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前繁期蜂群的数控管理
确定首飞日
蜂群越冬状况不好时,要早排泄飞翔。首飞日越早,蜂群饥饿伤热下痢巢脾发霉的可能性越小。蜂群越冬状况良好时,应到第2个适飞回暖期再排泄飞翔,蜜蜂在窖内体力消耗轻死亡率低。过早飞翔,蜜蜂排泄后就积极育子,而气温、饲料条件却不利,造成春衰。
将棒式温度计液体球贴地表面平放,测得的温度称作“地表温”。地表温14℃时蜂容易冻僵。地面干燥时,晴天地表温比气温高10℃,地面潮湿时,地表温比气温高7℃。阴天地表温接近气温。晴天气温达到6℃时,蜂即使落在雪上也不会冻僵。
黑龙江省东部,气温变化规律是3暖4冷,即7天一个周期。3月份各回暖期中,最大昼夜温差为16℃,两个回暖期最高气温的温差为2.5℃左右。这一规律其它地区不一定适用,但其它地区也肯定有自己的气候变化规律,例如辽西是冷3天温3天热3天。应该认真记录、研究,用以指导生产。
目前,气象台近期天气预报准确率仅达到70%,因此,不可只凭电视广播的预报来确定首飞日。例如,虎林市各回暖期,比中央气象台预报的要迟到1天且偏低3℃,所以,要用公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16℃”自己来预测最佳首飞日。回暖期中,晴天或少云无风的早晨,日出前不低于-10℃,日出后不起风,当天能适飞。如果日出前低于-10℃,当天不会适飞。
越冬蜂腹内积粪过多,急欲排泄,即使气温才3℃也会大量飞出,控飞也不能阻止。距离蜂场中心50米范围内,每平方米有1只蜂冻僵,就是冻死4脾蜂!如果预测当日晴天气温也达不到6℃,或阴天气温达不到14℃时,蜂群不要出窖。即使强行出窖,因天冷蜂不能充分飞翔排泄,也不会积极育虫。常常是次日就适飞,提前飞1天,对增产作用不大却冻死很多蜂。
1980年春,我在温度计示度达到6℃时蜂群出窖,不料却冻死大量蜂。复查温度计才发现水银柱下部中断了,所以要用两支温度计,以免误差过大造成损失。
既然飞翔温度必须安全,那么第1个适飞日不出窖,等下个适飞日再出窖不是更安全吗?越冬状况不好的养蜂场切不可这样做!否则,可能要再等7天甚至更久才适飞,造成蜂群伤热下痢或饿死。
首飞日,晴天9点钟气温升到5℃或阴天地表温达到14℃且无风时,开始出窖。如果起了风(即使较小)或天转多云,要停止出窖,待气温适飞后再出。大风天不得出窖,在大风中飞翔。蜜蜂体力消耗严重。
超早飞翔
晴天气温达到6℃阴天达到14℃时,蜜蜂飞出才不会冻僵。
苏联的蜂书都提倡越冬后期进行超早飞翔:晴天气温达到4℃就出窖,让蜂飞翔并救助越冬不顺利的蜂群。为防止蜜蜂冻僵,在蜂场上铺草。飞后再入窖。我国蜂刊上,也常有在睛天4℃进行排泄飞翔的文章。
我侄由于条件所限,历年都室内越冬,越冬后期窒温经常偏高。为预防伤热,都提前出室。他总结出经验:傍晚山室,经一夜冷冻,次日天冷不飞,天暖飞翔偏集程度很轻。
1997年冬,我的平均群势比往年多0.5脾蜂。由于平群学徒们参与了,工作质量很差,春节时就饿死2群。以后每2天下窖查一次,竟然又饿死2群。以后每晚查一次,缺蜜群逐日增多。由于窖内狭窄,加蜜脾困难,决定也提前出窖。
3月9日傍晚出窖,次日调整群内贮蜜,群势较好,一般都超过4脾蜂。10日天冷,早晨气温-11℃,最高气温才-5℃,蜂没飞。11日早晨控飞,蜂群既没缩巢周围没保温还开长巢门,虽然蜜蜂腹部很小积粪很少,但因已5个月没飞了,飞翔欲望强烈,气温升到-3℃就有蜂飞出了。由于天冷,最高气温才4℃,所以始终只有零星飞翔蜂。12日上午又冻蜂,气温升到-3℃时,又有零星蜂在飞。12日最高气温达到8℃,应该飞翔踊跃,然而却比往年差多了。13日天冷几乎没飞,下午普查饲料时觉得群势普遍较弱,抽查了6个群,平均仅有3.5脾蜂。往年入窖群均5脾蜂,出窖群均4脾蜂。这个冬季入窖群均5.5脾蜂,同样管理同期出窖也应剩4.4脾蜂,现在提前20天出窖,何以仅剩3.5脾蜂?再说,3月10日调蜜脾时群均还有4脾多蜂,为何13日仅剩3.5脾蜂?10日天冷根本没飞,12日天晴气温达到8℃蜂飞安全,可见问题就出在11日与12日气温升到6℃之前。
气温4℃时,蜂落在干燥地面上,的确不会冻僵。然而,蜂箱周围或近地气温4℃时,空中温度是达不到4℃的,而蜂绝不会只在蜂场内低空盘旋,当飞高飞远的蜂感到寒冷时,来不及飞回就掉到地上。如果恰巧掉到向阳干燥处还能飞起来,掉到背荫或潮湿处只有被冻死了。
5月份元蜜源气温升到11℃时,蜜蜂尚不飞出。而此时未保温的蜂群,晴天-3℃就往外飞了。尽管我们看到的仅是零星飞翔,每群1分钟仅飞出几只,但11日达到-3℃的时间长达8小时,12日超过-3℃而低于6℃的时间也有4小时。两天的不安全飞翔时间有12小时,每群飞失0.9脾蜂,平均2分钟才飞出5只蜂且是有去无回,看起来自然是零星飞翔了。由于归巢蜂极少,自然就不易偏集了。
1998年春,我的子女与我妻妹也都进行了超早飞翔,也都群势锐减。在整巢时,由于每天温暖时间很短,第1个回暖期仅完成一半。到加粉开繁时,第1个回暖期已缩巢的群,都比第2个回暖期缩巢的弱小。
联想起来,我侄多年来开繁群势都弱小,就是早出室造成的。虎林市南部比北部回暖早,每年都比北部早开繁15~20天,然而到大流蜜期时,群势反而赶不上北部的。可以断言,就是超早飞翔削弱了开繁群势。
黑龙江省曾大力提倡室外越冬,至今室外越冬仍随外可见。室外越冬普遍开繁群势较差,原以为是他们越冬群弱,现在看来则不然,肯定是冷天飞翔造成的。
为了预防伤热,也不应提前出窖,而应在夜间大开窖门降温,只有在窖温不能低于4℃时,才应提前出窖且在飞后冻蜂。蜂群缺蜜也不应提前出窖,1998年春,我即使窖内饿死15群,开繁蜂数才减少66脾,而提前出窖,冻死的蜂超过98脾,等于饿死23群蜂。
排泄飞翔
将巢门关闭、覆布盖严后出窖。力争尽快出完,11点尚未出完剩余蜂群次日再出。否则,晚出的蜂群飞翔踊跃时气温已降低,很多蜂冻僵。
首次飞翔时,由于环境陌生,先飞的蜂归巢时,会发信号招引其他蜂,造成偏集,不仅严重影响养蜂场繁蜂速度,还常引发盗蜂。蜜蜂向上风头的蜂群偏集,这是普遍规律。由于地形或小气候影响,有的蜂场蜜蜂向前排蜂群偏集,有的蜂场向后排蜂群偏集,有的蜂场向中部蜂群偏集,蜜蜂偏集的地方简称“偏集点”。为避免偏集,先将蜂场的箱下垫木收起来,箱下暂不垫起,否则以后箱下保温移位时会造成偏集。摆放蜂群时,各排上风头的第1组蜂群要距第2组1米以上。偏集点不得放置蜂群,留以后放置新分群,或将弱小蜂群、下痢群、患病群、新箱群放在偏集点。蜂群要双箱一组排列,以节省场地,两排距离4米,两组距离0.5米,太近工作不便,太远浪费场地且易起盗蜂。每组周围最好有不同的地物标志,或相邻两组蜂箱颜色不同,蜂群摆放越凌乱越好,切勿整齐划一,避免一字长行排列。每行不得超过14群。
