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

(2015-06-04 10:50:09)
标签:

365

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

——亨利·贝克勒尔

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授予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Antoine  Henri  Becquerel,1852—1908),以表彰他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

 

贝克勒尔是法国科学院院士,擅长于荧光和磷光的研究。

 

1895年底,伦琴将他的初步通信:《一种新射线》和一些X射线照片分别寄给各国著名物理学家,其中包括法国的庞加莱(H.Poincaré)。庞加莱是著名的数学物理学家、法国科学院院士。1896年1月20日法国科学院开会,他带去伦琴寄给他的论文,并展示给与会的科学家。这件事极大地激发了亨利·贝克勒尔的兴趣。他问:“这种穿透射线是怎样产生的?”庞加莱回答说:“这一射线似乎是从阴极对面发荧光的那部分管壁上发出的。”贝克勒尔推想,可见光的产生和不可见X射线的产生或许是出于同一机理。第二天他就开始试验荧光物质会不会产生X射线。然而,贝克勒尔最初的一些实验却是失败的。正在这个时候,庞加莱在法国一家科普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介绍X射线的文章,文章又一次提到荧光物质是否会同时辐射可见光和X射线的问题。贝克勒尔读到后很受鼓舞,于是再次投入荧光和磷光实验,终于找到了铀盐有这种效应,他用两张厚黑纸包了一张感光底片,纸非常厚,即使放在太阳光下晒一整天也不致使底片曝光。他在黑纸上面放一层铀盐,然后一起拿到太阳光下晒几小时,显影之后,他在底片上看到了磷光物质的黑影。然后他又在磷光物质和黑纸之间夹一层玻璃,也做出了同样的实验,证明这一效应不是由于太阳光线的热使磷光物质发出某种蒸汽而产生化学作用所致。于是得出结论:铀盐在强光照射下不但会发射可见光,还会发出穿透力很强的X射线。

 

贝克勒尔这一结论并不正确,一次偶然的机遇使他做出了真正的发现。1896年3月2日法国科学院又该举行例会,贝克勒尔准备再次报告自己的实验进展。他原想再作一些试验,可是2月26日、27日连续阴天,见不到阳光。他只好把铀盐晶体和黑纸包裹好的底片一起放在暗室抽屉里,等待好天气。正当他为阴雨不止而焦急时,一种职业性的灵感使他做出决定,虽然底片没有曝光,也洗出来试试看。没有想到,洗出的底片和曝过光的一样黑。这件事使他恍然大悟,原来铀盐的辐射在黑暗中也照常进行,无需强光的照射。显然这是与X射线有根本区别、穿透力也很强的另一种辐射。贝克勒尔肯定这是铀盐自发的辐射,就取名为铀辐射。

 

在科学院例会上报告后,他又继续做了许多实验,发现铀辐射不仅能使底片感光,还能使气体电离变成导体。这一发现为以后的研究开辟了道路,因为从电离即可测量放射性。他研究了各种因素对这一辐射的影响:铀盐的状态(是晶体还是溶液)、温度、放电等等,并且断定这种辐射与磷光效应无关;他还从试验得出,纯铀的辐射比铀化合物强好几倍。于是,他在5月18日又一次科学院例会上宣布,放射性是原子自身的作用,只要有铀这种元素存在,就有贯穿辐射现象产生。这就是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的经过。

 

贝克勒耳受到伦琴和彭加勒关于研究X射线实验的启发,准备用荧光物质寻找X射线,如前所述,他无意中发现了放射性。他的发现又启发了居里夫人,投入了关于物质的放射性的研究。可以说,源于法国的X射线热潮,引发了法国的放射性研究。从此,贝克勒耳与居里夫妇在共同的研究中过往甚密。传说居里夫妇曾将自己提炼的镭盐赠与贝克勒耳。而后者将这点宝贝放到自己马甲口袋中带回自己的实验室。此致了自己胸部的一块灼伤,治疗费了1个半月方才痊愈。这件事与居里先生有意在自己身上做同样的实验效果相似,曾成为镭放射性治癌应用的实验依据。同时,几位科学巨人的交流与交往,也使我们了解到20世纪初欧洲物理学发展的蓬勃兴旺。

 

由于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贝克勒耳的健康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他刚年过半百,身体就垮下了来。当时医生劝他休养,他却舍不得离开实验室,语气坚决地对医生说:“除非把我的实验室搬到我疗养的地方,否则我决不离开!”1908年8月24日,放射线终于夺去了贝克勒耳的生命,他的遗体安葬在布里坦尼的克鲁席克,终年56岁。后人为纪念这位放射性研究的先驱者,特地把放射性强度的单位命名为“贝克勒耳”,简称“贝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