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珍《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2014-12-18 15:07:53)
标签:
情感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集体备课时间 |
2014年11月10日 |
|||
出席教师 |
杨智、刘燕梅(外出学习)、赵婉鸾、赵飞、杨如珍、杨茂林 |
|||
设计、执教教师 |
李树珍 |
|||
备课内容 |
|
|||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
||
能力目标 |
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
|||
情感目标 |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
|||
教学重点 |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
|||
教学难点 |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拓展资料。 |
|||
高段研讨主题
|
一、找准切入点。 二、设置阅读问题,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达成教学目标。 三、教师是怎样引导学生品读关键句的。(主要关注衔接的语言) |
|||
设计理念 (怎样达成主题 |
教学设计分五个环节(抓住关键词语“呼风唤雨” “发明” “发现”) 环节一:复习导入抓住“呼风唤雨”,设置问题:呼风唤雨是什么意思?通过解题、指导朗读课文来达成教学目标。 环节二:学习第二自然段,学会质疑。学习设问句,引出课文的切入点: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引导学生围绕第二段提问题?抓住关键词语“发明” “发现”设置问题A、发明和发现有什么区别?B、20世纪的发明和发现具体有哪些? C、这些发明和发现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改观? 环节三:再读课文,解决问题,在此环节中设置四个步骤:1、理解发明、发现、改观的含义并学会运用。2、学习课文第四段,解决第二、第三个问题。3、利用句型“在农耕社会里,没有…没有…没有…没有…”学习课文第三段。4、学习课文第五段,畅想“进入21世纪,你觉得科学技术还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环节四:回应开头,突出中心——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环节五:好书推荐 |
|||
教 |
||||
教 |
主持人或成员指导意见 |
讨论意见 |
||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由复习“呼风唤雨”的意思引出第二自然段的学习。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学会质疑。 1、学习设问句,引出课文的切入点: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引导学生围绕第二段提问题? 2、问题预设:A、发明和发现有什么区别? B、20世纪的发明和发现具体有哪些? C、这些发明和发现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改观? 三、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一)、理解发明、发现的含义并学会运用。 我们的问题都集中在发明、发现、改观这几个关键词上,现在我们首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1、发现和发明的区别 2、练习: 发明 发现
爱迪生( 科学家( )蝙蝠能发出超声波,于是( )了雷达. 小结:一字之差就有不一样的意思,我们在遣词造句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推敲。
(二)、请同学们认真的阅读课文第四段,解决第二、第三个问题。20世纪的发明和发现具体有哪些?是发明用 1、用ppt课件展示20世纪的发明和发现。 2、、这些发明和发现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改观? 小结:古今对比让我们知道了是科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20世纪真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利用一组句型学习第三自然段,(出示句式,练习说话:在农耕社会里,没有…没有…没有…没有…) 2、面对如此贫乏的生活,人们只能通过幻想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在20世纪,他们的哪些愿望变成了现实? 3、学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①、你怎么体会这句诗? 4、小结:是啊,20世纪人类把很多幻想变成了现实。我们不能不说——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四、回应开头,突出中心。 1、根据板书,小结全文。 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创造了许多发明和发现,这些发明和发现又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2、学到这,你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带着你的感受读读题目!你觉得这还是一个怎样的世纪?【幻灯出示:20世纪是一个________的世纪!】 正是这些发明和创新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让未来在我们手中变得更美好。 五、好书推荐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20世纪的发现和发明,老师向你推荐一本书:《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 板书设计: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
杨慧:李树珍老师的教学设计紧扣工作室主题课研训主题,以课文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进行质疑,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了很好的预设,同时教师为着眼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及有效的指导学生解读文本,获得情感体验设置了四个阅读问题,而且四个阅读问题的设置有梯度,为有效帮助学生在对四个阅读问题的解读中,抓住关键词来抽丝剥茧,落实语言训练,达成教学目标做了很好的预设。 |
小组讨论意见: 教学设计以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为切入点,抓住关键词语“发明” “发现”设置问题,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教学新颖,既体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又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希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在读中问、读中思、读中悟,让学生能简简单单学习语文。
|
||
教 在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时,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理解“呼风唤雨”和世纪的意思。再直接切入到课文的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找出20世纪有哪些科技成就,并借此进行拓展,让学生说说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成就,学生即可根据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来回答。教学这段时,我注重学生的感知,以学生的读、说等实践活动为主,体会“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再由此引导生联想过去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进一步学习文章的第3自然段,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说说“农耕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是什么样的本领,猜想一下古时候的人们还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幻想。然后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在近一百年中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变成了现实,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的伟大,体会“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之后,便让学生带着骄傲,自豪的情感朗读本段。建立此基础后,学生应该能明白是谁在“呼风唤雨”,靠什么“呼风唤雨”,体会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引出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波兰特罗素说的话,交流: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还会创造怎样的奇迹?还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使学生在自由交流中激发起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最后出示一篇练笔,完成本次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