图29
蜂群最佳排列
蜂群应先从各排下风头摆放。箱底要前低后高,以防蜂群受闷和雨水流入箱内,且利于工蜂拖弃蜂尸等垃圾。踏板下用草塞满,以免蜂爬到箱下冻僵。钩出巢门内蜂尸。巢门不得开长以免引起盗蜂。
飞翔踊跃时,将各组飞翔蜂多的群向外侧移动,使两群归巢蜂相等。不要检查蜂群以免偏集。在蜂场旁避风向阳处,用黑色空脾灌水(加0.1%食盐)让蜂采取,使蜂建立定点采水的条件反射。
停飞后巡查巢门,如果有蜂乱爬且发信号,是母蜂损失了。然后快速检查各群存蜜量,蜜多和蜜少的要记录。少蜜群立即从多蜜群调入1张蜜脾,以防天气变坏不能调脾而饿死。
不得给蜂群保温与紧缩蜂巢,以利于控飞。出窖后天气变坏不利于飞翔,要立即冻蜂。
蜜蜂充分飞翔的次晨估蜂,然后换位平群:将超过开繁最佳群势的群,由强至弱编出序号,再将低于开繁最佳群势的群,由弱至强编出序号。在蜂飞前,将20米之内两组序号相同或相近的群换位,并将大群巢门的朝向偏斜,使飞翔蜂重新认巢,换位的两群群势就会平衡,使全场群势都接近最佳。检查2脾蜂以下的群母蜂。如果换位6天没飞,要在飞后再次估蜂换位。蜂场周围开阔没有树木或房屋包围时,蜂群不得远距离换位,否则会引起盗蜂。
调整春巢
首飞日后下个回暖期的第1个适飞日,蜂飞前将无蜂的巢脾提出来。气温达到6℃后,用锅铲与刷帚清除箱底蜂尸,尽量不换箱,以免引起盗蜂。需要更新蜂箱时,应在此时更换,严密的新箱后壁上部要钻孔。
提出空脾、少蜜脾、浅色脾、结晶蜜脾,做到蜂多于脾。巢内留2张深色半蜜脾,中间放1张少蜜脾(深空房要割平)。或者留1张满蜜脾、2张少蜜脾,即巢内蜜足又有1.5脾空巢房。如果群势仅有3脾蜂,则巢内只放1张少蜜脾、1张满蜜脾,无满蜜脾时,则放2张半蜜脾。蜜多的脾要靠箱壁放置,巢脾空房多的一端朝南。
如果母蜂已产卵,选留巢脾时,应将卵和少量虫蛹当做空房对待,卵脾蜜很少应提出,不可顾惜。如果虫蛹而积较大,应将子圈朝南放置。
缩巢的次日要估蜂、加减脾。蜜蜂还会偏集,原先的加睥群可能还需加睥,原先的减脾群可能还需减脾。第3天早晨,再估测两个边脾的蜂数,总和<最佳群势-1脾蜂的群,要撤1张脾,总和>最佳群势的群,要加1张脾,以便加粉脾后仍能达到蜂脾相称。
清除的蜂尸烧掉。合并无母蜂群和下痢群,应与最弱群合并。全场平均群势未达到最佳群势标准时,应再合并一些群,优先合并老母蜂群和未产卵群。
回暖期仅3天,必须抓紧工作。
整巢时提出的脾要清理。将框上的粪迹刮净,将深空房割平。发霉、粪污的巢房割浅,将死蜂、零星蛹割盖震出镊除。
最佳开繁日
排泄飞翔后整巢时,气温一般低于12℃,大部分虫卵死亡,仅剩下少量幼虫了。蜜蜂为哺育这点幼虫,冷天也飞出采水,大量冻死。哺育蜂5天没能飞翔排泄时,腹内积粪过多,就停止喂虫,蜂群耗费了大量蜜粉蛹却不多,造成春衰。因此,5天不能飞翔的时期应冻蜂或关母蜂。禁止蜂群育子。
第1个适飞回暖期至第2个适飞回暖期,冷天一般是4天。这4天育虫不多却冻死许多采水蜂。蜂群维持子圈温度还要加强产热活动,体力消耗严重得不偿失。如果以为开繁越早越好,越冬期就全力繁蜂岂不更好吗?须知,气温变化周期中最高气温低于10℃的时期,实质都是越冬期!开繁过晚当然错误,开繁过早也是错误的。
第1个适飞回暖期与第2个适飞回暖期之间,最高气温一般在3~6℃,既不同于低温时蜜蜂没有飞翔欲望,又不同于温暖时蜜蜂不会冻僵。这段时间是必须控飞又难控飞,要冻蜂,箱下也不得保温。
群中有无花粉,是决定飞翔率的关键因素。加粉脾的次日,蜜蜂为了调制乳糜就积极采水。气温4℃时,同样都是没保温,无粉蜂群的飞翔群占7%,而有粉蜂群的飞翔群达70%。所以,第2个适飞回暖期之前一般不要加粉。
不加粉脾,巢温适宜时,蜜蜂会将体内的蛋白质转化成蜂浆,哺喂少量幼虫,反而使蜂早衰。因此加粉前不得给蜂群保温,使卵少孵化幼虫。蜜蜂产热是消耗饲料和体力,而在无粉条件下喂虫则是消耗体质,对蜜蜂寿命的影响比产热更严重。
工蜂取食蜂粮1天后,就能分泌蜂浆喂虫,因此不要急于加粉脾。何时加粉开繁最好?这不能依据蜜粉源来确定,要以气温来确定。因为,生物节律决定了:在早春只要气温允许蜂群就积极育子,而不论有无蜜粉源。气温允许的条件下,开繁越早前繁期分群越多,效益越高,天气转暖每5天能有1个适飞日,就应开繁。如果前繁期很短,只能加大开繁群势,不可再提前开繁。
第2个适飞回暖期到来时,将暖区中靠箱壁的大蜜脾(无虫卵)移到冷区,然后靠箱壁加1张粉脾,强群要加大面积的。巢门要正对着冷蜂路。靠箱壁的脾不易产上卵,粉吃光后能及时更换粉脾。如果粉脾缺乏,应购买豆粉(不得用豆奶粉)或用豆粕面饲喂,做到及时开繁。半蜜脾靠隔板容易产上卵,如果半蜜脾靠箱壁粉脾靠隔板,这两张脾都难成大面积子脾,粉吃光时该脾已产上卵,不能无损失地更换粉脾,再加粉脾又恶化了蜂脾关系。如果第一个适飞回暖期没出窖,第2个适飞回暖期整巢后立即加粉。
图30 开繁时蜂巢的布置
1、隔板 2、冷蜂路
3、巢门 4、碎草
5、覆布报纸 6、草帘
7、冷区 8、冷边脾 9、暖边脾
加粉脾后,达到开繁最佳群势的群,要蜂脾相称(包括冷区的1张脾),未达到最佳群势的群要蜂多于脾,达到6脾蜂的群要脾多于蜂。蜂路为12毫米。
时时防盗蜂
同一场地的蜂群,下风头蜂群的蜂会向上风头群偏集,外围蜂群的蜂向中部蜂群偏集,冷处群的蜂向暖处群偏集,一些蜂群的采集蜂向途经群偏集。出窖或转地时,后飞群的蜂向先飞群偏集,无母蜂群的蜂向有母蜂群偏集,弱群的蜂向强群偏集,相邻群的蜂向黄色箱偏集,新箱的蜂向旧箱偏集,关母蜂群的蜂向未关母蜂群偏集。邻近的两个蜂场,低处蜂场的蜂向高处蜂场偏集,小蜂场的蜂向大蜂场偏集,一个蜂场的采集蜂向途经蜂场偏集。
无蜜源时,迷途蜂误入他群,由于气味不同,会被守卫蜂杀死。如果迷巢蜂在进入他群之前翘腹发信号,他群就会解除防卫,允许其进入。这时如果有盗蜂,就会乘机而入。蜂毒气味则是蜂群的警戒信号,能唤起蜂群的防御本能。
盗蜂有两种类型。一、战斗型。被盗群巢门与箱内有蜂格斗,箱前有蜂尸和受伤蜂,被盗时间不长久,贮蜜减少缓慢。二、和平型。被盗群巢门与箱内没有蜂格斗,箱前没有蜂尸与受伤蜂,巢内贮蜜减少迅速,被盗时间长久,其危害比战斗型盗蜂更严重。中蜂也会发生和平盗蜂。
