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书五经——全是儒家占的便宜

(2019-01-16 17:46:54)
标签:

杂谈

每闻“四书五经”,认为“中国文化世界第一”的年轻人们便肃然起敬,不禁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骄傲。但他们殊不知,这只是先秦中华文化的冰山一角,且全是儒家占的便宜。

.

.

“四书五经”之由来

“四书五经”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总称。虽说是先秦儒学著作,但“五经”是汉武帝大兴儒学思想后,规定的全国教学基础教材;“四书”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提出的四大儒学经典。

这也是“四书五经”的历史幽默感所在——“四书五经”是儒学最基本的常识之一,却不是醇儒提出来的。甚至,古今中外给儒学疯狂打call的学者中,道学家、法学家、理学家(朱熹就是啊)……毫不少于儒学家。

.

.

儒学思想在中国的地位

中国古人的社会上,技术会替代科学,法律会替代技术,道德会替代法律。譬如,同样是发明一种工具,古希腊人民依靠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古埃及人民依靠依靠埃及数字进行计算,古中国人民依靠“灵感”——有没有发现,“仓颉造字” “嫘祖制衣”这样的中国神话故事也是这个样子的。这只是一个非常小的例子,中国先秦文化还是有很多事情需要得到解释的。

中国古人试图用道德理念或哲学思想解释这难以解释的一切,如“天地化之无常”等等。于是,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成熟的思想体系在中国树般蓬勃生长,最后造就了“百家争鸣”。

也正因为这样,中国古人相信哲学,相信道德,却并不全相信科学,而且,平民百姓普遍不接受黄老一样过于深奥的哲学观念。这可怎么办呢?于是,孔丘创立了通俗易懂的儒学,获得了百姓甚至文人的大力支持,在“百家”之中脱颖而出。他推崇的经典,“四书五经”甚至更多,当然备受关注。

在社会学上,儒学思想同样好使。儒学讲究“内而修身,外而为政”,确保了人民群众对社会的无条件贡献;又讲究“不可无后”,确保了人民的生产能力,也就是确保了人口……

.

.

“四书五经”与儒学

粤若稽古,文人接受非唐代道学的正统教育时,必然研究儒学。与其说是“研究”,不如称其“死记硬背”,可是,这样的封建教育还真能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神奇效果。

文人小时候死记硬背什么呢?就是“四书五经”。他们看“四书”,就像小孩看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样。不同的是,中国文人不是用认识论的基本原则,而是用生活读懂了四书五经。就像“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一样,渐渐知道“定”、“静”、“安”为何意,就能慢慢地品味到什么,不信你心无旁骛地盘坐于地,看看能不能心静,能不能得到安定?

值得一提的是《礼记》与《诗经》。《礼记》的儒学色彩非常非常重,它详细解说了儒家思想中不可或缺的“绳趋尺步之规”,奠定了儒家十分固定的行为准则,对比起开放、包容、自然的道家,儒家是非常保守且严苛的;《诗经》本没有多少哲学色彩(尤其是《国风》),但是,因为其他儒学著作对其的广泛引用,以及孔子“不读诗,无以言”的大胆言论,使得《诗经》浑然不知地被儒学化(以后我可能会讲一下儒学著作对《诗经》的强行引用)。

.

.

“四书五经”与道学的巨大分歧

要证明“四书五经”是儒学思想占的便宜,最大的证据就是它与道学的巨大分歧(敲黑板,道学不等于道教,道教是张道陵自己搞出来的)。

分歧在哪?我们先来梳理一下“四书五经”的中心思想。梁启超认为,“四书五经”讲究“内圣外王”,也就是在社会道德意义上的“推广哲学”——做好自己,再让其他人也像自己一样做好。所以说,儒家贬低隐居,推崇做官;贬低鳏寡,推崇婚配;贬低放任自流,推崇奉公守法……

道学真的比其包容很多。道学讲究“道”,也就是自然的运行规律。可“道”本来就无形、无声、无息、无色、无影、无踪,“不生者疑独,不化者往复”,自然不能强行规定什么——所以,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成为了道学的中心思想。

这你就明白了吧?儒讲“规矩”,为了仁和社会;道讲“道”,为了清净自然。“四书五经”偏向“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