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戏精神下幼儿自主进餐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2018-06-22 13:49:08)
分类: 研究方案


一、此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课程游戏化的理论中明确提出重新认识和发现幼儿及幼儿的生活活动的游戏化中要求尝试一餐两点由儿童自主完成。通过幼儿自主用餐活动的实施作为幼儿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契机,真正做到一日生活皆课程的课程观。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的生活离不开一日三餐,尤其是正在生长发育的幼儿,养成良好自主进餐习惯非常重要,这也是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形成自主进餐习惯不仅对幼儿进餐习惯的养成有着积极作用,而且还影响着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幼儿进行自主取餐活动,以此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自我服务能力,同时幼儿在自主取餐过程中也体会到成长的自豪感,享受到自然和谐的进餐文化。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副会长马冠生指出,所谓食育,其实就是指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目前我国少年儿童面临营养不良和营养失衡双重挑战,主要存在对营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营养意识差、知识缺乏以及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和用餐习惯两大原因。因此把营养健康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营养教育、用餐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

日本的研究人员在《食的科学》中强调,孩子从幼儿期到学龄期,智力发生了一个飞跃。在这一时期,儿童的空腹感与食欲的关系不再是必然,而是显得十分复杂。因为,在这两个生理环节之间,已掺杂了心理因素的作用。他们可能是空腹时不一定想吃,或是在吃得很饱后对所喜食物继续吃。他们的吃,不再是生理性食欲,而是经验性、能动性食欲。所以,孩子的食欲,除其生理本能之外,还需作后天培养。

四、理论依据

《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课程游戏化的理论中明确提出重新认识和发现幼儿及幼儿的生活活动的游戏化中要求尝试一餐两点由儿童自主完成。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1、研究目标:

自主进餐的实施让幼儿愉快用餐,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获得生活技能,发展分享、轮流、排队、秩序等内化的社会性技能。同时增强幼儿服务同伴、服务集体的意识,诠释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

2、研究内容:

1)释放权利,给幼儿更多独立权,发展幼儿的独立、自信,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2)唤起幼儿对饮食及相关活动的兴趣。

3、研究重点:

幼儿愉快用餐、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思路:从本园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行动结合反思,分年龄实施。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了解现状、创设愉快宽松的就餐环境、技能训练。

2、研究过程:

1)了解现状:调查情况,进行了分析,针对这些情况,根据幼儿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对幼儿的进餐习惯进行培养。

2)创设愉快宽松的就餐环境:建立规则,教师与幼儿就“自主午餐该遵守什么样的公约”展开讨论,支持幼儿制订自己需要的规则

(3) 技能训练:因势利导、家园共育

3、研究方法:各种方法交替运用,主要为行动研究

1)调查学习法

 通过在幼儿园平时的工作学习中积累的经验和外出参观其他幼儿园在进餐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进行调查研究,形成对我园的进餐习惯培养的初步认识。

2)理论研究法

要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依托现代教育资源,制定出适合本研究课题的道路。

3)行动研究法

采用观察研究、案例研究、总结研究等方法,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 

七、预期研究成果

1、家长、教师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同引导

2、引导孩子了解用餐前后的注意事项,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用餐环境

3、让幼儿养成自己吃饭的好习惯

4、纠正幼儿偏食、厌食的不良进餐习惯

八、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研究力量:主持人除外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

研究基础: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

保障条件: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只有在家长和幼儿园的一起得努力下,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慢慢的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当然也可以适当的改变幼儿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挑食、手抓饭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学习资料3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