2003年春,饶河县刘师傅蜂场发生了和平盗蜂,迁场4次也未能止盗。第5次迁场时,将蜂群分散放置,沿公路每隔1公里放4群,仍继续起盗。他气极了下毒欲杀净盗蜂,不料不仅将自己蜂群毒死,还毒死了别人的蜂群,因此被公安局拘留15天,罚款3000元并赔偿别人30群蜂。
湖南安乡县一蜂友,盗蜂严重时将蜂群集中起来控飞,场地上放4个蜂箱收容盗蜂。然后将这4个盗蜂群运到10公里之外。这4个盗蜂群仍然互盗,蜂数锐减,合并成两群,仍然互盗,再合并成1群,又自盗了3天直至盗蜂都累死为止。可见,盗性一旦形成是很难抑制的。
2002年冬我去安徽讲学,蜂窖雇人管理,下层蜂群受闷,死亡率很高。4月2日飞后平群时,138群换位的达到21组。次日就发生了和平盗蜂,被盗群8群,做盗群19群。由于出窖才2天蜂群尚未建立防御条件反射,被盗群工蜂不防卫,采取涂煤油、浇尿、用防盗巢门等种种措施,只是减慢了盗蜜速度,都不能止盗。以前起盗蜂时,只要连雨两天就止盗了,而2003年春久旱无雨,只剩下转场这条路了。然而当时没有转地条件,只好盼望柳树流蜜来缓解了。4月20日柳树流蜜了,正常群采蜜采粉都很好,而做盗群并不去采蜜粉,只热衷于盗蜜!被盗群由于巢中无蜜,迫使外勤蜂到处寻找蜜源,此时做盗群飞翔踊跃且放松防卫,被盗群外勤蜂乘机而入,造成蜂群互盗。做盗群的盗蜂刚刚将盗来的蜜吐到巢房中,又被被盗群的外勤蜂盗回,如此循环下去,各群贮蜜被迅速耗尽,外勤蜂很快累死。
由于处在柳树流蜜期,正常群采集蜂在气温10℃时开始飞翔,而盗蜂在气温6℃时就开始行动了。盗蜂不象正常采集蜂那样平稳地飞出,而是急匆匆地飞出,一直干到晚,大风天仍贴地面飞行,忙碌程度比大流蜜期还踊跃。柳树蜜期中正常群贮蜜与日俱增,而互盗群巢内贮蜜迅速减少,更加积极做盗,互盗群数日益增多,群内虫蛹皆无。靠蜜源来缓解是无望了,只好等待盗蜂都累死。一直等到5月6日,虽然互盗群早已没有子脾了,盗蜂却有增无减!原来是被盗群巢门不断有蜂发信号,使正常群的飞翔蜂陆续偏集过来参与做盗,而且发信号还解除了被盗群的防御条件反射,柳树蜜结束后仍然被盗。这期间我不敢检查蜂群,每晚加1张少蜜脾以防饿死,次晨再提出来。
再盗下去肯定要垮场,调来子女在5月8日转场,将被盗群与做盗群共57群都运到10公里之外。迁场的蜂群,头两天阴冷没飞,第3天晴暖又互盗了,怎么办?将蜂群集中成两排,箱靠箱巢门相对踏板紧靠,使外勤蜂只能在“一线天”的缝隙中出入。此时已无蜜源迷巢蜂被杀死一些,但仍不止盗。5月15日下午1点趁盗蜂飞翔时,将蜂群开门运回,盗蜂都被甩掉了。运回的蜂群不仅无子脾,蜂也都老化油黑了,不得不合并成20群。没迁场的正常群,因为飞翔蜂早已偏失,也很弱小。这一损失非同小可,全年仅摇400千克蜜,造成20年来养蜂首次亏损。幸好这年没收徒,由我自己精心管理,才没有垮场。
子女们换位平群从未引发盗蜂。我以前在湖水村北山换位平群也从未起盗。究其原因,两者的不同条件是:子女们与我以前的蜂场,周围有高树或篱笆院墙,而我现在的蜂场开阔,蜜蜂飞行畅通无阻。
蜂群排泄飞翔后入窖控飞,再出窖时有些蜂归巢时发信号,能引起盗蜂。蜂群放置过于分散、蜜蜂偏集、向巢门前抖蜂、从强群提蜂补弱群、远距离蜂群换位、蜂群气味同化(治螨或喷烟)、喂蜜或糖水、大流蜜骤然停止、在飞翔时间割蜜盖或加未封盖蜜脾、脾多于蜂、没有及时撤保温物、巢门小、没及时加脾、双群同箱、没有母蜂的新分群、采集蜂途经群等,都容易引起盗蜂。
治盗重在预防。不用被盗群与做盗群当种用群。越冬群势必须达标,饲料必须充足以确保春繁时不喂蜂。当地(半径5公里范围内)蜂群超过200群时,要将蜂场迁到蜜源较好的地方。偏集点不放蜂群。场地开阔的。开繁时不平群或近距离平群。无蜜源时要蜂睥相称、轻度保温、开长巢门,使蜂都聚在脾上。偏集群要侧重散热,否则易做盗又易被盗。无大蜜源时,蜂场周围100米内不得有流蜜植物,否则采集蜂归巢后跳圆圈舞,容易引起盗蜂。冷区要有1张大蜜脾,冷区不留巢门。巢门饲喂器在蜂飞前及时收回。检查蜂群时要注意预防盗蜂。继箱错缝后有盗蜂时,继箱后面下部用图钉钉上尼龙纱遮盖缝隙。秋蜜结束时巢内要留足蜜,以后不奖饲。
室外备用旧箱周围有蜂盘旋时,蜂场可能发生了盗蜂。经常巡查蜂群,发现盗蜂时,要捏死盗蜂或几只老蜂摆放在巢门口,用蜂毒气味唤醒蜂群加强防卫,要每小时捏一次,同时要泥严箱缝。仅有一二群被盗时,将被盗群移走,原位放一空箱,内放灌水脾。盗蜂较重时,在早晨气温升到5℃时将被盗群巢门关严并守候杀净盗蜂。被盗群只喂干白糖或糖果。如果蜂群互盗,应将蜂群分成两组,每日捕杀一组盗蜂。做盗群较多时,早晨将做盗群运到10公里之外,装车时巢门向外,不卸车,蜜蜂充分飞翔后,中午开巢门运回。
前繁期的数控管理
开繁后,低于6脾蜂的群与苏式箱,箱下垫干草,泥严箱缝。一周后,低于6脾蜂的群,覆布上面加报纸。
越冬后,常有2%的母蜂因伤冷产卵机能失调,只产未受精卵。开繁后10天,将只有雄蜂蛹的母蜂杀掉。不得再平群,以免破坏虫蜂正常比例。气温达到14℃时,将过高的蜜房与空巢房割平,无蜜源时要在停飞后割。
早春要注意控飞,预测当日不会适飞时,气温升到4℃时巢门开长至3厘米。傍晚巢门要遮光。除利于次日控飞外,还能挡风。群内有结晶蜜时,要往结晶蜜上喷温水,否则蜜蜂冷天也飞出采水。下雪时巢门要扩至3厘米,以防受闷和蜂飞出。
开繁后每7天查一次粉脾和冷区蜜脾,饲料不足要换加蜜粉脾。冷区无蜜的群,每天早晨要查一次,蜜移完的再换加蜜脾。冷区蜜脾要先用不适宜产卵的。要在停飞后加蜜脾,以防引起盗蜂。缺乏蜜脾时则喂糖。粉脾要加在靠箱壁一侧。粉脾缺乏时可喂绿豆糕,或到饲料商店买豆粕加工成豆面(加工两遍),用70%的蜜水做成拳头大的粉团,放在覆布下面压成粉饼。不得掺糖水制做,否则蜂不愿吃且3天就变硬不能用了。也可将大豆在傍晚煮熟,在锅里热贮一夜,次晨捞出即脱脂干净,用新绞馅机绞成豆泥(绞两遍),用纯蜜调成粉团。必须喂花粉时,将2千克花粉加入半瓶盖O型消毒液(1:5000)拌匀,或加入花粉重量10%的食用酒精(75%)或螨毒净溶液,10小时后再喂。3天要复查及时补喂。冷边脾两面都产卵了再加冷边脾。开始流蜜后适时扩巢。
越冬蜂交替期结束时开始奖饲,但越冬蜂交替期中不要喂蜂,否则蜜蜂因空飞而早衰或冻死。
春繁时,外界有水源的不必给蜂群箱内喂水。但在不适飞的日子,弱群箱内喂水能减轻采水蜂的死亡。可用自封袋药棉在巢门喂水。为减轻蜜蜂采水劳动量,避免采污水和冻死,天冷风大水源远时,在蜂场旁用黑色空脾灌水供蜂采取。
要注意调节巢温。白桦树变绿时撤去报纸,柞树变绿时撤去箱下保温物,箱下垫木杆或砖石,以防烂箱底。没有柞桦树为参照物时,可在越冬蜂交替期结束时撤报纸,5天后撤箱下保温物。每天傍晚要预测次晨气温,对蜂群采取保温或散热措施。
