些五颜六色的花,花心用纽扣代替,在材料袋里给幼儿提供各种颜色的花瓣,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扣扣、解解、玩玩。又如,我们用彩色鲜艳的穿线板,让幼儿进行穿洞的练习,充分让幼儿尝试练习各种技能。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孩子的手
眼协调能力,锻炼小肌肉,使幼儿的自理技能得以巩固和强化。
3、运用正面、诱导的方法,增强幼儿自理的意识。
根据小班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问答或交谈,丰富知识。如通过谈话“我会叠衣服了”“我学会了新本领”、“妈妈的小帮手”、“父母生日会……”等活动,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
通过分辨不同行为(能自理的与不能自理的),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我们可以为幼儿准备不同行为表现的各种图片、录像带等等,让幼儿在比较中提高对自理行为的认识。再如:通过讲故事“别说我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及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等,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自己做,激发孩子参与做的欲望。
3岁孩子思维的特点还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他们的模仿性强,很喜欢鹦鹉学舌,儿歌内容具体、直观、形象,琅琅上口,易读易懂。另一方面儿歌内容直接有指导学习的作用。刚开始穿脱衣服对小班幼儿来说确实难度太大。如果平铺直述地向幼儿讲解,他们根本听不去,而且会有厌烦、枯燥的情绪。为了让幼儿尽快掌握穿脱衣服的要领。我们运用了许多简短有趣的儿歌,例如《穿衣歌》: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出洞子,吱溜吱溜上房子。《叠衣歌》:关关门,关关门,抱抱臂,抱抱臂,弯弯腰,弯弯腰,我的衣服叠好了。《脱衣歌》:缩头拉出你的乌龟壳,缩缩手,拉出你的小袖口。通过这些琅琅上口的儿歌,幼儿会有兴趣地边说儿歌边穿脱,逐步学会了穿脱衣服。
通过课题的研究,幼儿园与家庭建立了一种合作、互补的关系,在双向互动中,转变其教育观念,提升教养水平,家园携手,共育幼儿健康成长。幼儿能独立进餐,进餐时心情愉快,坐姿端正,进餐习惯良好,餐后会收拾餐具嘴等良好的就餐习惯。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会自己穿脱开襟外套、裤子和不系带鞋子。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手脏时要洗手等。
七、课题研究的反思及展望
综上所述,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
今天,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陈鹤琴先生十分重视幼儿的习惯的培养,认为
“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罪。”培养幼儿的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能为其一生奠定基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家长要充分认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习惯养成在孩子一生发展中的作用,明确目标,家庭成员对孩子要求一致,坚持一贯,同时要为孩子提供独立的生活用品、玩具、图书等,让孩子学习使用,创设一个适宜幼儿习惯养成的物质环境,同时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精神环境,一方面家长要为孩子做好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要为孩子创设锻炼的机会,在孩子操作的过程中,家长要不包办、多指导、
多鼓励、少指责,要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只有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
看到孩子们一点一滴地进步,使我们感到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也坚定了我们走“感恩之路的决心,在下一阶段,我们还将深入开展,探索感恩生成活动在各领域渗透,以更好地促进幼儿各能力的发展,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