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读后感
(2021-08-18 16:15:59)分类: 读书心得 |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一直以来我都很清楚观察是教学实践开始的七点,那么如何做好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呢?之前我园也多次进行过现场观察记录的活动,可是觉得自己观察的点太过于大,不够聚焦,没有深层次的剖析。在《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本书周就比较细致地罗列了观察要点。
从社交、情感、身体、认知、交流、语言以及游戏等更方面,观察儿童如何协同运作.书中通过观察现实案例,分析出案例中的存在的问题.例如:该儿童传达了什么信息和想法?该儿童能够独立地将自己的游戏组织好,还是需要另外一名儿童或者老师的外部协助?如果需要协助,是多大程度、什么类型的协助等.通过这些问题,进一步指导教师应该如何观察并记录.当然,我们也必须记录对个别儿童的特殊意思.我们必须记下儿童如何做手头的事情.每一次的观察和记录不一定要给出怎么的结论和解决方法,要做的仅仅是客观如实的记录孩子的一言一行,即使不是成年人期望的行为和言语,经过数月的跟踪观察和记录,也许过了半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才会看到孩子有一点变化和进步,这才是观察和记录的意义.
除了个别类型的行为之外,引发特殊关注儿童有一项突出的特征可以预示他们存在发展性异常、障碍或学习能力欠缺问题,那就是他们给人的印象远远小于其生理年龄。肢体、社交、情感、认知、语言以及言语交流,当这些行为中的多个结合起来,特别是当它们反复、持续地发生时,便可以预示着儿童身上存在着某种需要教师进行干预的问题。
无论什么样的观察活动都可以让观察者获取大量的信息,但观察者从不同的角度获取的信息,其价值是不同的。因此,观察者首先应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教师就因为没有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角度,而使其“客观描述”笼统、简单,致使观察活动流于形式,失去意义。例如,某教师对一位新生入园适应情况进行观察,观察记录中仅有一句“xx小朋友走到教室门口,抱着妈妈说不愿上幼儿园”。可以说这是一次意义不大的观察,教师无法通过这次观察寻找有效的教育切入口。我们都知道,大多数新生在入园时都有哭闹现象,不同幼儿有不同的表现,教师只有通过对幼儿哭闹持续时间、父母处理方法、幼儿情绪变化过程等细节的观察,才能针对不同幼儿的特点寻找切实有效的新生入园教育策略。
观察孩子的任何一个行为都能流露出他内心的想法.老师的观察越细致,分析就能越加贴切些,从社交、情感、身体、认知,交流、语言以及游戏等更方面,观察儿童如何协同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