传统养蜂法开繁后蜂箱周围保温,半月内子脾数提高25%,然而1个月后,箱周围不保温的群势比保温的超过40%。有些《数控》应用者,看到自己蜂群的子脾比箱周围保温的少,就动摇了,也加强保温,反而不如别人繁蜂快了。如果箱周围始终没保温却繁蜂慢,是开繁群势没达标造成的。《数控》的核心是饲养最佳群势,不饲养最佳群势就不能套用《数控》的保温、散热规范与程序。
越冬蜂交替期结束后进行常规检查。达到繁蜂最佳群势的蜂群开始产浆,且每6天提出1脾蛹和1脾蜂。用来补助间虫群、不足6脾蜂的群,或组织交尾群和新群。停提日以后,产浆群每天增加2个产浆条,同时侧重给蜂群散热,气温条件允许时,将蜂路扩至17毫米。
第十八章
大流蜜期的数控管理
流蜜预测
流蜜盛期的日期,是采蜜准备的依据。1983年,采蜜群我按常规关母蜂,不料椴树流蜜晚了14天,使蜂群失去了采蜜优势,减产严重。准确预测出首摇日,对产蜜量至关重要。
花期的早晚都受日积温的制约,春季气温偏高时,各花期都提前且蜜多,相反则花期延迟且蜜少。而相邻两个花期间隔日数变动则很小,可以利用前个花期预测相邻的后个花期。例如椴树蜜首摇日,一般是发现蜜蜂藜芦中毒后第21天,椴树与茶条、萱草(黄花菜)开始流蜜日的间隔为35天,因此可用藜芦中毒或茶条黄花菜的流蜜开始日,来预测椴树蜜首摇日。也可用脱粉记录,对照往年来预测首摇日。干旱时花期提前,砂石山的植物开花早。
还要预测流蜜量。椴树花蕊受冻时,花蕾变黑不流蜜。花蕾受虫灾时,花蕾外面有小黑点或花梗有黑环,落花遍地,会绝产。春季或上年秋季遭火灾的森林。等于施了肥,流蜜量大。
椴树流蜜有大小年规律。深山区地形复杂,小气候差异大,大小年差异较小。在小年,预测流蜜量较低时,花期中要以繁蜂为主。大年花蕾受灾时,花期中也应以繁蜂为主。
虎林县养蜂管理站分配给我的椴树采蜜场地,在珍宝岛25公里处,那里是乱石山,土层很薄。1998年春旱,以前蜂书都说椴树流蜜需要湿热天气,我怕珍宝岛25公里处椴树流蜜差,就改去了完达山主峰脚下。不料这里经常下雨,别人群均摇蜜40千克,我才10千克。2000年我定居珍宝岛附近的塔山林场。椴树花前2个月未下雨,旱情是50年来最重的,蜂场上草都旱死了,不仅山上常起火,连湿地都起火了,心想椴树蜜肯定歉收了,因此未关母蜂。不料,紫椴糠椴流蜜都很涌,虽然因学徒们失误很多、藜芦中毒严重群势未达标,仍获得了群均产蜜76千克的好收成,可见椴树流蜜是不怕旱的。
春季或上年秋季烧过的草原,在雨水较少的年份,流蜜量是很大的。上年受水淹的草原不流蜜。6月下旬干旱时,苕条(胡枝子)蜜要歉收。南瓜在黑土地虽然长势很好。但比在黄土粘土地流蜜少。昼夜温差大植物流蜜多。因此百花蜜一般是立秋后开始的。
1982年春,我刚来虎林县新林大队当养蜂员时,别人告诉我这里秋季蜜源很好。我在山顶眺望,只见南面是广阔的田地,北面是无边无际的森林,产生了疑问:秋季蜜源在哪里?这年是椴树蜜小年,秋蜜期又干旱高温,最高气温经常达到40%,绝产,我对这里的秋季蜜源更失去信心。1983年,从椴树场地撤离时,我就将秋蜜场地选在了阿北村和新跃村,都距新林村15公里,结果都歉收了。而新林村的养蜂者将蜂运到我家的场地上,都获得大丰收!
1988年,珍宝岛地区椴树落蕾严重,而七虎林林场椴树流蜜按规律是大年。6月20日我的蜂群开始进蜜了,我想,我家场地再好也不如七虎林林场的椴树场地。22日就将蜜摇光,23日开始包装蜂群,准备转往七虎林林场。到25日晚,继箱群都已贮满蜜了,妻子提出拆包装摇蜜。如果摇光蜜再包装,转到七虎林林场采椴树蜜就晚了,因此我立即转场。不料七虎林林场椴树竟一反常态,滴蜜未收!蜂群反而将带去的蜜吃光了。而转到我家场地上的新林村养蜂者,群均产蜜100千克!回想起来,我来虎林县的头8年,东奔西跑,蜂场转来转去,去了8个秋蜜场地,没碰到一个好蜜源,其中有6个是绝产之地!在我转地离家时,别人将蜂运到我家场地上都获得了丰收。1990年我不转地了,结果大丰收,6月20日全国养蜂管理培训班来我场观摩时,全县尚未摇蜜,我已摇蜜2000千克!可见,正确地认识蜜源很不容易。实践证明,养蜂的效益不仅决定于蜂群饲养管理水平,更决定于对采蜜场地的选择。蜜源很好,弱群新手也会盈利,蜜源很差,强群能手也会亏损。我女儿的蜂场,在张广才岭主峰卫星林场,虽然椴树很多,但经常阴雨,因此年年歉收,而迁到完达山后,则年年丰收。因些。建场3年内一般不应转地饲养,以考查蜜源情况。
转场运蜂
外勤蜂对蜜粉源建立了条件反射后,在植物开始流蜜吐粉的时间到来时,外勤蜂就要飞出。运蜂时,蜂受到强烈震动也力图飞出,啃咬挡门板和纱盖,在箱内往来奔跑,致使巢温升高,大量耗蜜耗氧,造成伤热受闷。强群运输时,即使用纱盖,由于巢内空气不对流,蜂大量聚在纱盖下,致使纱盖也不能散热,常使蜂群死亡。即使蜂群没死亡,虫卵也会大量死掉,蜜蜂变黑,寿命都缩短了。卸车开巢门后,一些老化蜂落在箱盖和草叶上,不能再飞了,大量外勤蜂当天就死掉,而正常蜜蜂是很少落在箱盖或草叶上的。蜜蜂老化是伤热受闷伤力综合症。每次转场,蜜蜂因老化损失一般在1/3左右。
转地的养蜂场,应在首摇日前30日之前转到采蜜场地,这样采集蜂避免了老化,同时由于群势不强,伤热也轻。最迟也要在首摇日前第7日到达采蜜场地,这样,因蜜压子圈,到大流蜜期时,幼虫少产蜜多。
蜂巢3天能贮满蜜的情况下,切不可再转到蜜源更好的地方,否则反而减产。
选择采蜜期不仅有个长短问题,还有个早晚问题。大流蜜期过早,不仅群弱不能高产,且大流蜜期后群势太弱,群势增长很慢。如果大流蜜期较晚,到大流蜜时群势就会强大起来,大流蜜期后虽然群势也削弱,但仍能达到繁蜂最佳群势。采蜜期的最佳时期,是培育越冬蜂最佳期开始前20天。
转场包装蜂群之前,必须将母蜂房除净。将覆布换成纱盖。巢箱和继箱的同一侧,要留有2张脾的空隙,以利于通风和蜜蜂在此结团。满箱的平箱群要加继箱,然后从17张脾群的巢箱中,提1张带蜂蛹脾,放到才加的继箱中,每群给3张带蜂蛹脾,再配齐边脾,既能使平箱群也成为合格的采蜜群,又能预防强群伤热。也可从16张脾群提1张带蜂蛹脾,补给15张脾以下的继箱群。群内饲料要足够,但也不可过多。巢内不得加水脾,巢内稀蜜较多时不得运蜂,以防途中蜜蜂虚脱死亡。箱缝泥严以防出蜂。
