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股市不败铁律:“买在小绿柱,卖在小红柱”,说得太通透了

(2021-03-22 08:59:26)
分类: 实战经验

交易员必备炒股素质:

第一,自信。炒股必须是一件自信的事,无论是炒股还是各行业,没有自信终将一事无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炒股方式,无论走哪条路都必须要自信,相信自己的方式是可以盈利的,是可以在股票市场成功的。

第二,坚持。持股不坚持,要么收益少要么卖的早。很多时候大家的感觉都是,明明买到了大牛股,很可惜没有拿住。即使我们能选到牛股,也不见得能赚到收益,因为主力有洗盘动作,如果不能坚持持股,再牛的股票也拿不住。

第三,冷静。股票的走势呈现波段性,忽高忽低,散户普遍心理是,发现成交价格低于自己的买入价,心里开始发慌。就一直问自己,该不该抛,该不该割肉,往往白白造成损失。一旦股票涨了,又怕会不会跌下来,要不要马上止盈。抱有这样的心态,确实很难战胜股市的折磨。

第四,自律。炒股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一个长期投资的股市,首先要注意身体。很多人为了炒股,不分昼夜不注意规律,股市的钱还没赚到就先把自己弄垮了。其次,自己制定了操作策略,能否执行也是一大问题。有自己的方法,严格执行,该加仓加仓,该止损止损,绝不犹豫才能有所突破。

MACD红绿柱操盘口诀:买在小绿柱,卖在小红柱

所谓买小卖小就是指买在小绿柱,卖在小红柱。在实际操作中,投资者可以运用MACD“买小卖小”捕捉最佳买卖点。这里我们关注的是MACD中的大绿柱、小绿柱,和大红柱、小红柱。而在操作时图中的DIF和MACD两条白色和黄色的曲线,并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当经历一波下跌后,当股票处于最低价时,此时MACD上显现的是一波“大绿柱”。我们首先不应考虑进场,而应等其第一波反弹过后(出现红柱),第二次再探底时,在MACD中出现了“小绿柱”(绿柱明显比前面的大绿柱要小),且当小绿柱走平或收缩时,这时就意味着下跌力度衰竭,此时为最佳买点,这就是所谓的买小(即买在小绿柱上)。

买小绿柱图解:

https://p3-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RqZaAxu1cEx5v3?from=pc

显现上涨也同样。当第一波拉升起来时(MACD上显现为大红柱)我们都不应考虑出货,而应等其第一波回调过后,第二次再冲高时,当MACD上显现出“小红柱”(红柱比前面的大红柱明显要小),此时意味着上涨动力不足,这时我们方考虑离场出货。这就是所谓的卖小。

卖在小红柱图解:

https://p3-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RqZaAz0fMLZjE?from=pc

MACD的缺陷:

1. 由于MACD是一项长线指标,买进或卖出点和最高最低价之间的价差较大.当行情忽上忽下或盘整时,买卖信号会过于频繁.

2. 当出现急升急跌行情时,MACD来不及反映,信号滞后.实战使用注意:(必须配合股价移动平均线)

(1)DIF和MACD在0轴以下时的金叉,为反弹行情,参与时期望值不能够高。只有在突破0轴才能够演化成多头行情。

(2) DIF)与MACD在0轴之上时金叉,为多头行情,可在均线安全的情况下,逢低介入。在0轴处的两次金叉,MACD形成双底时信号比较纯正。

(3)股价横盘,而MACD指标死叉向下走,不破0轴,是为洗盘,再次放量,可在长阳首日介入。

(4)0轴之上金叉后的不死叉,和死叉后的快速金叉,是为最后的疯狂,实战中快进快出。

(5)以MACD指标为买进法的,可选择30分钟和60分钟的指标,要求和日指标共震。

(6)该指标以长期死叉后的金叉可靠性高。可在金叉后耐性等待股价回抽短期均线。

(7)MACD指标一般最有效不容易骗线的时候是和均价线,均量线同时发生金叉的时候,也就是所谓的三线开花。要求同时放量开口向上,其成功的概率才会倍增。靠单一的MACD金叉死叉作为买卖信号是很危险的。如果跌势减缓,两者之间的距离也将缩小,最后交叉发出买入信号。

笔者通过运用中线主力控盘法,挑选出几只牛股,今天全部涨停,跟着笔者学习的股民朋友,之前被套的个股也陆续的解套,每天晚间都会有技巧分享,和大家一起在股市轻松愉快挣钱,选涨停牛股,如果想对接下来的操作以及趋势有个清楚的了解,欢迎加微信 :【y600579】具体操作我会在微信里发布,欢迎投资者前来交流和探讨,相信我的实力!而且不收任何费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