在正常飞翔时间之前到达目的地并打开巢门。这种转地称做“小转地”。不论行程远近,在蜜蜂正常飞翔时间到来时尚未开巢门。就称做“大转地”。数控养蜂法禁止大转地。要算出运行时间,以黎明时到达目的地为最佳。如果运行时间为2小时,应在21点关巢门。关门时少喷烟,以免巢内二氧化碳过多,不得喷水。如果运行时间较长,要在停飞前就装车,但每隔三四群要留下一群收容飞翔蜂,停飞后再装车。运蜂车厢底板要包有铁皮,否则卸车时受螫多。装车时巢门向前,不仅利于通风,也减轻震动避免挤蜂。蜂群不要盖箱盖(上层除外),纱盖上面要通风良好。强群要装在外围和上层。车载重过轻时,应增加载重以减轻行车时震动。装好车立即起程,途中不得向巢内喷水。在飞翔时间到来尚未到达场地,应卸车放蜂,以免外勤蜂老化,夜间再运。到达场地立即卸车开巢门。这样做蜜蜂老化最轻。
长途转地,在飞翔时间不开巢门,蜜蜂就老化严重,如果开巢门则外勤蜂全部丧失,也严重影响繁蜂与采蜜。因此,装车时要使两排蜂群巢门相对,中间留0.7米距离。外围的蜂群巢门向外。在蜜蜂开始飞翔时间到来时,将车停在远离行人处,傍晚停飞后再运。
转地的蜂场,不得位于邻近蜂场与蜜源的直线上。否则,或者采集蜂归巢时大量降落在邻场,或者遭受邻场盗蜂危害,损失惨重且易传染病。1998年大流蜜刚开始,在甲蜂场与大蜜源之间转来个乙蜂场,乙场蜂群在认巢飞翔时发信号,致使甲场采集蜂被大量招入,甲场损失严重。几天后流蜜进入高峰,乙场养蜂者在蜂飞踊跃时将巢门全部改变方向,使归巢蜂重新认巢发信号,又将甲场采集蜂大量招入,甲场损失惨重。这虽是乙场养蜂者缺德造成的,但如果甲场在发现飞行线上来了蜂场时立即转走,就不会遭此惨祸了。两个蜂场不得靠近,否则蜜蜂常偏集到一个蜂场。
转地前要画出蜂群方位图,到达新场地后,蜂群按方位图摆放,以免偏集。否则会造成母蜂受围、发生间虫或传染病,严重影响繁蜂和采蜜。不能按方位图摆放时,处女母蜂群与无母蜂群要放在每排的两端。有处女母蜂的交尾箱,巢门不得改变方向。4天内,处女母蜂群和初产卵母蜂群不拆包装,以防母蜂受围。1963年我岳父转地采蜜时,随意摆放蜂群,全场30只处女母蜂死亡25只!引起蜂群怠工,减产严重。
运蜂的前一天,先固定好巢箱巢脾。运蜂日的上午,将产浆条都取出,再移人一条1日龄虫的。然后固定继箱巢脾。次日不拆包装,以利于蜜蜂认巢,第3天拆继箱包装产浆,以后再拆巢箱的包装。这样,即使运蜂延误1天,浆条也不会封盖。
1987年上山采椴树蜜时,将19个弱群留在家中,因为椴树场地缺粉不能繁蜂。由于椴树蜜歉收,群势下降不大,转回家后,虽然群势仍超过未上山的群,但采蜜量却远远低于未上山群,直到6天后采蜜量才赶上来。这是转场的采集蜂不熟悉环境造成的吗?1984年去七虎林林场采椴树蜜时,上午8点才到达(阴天),9点才开巢门,傍晚各群都进满了蜜,可见采集蜂熟悉环境用不了一天。那么,为何转地蜂群6天内采蜜比未转地的少呢?工蜂能识别外来母蜂并对其攻击,即使接受了外来母蜂也消极怠工。流蜜期更换母蜂。尽管外勤蜂也飞出,但采蜜量却降低了80%,要过6天才恢复正常。转场后外勤蜂大多迷巢错投,实质等于蜂群都换了母蜂,因此比未转场蜂群产量低得多。1984年转场头一天就进满蜜了,是否也影响了采蜜呢?答案是肯定的,只是因为全场蜂群是同时到达的,没有对照群,所以觉得进蜜很快,如果有6天前到达的蜂群,其产量差异必然悬殊,只是不比不知道而已。为了验证这一规律,1988年转往椴树场地时,家中又留下21个弱群。椴树蜜因多雨而歉收,回家后采蜜量又出现了上年的差异现象。所以,转场时必须在大流蜜前第6日之前到达新场地。
巢门要朝向东南,不得朝东。否则蜂很早就飞出,而这时植物尚未流蜜,长期空飞使采集蜂早衰而减产。
母蜂的处理
蜂群换了母蜂工作就消极了,蜂蜜减产,处女母蜂损失时蜂群又怠工。因此应在春季更换母蜂,这样还能避免分群情绪。如果老母蜂没能在春季换掉,要在大流蜜高峰前第21日移虫育母蜂,以便在大流蜜期前更换,流蜜高峰到来时新母蜂开始产卵,能刺激蜂群积极采蜜。
北方养蜂场,7、8月更换母蜂的群和秋季的平箱群。到调整冬巢时,最大群势为5脾蜂,平均4脾蜂。7、8月不换母蜂的群,调整冬巢时平均为8脾蜂。因此,椴树小年时,7、8月一般不要换母蜂。这样越冬群势强,下年是大年又群强,再实行无虫化采蜜,就丰收在握。这样虽然大年越冬群势较弱,但下年是小年,对产量影响不大。
首摇日前第9日处理母蜂,使蜂群到首摇日已无幼虫了(简称“无虫化采蜜法”)。无虫化采蜜法能使哺育蜂提前从事采集,且采粉很少,流蜜高峰时子脾大多变成空脾,为贮蜜提供了足够的巢房,群内子脾少巢温较低,扇风采水蜂少。不实行无虫化,流蜜高峰期大量巢房被蜂儿和花粉占用,如果2天摇一次蜜,不仅浓度低且养蜂者劳动量过大,不能多养多收。如果3天摇一次蜜,蜂群会因无处贮蜜而影响采蜜。大流蜜时,不关母蜂蜂群育子也很少,因为,只要不是弱群,蜜压子圈就严重,空巢房来不及产卵就贮了蜜。因此,大流蜜期不关母蜂不仅影响采蜜,也不能大量繁蜂。但浆蜂实行无虫化采蜜可能减产,且易发生工蜂产卵。小年椴树蜜期用无虫化采蜜法,蜂蜜增产不多反而削弱了群势,使以后的蜜浆粉全面减产,还影响下年(大年)的产量。
首摇日前第9日,依据优化采蜜与繁蜂组合的原则,确定是否实行无虫化采蜜,只要预测到不会歉收。就应处理母蜂。黑龙江省东部一般年份是6月25日椴树始花,7月5日首次摇蜜,这样应在6月26日关母蜂。如果大流蜜期超过20天。应在大流蜜结束前第29日处理母蜂。新母蜂初产卵时,生殖器官尚未发育成熟,抑制产卵会成为寡产母蜂。产卵不到10天的新母蜂不得囚禁。将劣母蜂和开繁群尚未加上继箱的母蜂换掉。产卵力低的老母蜂,每3只组成1个多母蜂群。产卵量高的用保险笼关起来,吊放在原群巢箱蜂路中。隔一天给无母蜂群导入成熟母蜂房。不到15张脾的群不得关母蜂,大流蜜期中仍侧重繁蜂。这样会降低产蜜量,但群势普遍弱小的养蜂者必须豁出去,宁肯当年少收入,也要为以后生产奠定良好基础,以形成良性循环。如果弱群也无虫化采蜜,必然造成恶性循环,以后养蜂效益极低。无虫化不仅提高了采蜜量,且为彻底治螨创造了条件。
大流蜜期关母蜂采蜜,是否违背了自然规律?自然蜂群到大流蜜期时群势不会太弱,工蜂大量贮蜜限制了产卵,形成采蜜良性循环,到流蜜盛期已无虫卵了。关母蜂采蜜正是顺应了蜂群育子的这一规律。但是,自然蜂群母蜂没有遭拘留的,因此,关母蜂二三天后工蜂会造交替母蜂房。关母蜂超过20天时,母蜂产卵机能会失常。
大流蜜期观测流蜜量,要用16张脾且无幼虫的群。
1967年秋蜜期,我按照蜂刊上介绍的办法将全场47群母蜂都用铁纱笼关起来,每群给个封盖母蜂房,以采蜜群兼做交尾群。结果处女母蜂死掉45只,笼内母蜂放出又受围严重,仅剩下16只。再育母蜂培育越冬蜂已来不及了。这时,我的徒弟(生产队长)乘机给我扣上“破坏集体生产”的帽子。我用“破坏集体生产”的罪名,换得了一条教训:不得用铁纱笼关母蜂!
无论冬夏,都不得将几只母蜂集中关存在一个正常蜂群中,否则工蜂会将笼中母蜂置于死地。
关母蜂3日后群内无卵了,工蜂就造交替母蜂房,企图培育接替母蜂。但当母蜂房封盖后,蜂群就产生了分群情绪,即使将关起的母蜂取走、母蜂房除净。分群情绪也不消除,继续怠工。这时给导入即将出房的母蜂房,工蜂会将幼母蜂拘留在母蜂房内,通过幼母蜂所咬开的缝隙来饲喂,比同时导入小交尾箱的母蜂房延期二三天出房。
由于用保险笼关母蜂放出不易受围,1987年椴树流蜜期,我将2/3的母蜂用保险笼关起来,次日全部导入封盖母蜂房,以期既能提高采蜜量又能多育一批新母蜂,不料采蜜量却比未关母蜂的低50%!虽然椴树流蜜是大年却采蜜不多。其实是因为群内既有母蜂又有封盖母蜂房。母蜂又不能去破坏封盖母蜂房,实质是强迫蜂群产生分群情绪。
河南新蔡县蜂友肖明永,1995年4月16日,将64群母蜂全关起来,置于原群实行无虫化采蜜。次日各群导入母蜂房。19日幼母蜂出房。27日,有半数蜂群先后发生自然分群,陆续在同一棵大树上结团,10点开始收蜂,直到17点才收完。处女母蜂被围死14只,处女母蜂损失的群,笼中母蜂放出后,多在母蜂房基中产卵,工蜂房产卵很少。4月28日刺槐流蜜了,群均产蜜量仅有附近蜂友的50%(群势相同)。以后群势比附近蜂友的弱得多。黑龙江省勃利县蜂友于元洪,也曾在大流蜜期为关母蜂群导入母蜂房,造成严重减产。因此,关母蜂后每3日要毁除一次母蜂房。
2000年国庆节前3天,学员们撤去没喂糖群继箱。国庆节那天给没喂群换蜜脾时,发现有一群失去了母蜂。因为已是孤儿群了,傍晚给导入了新母蜂。次日上午听诊,确定母蜂正在受围,巢门处有些蜂在发信号且有蜂飞进飞出,而这时其他群都不飞,因为此时既无子脾又无蜜源。观察飞行线,发现这群箱后1米处地面上有个小蜂团,拨开蜂团就看到一只死母蜂,原来是撤继箱时被学员们扫到箱外了。蜜蜂发现了离巢的死母蜂并往来传递母蜂物质,造成导入的母蜂受围。将母蜂拾起,蜜蜂仍到原处结团,将结团处地面盖上土,往来的蜂很快就停止了,巢门也没有发信号的蜂了,不久巢内围母蜂也停止了。这使我联想到一件事,当即询问学员:“你们有没有过大流蜜期将母蜂囚于箱外、箱内再导入母蜂房培育母蜂?”他们都说有过。我又问:“这样做新母蜂损失多不多?”他们回答:“与杀掉母蜂相比,这样做新母蜂损失率高得多!”其实,岂止新母蜂损失多,即使不损失,蜂蜜也严重减产!
大流蜜前关母蜂略早些,大流蜜开始时幼虫很少,剩余哺育蜂都转为采集蜂,采蜜量大增,一二天蜂巢就贮满了蜜。这时即使放出母蜂也难以大量产卵,采蜜量逐日提高。因此早关母蜂会形成采蜜良性循环。如果关母蜂略晚些,由于流蜜量不大,在流蜜的刺激下母蜂大量产卵,到大流蜜时,群内有大量幼虫,大量工蜂留在巢内,使采蜜量下降,蜜压子圈轻。摇蜜更使子圈扩大、幼虫增多,采蜜量逐日下降。因此晚关母蜂会造成采蜜恶性循环。同理,关母蜂不足9天时,蜂蜜增产也不多。
养蜂场没有多母蜂群时,为了保持产浆幼虫的来源,在处理母蜂前第2日,利用6只老母蜂组织2个多母蜂群。这样,蜂群中没有2日龄虫时,多母蜂群中已有2日龄虫脾了。
采蜜的准备
首摇日前40天,蜂群停止用药。摇蜜机内壁涂蜂蜡,以免蜂蜜被污染。临近大流蜜期不得喂糖,否则就是造假蜜。
大流蜜期不特意组织采蜜群,只要遵循数控养蜂原则,这时蜂群都是最佳采蜜群。如果这时弱群还很多,应以繁蜂为主。只顾眼前抓现钱,临阵组织敢死队,虽然多采点蜜,越冬群势却很弱,不仅下年盈利少,连当年越冬都成了难关。
花蜜含水70%以上。为了蒸发水分,工蜂并不将巢房贮满花蜜,1张脾贮放不到1千克,水分降到20%以下时,工蜂才将其集中贮存,所以空脾不足就影响采蜜。巢脾也不得过多,否则飞翔率低。
处理母蜂后要整巢,将子脾调到巢箱中,继箱实行空脾化,巢箱容纳不下时,老蛹脾放继箱中。继箱中不得有虫卵,否则母蜂到继箱产卵,加重了工蜂维持子脾的负担。8张脾的群应加继箱,继箱放三四张空脾供贮蜜。未到8张脾的群不加继箱,在蜂巢东侧加一二张空脾供贮蜜。雄蜂虫卵全部割除。尽量提出黑脾,用白脾贮蜜蜜色浅。大流蜜期继箱群不加隔栅,否则降低产蜜量。
新母蜂产卵10天后,也应关起来。如果因转地造成蜜蜂偏集,应在认巢飞翔3日后,将未关母蜂的强群与关母蜂弱群换位。
母蜂处理后第4天,群内小虫减少了2400个,因此可增加8个产浆条(2400÷10÷30)。以后2天每天都应增加8个产浆条。以后蜂数仍逐日增多,每天可增加2个产浆条。
流蜜开始后,16张脾及以上的群估蜂需加脾时,要加第3箱体贮蜜,每个箱体放7张脾。
每天早晨要摇取继箱暖边脾的蜜,蜜稀时2天一次,蜜蜂清理残余蜜就进行了采访训练。不得喂蜜和有其它气味的糖水,否则就是否定训练,使采访主要蜜源的蜂减少。首次摇蜜要早,不可等到蜜多时才摇,这样既做到分花取蜜提高蜜的质量,又提高采蜜积极性。采蜜很少的群,应加入刚摇过蜜的空脾,进行采访训练。
工蜂依据蜜粉气味去采访相同气味的花。因此蜂场附近不得有强烈气味。我在鸡西市时空闲地很少,蜂场只好靠近牛圈,每到流蜜期蜂群就变得暴烈。来虎林县后由于场地小,厕所旁也放置了一些蜂群,这些群在流蜜期不仅爱螫人且采蜜少。可想而知,侦察蜂归巢报告外界蜜源时。围观的蜂嗅到的是粪便气味,这些蜂飞到侦察蜂指示的地方,哪能找到有粪便气味的花呢?在不断失望的刺激下,蜜蜂性情变得暴烈了。1997年大流蜜开始时我买了一些新蜂箱,将3群蜂的破损蜂箱更新了,结果这3群采蜜最少。究其原因是新箱木材气味强烈。因此,新箱应在最后一个大流蜜期结束后利用。这样不影响采蜜,到次年大流蜜时,木材气味已消失。
1985年椴树蜜大丰收,蜜桶供应不及时,我只好在蜂场挖大坑,从做为厨房的塑膜棚上拆下塑膜,铺衬到坑里装蜜,因此没影响采蜜。1993年椴树蜜又是大丰收,我胞弟摇了10吨蜜,空前高产,却上火起了满嘴泡!原来是蜜桶紧张供应不上,蜂场又远离村屯无法借容器,去买塑膜又脱销了,群内压了一茬蜜没能摇出来。一茬蜜就是2200千克,2天就丢掉6000多元岂能不上火!大流蜜前要准备塑膜以应急。
科学摇蜜
将蜂群分成3组,每天摇一组的蜜。尽量不在蜂飞踊跃时摇蜜或检查蜂群,不要让蜂在采蜜时间造脾或清理巢脾。要利用蜂不飞的时间、夜间、雨天、大风天造脾和摇蜜。每天黎明时起床(可用闹钟叫早)准备摇蜜,气温达到15℃开始摇蜜。
提取群中的多蜜脾,将剩余空脾和少蜜脾移向西侧,再在东侧加贮备的空脾。采蜜少的群应减1张脾,采蜜多的群应加2张脾。不得将空脾无序乱放,只能放在东侧,以利于接收蜂对空脾位置建立条件反射,容易找到空巢房。双箱并列时,东面的群蜂巢可以放在东侧。大流蜜期子脾必须集中放置,如果与空脾间隔放置,内勤蜂为维持子脾孵化温度耗费大量精力,子脾之间空脾上的蜂还伤热,飞翔率也降低。大流蜜期采蜜群的虫卵要全部提给弱群,由于流蜜期哺育力高,弱群以繁蜂最佳群势为起点,每超过2脾蜂可增加1张虫脾,多余的弃掉。
要将蛹脾都摇完后加到下一群中,最后一群的蛹脾都摇完后加给开始群(患病群蛹脾不得串给他群)。这样流水作业,如果上一群采蜜多而下一群采蜜少,上一群的蛹在下一群陆续出房会较早飞出采蜜并持续动员其他蜂去采蜜,从而提高了下一群的产量。如果上一群采蜜少而下一群采蜜多,上一群的蛹虽然遗传性状低劣,但出房后受下一群采集蜂的动员也会积极采蜜,下一群的产量也不会降低。这种以勤带懒的措施称做“换蛹采蜜”。
小流蜜时,工蜂只往继箱贮蜜,夜间工蜂将巢箱中的蜜移到继箱。而在大流蜜期,即使将继箱摇空,工蜂也不将巢箱的蜜移到继箱,因此巢箱也要摇蜜,否则就减产。
要一人一台摇蜜机。椴树蜜期可在蜂群附近摇蜜,随提脾随摇。提蜜脾时要随提随抖蜂。摇蜜时不要逐脾换面,要用双手交换两脾而不论上粱的朝向。
如果没有管蜂棚,秋季要在室内摇蜜以防盗蜂。也可用蚊帐替代管蜂棚,或在摇蜜机旁燃蚊香驱蜂。流蜜差时应先摇后排,能减轻盗蜂干扰。盗蜂较多时摇蜜,新母蜂常被围死,无母蜂群也易被盗,这两类蜂群要先摇。摇几群盗蜂较重时,应转移到距离较远的蜂群摇蜜,或暂停40分钟,待盗蜂平息再摇。
摇蜜时,如果先摇弱群和采蜜少的群,后摇强群和采蜜多的群,植物开始流蜜时,强群正在清理巢脾,影响采蜜。如果先摇强群和采蜜多的群,对采蜜的影响就很小。因为,弱群即使不清理巢脾,采蜜也是很少的。要首先摇处女母蜂群及旁边的群,以免造成处女母蜂迷巢,如果蜂飞时气温已达到19℃,要在下午4点后再摇处女母蜂群及旁边的群。
摇过的深蜜房不要割平,以免影响摇蜜进度和增加蜜蜂整修巢房的时间,但半封盖巢房和残破房壁应割矮。流蜜后期采蜜量下降时,摇蜜时应将蜜房割平、白脾割浅,以利产卵。白脾两侧蜂路要小些,以防巢房被加高不能产卵。幼虫被摇到巢房边沿时,会被蜂清除,应将幼虫移位多的一面朝上向下甩动,或将脾下梁向箱盖轻敲,使幼虫归回房底。摇完的虫卵脾及时加入群内。
割盖刀要锋利,否则会将房壁推倒,经一夜工蜂尚不能修复,影响采蜜。割盖刀用座钟或挂钟发条制做,前端有尖刃,后端夹绑在木柄中。割下的蜜盖放在大盆上面的铁筛上,次日蜜盖用温水洗过,其水浓缩后喂蜂。
摇蜜时不要向群内喷烟,不用药物脱蜂和治螨,否则使蜂对花气味的条件反射受到抑制,影响采蜜且污染蜂蜜。1983年摇蜜时,我都将蜜中滤出蜂倒入帐篷旁的强群中,救活一些蜂。不料,这群采蜜量成为全场最低的。下年我又这样做,仍是清理滤出蜂的群产量低。以后我将滤出蜂弃掉,帐篷旁的蜂群就不再低产了。究其原因,是滤出蜂粘附的蜜有蜂毒苦昧,采集蜂对其清理时,等于进行了否定训练。
1985年大流蜜期,有一天上午,蜂飞踊跃,而邻场蜂友却告知:他路过我的一个蜂场时,看到蜜蜂都在箱外结团!我不信,急忙跑去看,结果吓了一跳:果然是一箱一个大蜂团!我也莫明其妙,询问长子,才知道他学习了别人的“绝招”,摇蜜时以喷水代替喷烟来制服蜜蜂。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蜜蜂湿了翅不能飞,都在箱外晒翅呢!
摇的蜜装大缸中,放通风干燥处,不同颜色的蜜不要混合,每缸加入两匙醋精,促使蔗糖转化防止结晶。2天后除去泡沫杂质,含水量大的蜜在上面。应轻轻舀出装另个缸中留自己处理。如果蜜直接装塑料桶(不得是铁桶),桶内不得有陈蜜,以免引起结晶。桶有异味要用醋涮洗。蜜桶放在遮阴处,加入一匙醋精,暂不盖桶盖,以利于水分蒸发。上述措施简称“蜂蜜后熟法”。
将蜜上下搅拌,然后将波美浓度计和棒式温度计慢慢插入蜜中。当浓度计不再下沉时,读出与蜜表面一平的浓度,按公式计算:106.5-浓度×2-蜜温÷10=含水百分数。用这一公式计算,就不用查表换算了。当含水百分数在21以下时,将蜜装入涮洗干净的塑料桶交售。
为保证产品质量增加收入,稀蜜和低等蜜不要交售,留自用或做饲料。
多造脾造好脾
与造脾速度相关的因素有:遗传性、蜜源、粉源,群势,巢温,蜜粉贮量,幼虫,空房数量,蜂群情绪,巢础气味,加础位置,蜂群利用方法等。
与造脾质量相关的因素有:巢础质量,上础技术,群势,母蜂年龄,蜜源,季节,加础时间,加础位置等。
蜂群采入新蜜时就应造脾。不要用扩大蜂路和加采蜡框的办法来产蜡,要将蜂群的泌蜡能力全部用来造脾。只有大量造脾,才能满足高速繁蜂的需要,才能淘汰劣质巢脾。平箱群不应造脾,要将蜜蜂的全部精力用来繁蜂。
上础前,陈旧巢础要晒一晒(避免晒变形),使其颜色恢复,能加快造脾速度。用赘脾搓成蜡条,上础时用蜡烛烤化,用蜡液将巢础与上梁、铁丝焊牢,焊点距离4厘米。巢础与下梁要有5毫米距离。也可用电烙铁或12伏变压器上巢础。
傍晚加巢础框,巢础喷糖水后加在继箱子脾外侧,这样能避免巢础变形和利于保温子脾,又不影响采蜜且造脾快。大中流蜜期,可加在子脾之间。巢础要随用随上。
新脾两面都造到半高时,称做“半成脾”,移到中间强迫产卵(深巢房要割平),原位再加巢础。或者将半成脾移到造脾慢的群、好造雄蜂房的群、处女母蜂群。半成脾或新脾雄蜂房多的要化蜡。造脾快的群勤加巢础,但每次只加2张,放在两侧边二脾位置。造脾慢的群和好造雄蜂房的群,停止加础。
1965年蜂窖被融雪水淹了,唯一的在水中漂浮着的一箱蜂,由于重量不平衡,蜂箱倾倒蜜脾大多浸泡在水中,蜂群只好在顶壁下面结团。虽然窖温仅有1℃,蜂团既没有保温又没有蜜源,而蜂团中竟然造了一块赘脾!巢脾缺乏又无蜜源时,可将新母蜂大群的巢脾全部撤出,加入4个巢础框,框梁上面放花粉团,再加入饲槽,傍晚饲槽加满糖水。蜂群就能全部造成新脾并产卵。再换用其它群强迫造脾。
大流蜜期的数控管理
蜂群每天生产5千克蜜,要排除10千克水,就是每天排出300多立方米空气,将巢内空气更换四五千次(《蜂群生物学》)。这些空气有少量通过覆布排出,大部分靠工蜂扇风从巢门排出,流蜜期蜂巢通风不良,不仅加重了工蜂扇风负担,蜂群伤热,还降低了蜂蜜产量和浓度。
在气温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蜂路扩至17毫米,继箱只放8张脾。蜂路不得再大,否则飞翔率降低。开长巢门,继箱错缝,加强遮荫。但不得将蜂群放在整天无阳光的地方,否则减产1/3。
1985年椴树蜜期,头两次摇蜜时,长子的产量与我的相同。第3次摇蜜时,他的产量比我低多了,我很纳闷,到他蜂场一看,可把我气坏了:原来是他嫌继箱错缝还不够劲,将继箱下四角都用砖块垫起来了。这样一来,继箱都成了傣族高脚屋,蜜蜂只有顺着柱脚向上爬,才能进入空中楼阁,因此继箱中贮蜜很少,等于撤去了继箱岂能不减产!流蜜结束后,邻场蜂友单产很低,我帮他分析原因:“你低产可能因为蜂巢通风不好”。他说:“不对!我的蜂群通风好极了,是向你儿子偷的艺,将继箱下四角都支起来了!”
消费者都偏爱高营养的成熟蜜。因此,大流蜜期除群势要达标外,摇蜜间隔必须达到3天,这样就要减产。为了降低减产幅度,要实行无虫化采蜜,进蜜快时还应利用三箱体。
椴树小年中,紫椴流蜜较好时,如果原先没关母蜂应立即关母蜂。当无虫化采蜜群蜂蜜日产值×43%=蜂浆日产值时,立即停止产浆。但处女母蜂群不停,以防母蜂损失后怠工。秋蜜的销路不好,也不应停止产浆。
大流蜜期每3天估一次继箱冷蜂数,少于0.3脾蜂应减脾,超过0.5脾蜂应加脾,以保证有充足空巢房供贮蜜。要在停飞后加,以免工蜂清理巢房影响采蜜。加入的脾不得有以前蜜期的未封盖蜜,以免造成否定训练。应加脾群已达到16张脾时,提出1张老蛹脾给不足16张脾的群。
利用飞翔蜂采蜜法,将3群蜂并列放置,大流蜜期移走两群,将外勤蜂集中到中间群,养蜂场能否增产呢?大流蜜期,蜂群采蜜不仅是由外勤蜂完成的,还需内勤蜂接收和贮存花蜜。一只采蜜蜂将花蜜转交给3只内勤蜂,虽然转交的时间仅有0.5分钟,但寻找接收蜂却要用2.5分钟。因此,采集蜂与内勤蜂正常比例为1:2(见《蜂群生物学》)。只有内勤蜂与采集蜂比例正常,才能充分利用蜜蜂的工作能力。利用飞翔蜂组织采蜜群,3个群采集蜂与内勤蜂的最佳比例均被破坏,造成1个大群采集蜂过剩,2个小群内勤蜂过剩,降低了3群蜂应有的总采蜜量。即使在流蜜开始前组织飞翔蜂采蜜群,也不会收到好效果。因为飞翔蜂多是成年蜂,能活到流蜜盛期的并不多。大流蜜期不要随意调蜂,以免破坏内外勤蜂比例。
流蜜接近盛期时放出母蜂,母蜂开始产卵能刺激蜜蜂积极采蜜。黑龙江省东部椴树流蜜一般在7月11日进入高峰期,这样就应在7月9日放母蜂。关母蜂尽可能达到15天,这样,放出后第6天,群中既无蛹又无大虫。流蜜量已下降。为治螨创造了最佳条件。要在摇蜜后放母蜂。如果按正常日程关母蜂达不到15天时,则应提前关母蜂。关母蜂也不应超过15天,以免蜂群伤力。关母蜂后预测到蜜歉收时要立即放出。培育越冬蜂最佳期开始时,母蜂必须放出,以免影响培育越冬适龄蜂。母蜂放出3日内,不得摇蜜或检查蜂群,以防母蜂受围。
流蜜很好时,未关母蜂的强群,可应用“擒纵法”,在摇蜜日将母蜂捉入保险笼(笼要用胶布编号),停飞后都置于一个无母蜂群中,次日蜂飞前归还原群,3日后摇完蜜再放出。蜂群因母蜂失而复得采蜜积极性很高。如果流蜜期较长,3天后可再进行一次。
每天早晨蜂飞前巡视巢门,巢门没有扇风的,可能产生了分群情绪或是蜂少脾多。如果处女母蜂群有蜂乱爬,母蜂可能损失了。确定母蜂损失后,从交尾箱取出一只产卵母蜂,或从多母蜂群中取出一只最大的母蜂,关在笼中导入无母蜂群,等到流蜜盛期再放。没有母蜂可用时,要调给母蜂房或虫卵,否则蜂群怠工。
有些养蜂者每天摇一次蜜,虽然能提高蜂群采蜜积极性。但蜜质量极差。然而,任何事物都是有“度”的,摇取全封盖蜜虽然提高了质量,但产量大幅度下降,严重减收。应该在蜜脾将要封盖时摇蜜,既保证了质量又提高了产量。
不摇蜜的日子(雨天大风天除外),在花流蜜前2小时,提出巢础或半成脾,再加1张摇过蜜的脾。下午停飞后再加巢础。夏季蜜期中,每群要贮备2张新脾,供秋季用来预防弃子。摇蜜时要估测群产量,经常蜜多的群留做种用群,经常蜜少的群要换母蜂。
大流蜜期一般蜂群不造母蜂房,如果造了可能是无母蜂。如果造母蜂房群采蜜少,不造脾,母蜂体小色暗,是有分群情绪。如果有母蜂房群采蜜多,母蜂体大,则是母蜂衰老,大流蜜期后尽早更换,不可在大流蜜期更换。
与蜂群采蜜量相关的因素有:遗传性,采集蜂的数量、日龄、体质,内外勤蜂比例,空脾的数量、位置,母蜂活动区域(应与空脾同一区域),蜂群工作情绪(分群情绪、更换母蜂、孤儿群,初产卵群、母蜂擒纵等),幼虫数量,产浆,造脾,脱粉,隔栅,母蜂的处理,巢温,通风,蜂路,巢内气味,训练,摇蜜的时间、方法、次数,蜜源,粉源,天气,蜂巢与飞行线关系,巢门朝向(朝东、北、西南降低产蜜量)等。
为培育秋蜜采集蜂和越冬蜂的哺育蜂,在椴树流蜜开始下降时,将加高的巢房割平供产卵。将1张白脾或浅色脾巢房割浅,加在子脾之间。流蜜涌时不要割平巢房,否则也产不上卵,浪费工时。依群势缩巢,将多母蜂群的虫卵提给需虫群。16张脾的群,如果有2张老蛹脾,应提出1张给不足14张脾的群,或用来组织新群。
秋蜜期中不要贮备越冬蜜脾。一般养蜂场备用巢脾不多,提留蜜脾影响繁蜂与采蜜,而且蜂蜜含矿物质多,甚至含有甘露蜜,用来越冬效果很不好。喂糖越冬虽然增加了蜜蜂工作量,然而即使不喂糖,采集蜂也是越不了冬的。满粉脾要提出,将未封盖蜜摇出后装在继箱中,摞放在干燥处,外套塑膜筒,以防花粉发霉,供下年春繁用。也可用砖与水泥砌池,内衬塑膜,再铺一层绵糖,然后平摞粉脾,上面用绵糖盖严,糖厚3厘米,再用塑膜密封。每次摇蜜时巢箱暖边脾都摇,让蜂贮粉,贮满后提出。
大流蜜期不脱粉,但在培育越冬蜂最佳期,粉源好时必须脱粉,否则严重影响越冬蜂的培育。
有些养蜂场,有个蜜期与越冬蜂交替期重合,或与培育越冬蜂最佳期重合。这时如果不能弃花躲蜜,要用“恶性循环采蜜法”:预测出首摇日,然后在首摇日前第10日开始脱粉,到首摇日,将母蜂用隔栅限制在巢箱中产卵,每天蜂飞前饲喂上个蜜期摇的蜜,进行否定训练。这样不仅蜂巢中贮粉少,且脱粉影响采蜜。巢中贮蜜增加缓慢,母蜂大量产卵,大流蜜期中有大量幼虫,贮蜜却不多,在采入少量新蜜的刺激下大量产卵育虫,更使采蜜量下降,蜂群育子长期保持最佳状态,繁蜂效果好,从而提高了养蜂场的长远效益。
大流蜜期超过20天时,要撤到中小蜜源转向繁蜂。如果没有转地条件,应在大流蜜期结束前第29日关母蜂,在关母蜂之前实行恶性循环采蜜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