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历史教育收藏娱乐 |
曾国藩不愿认同什么预言
——话说嵌名诗之六十九
曾国藩与赵烈文的关系那叫一个铁。这两个人起初也就是伙计与雇主的关系,说得好听一点叫上下级。随着时间的推移,俩人越走越近乎,就产生了几分师生情谊,但总的说来还是狗头军师和主子之间的那点事。野史《格格春秋》上有一首诗,很能说明俩人之间这种气味相投的交情。那首诗是曾国藩写的,关于它的写作时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在同治八(公元1869)年五月直隶总督任上写的,一说是同治十一(1872)年去世前不久写的。该诗在所有曾国藩的选集里都没露过面,因为牵涉到一个政治态度问题。在这首诗里,看不到一点“中兴之臣”力挽狂澜的豪气,却满纸透露着封建官僚的颓废和无奈,这样的诗要收入文集,岂不有损老曾的“光辉形象”?为给有关专家、学者多提供一些有用的史料,格格斗胆把该诗粘贴于此:
烈马轻骑传檄文,
惠景甫开忽隐身。
圣慈宵汹何能静,
但求神指定天轮。
因为这首诗涉及到赵烈文的往事,老曾便把他的姓名、字号全都嵌了进去。据《格格春秋》记载,赵烈文字惠甫,号能静居士,江苏常州人,生于1832年,卒于1894年。他是清代有名的幕僚,长期为曾国藩出谋划策,后曾任易州知州,中年即辞官回家。他的《能静居士日记》详细记录了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的经过和语录故事,被有关专家、学者视为研究曾国藩和太平天国的重要文献资料。
分析这份简历,便会发现赵烈文是一个做事很用心的人,不然的话不会用日记把老领导记录得那么详细。如果赵烈文现在拿着这份简历去求职,他还准是个抢手货,哪家公司不喜欢做事认真的员工?《格格春秋》上说,这一性格特点放在谁身上都会让这个人放光,赵烈文的四姐夫周腾虎就是看中了曾国藩的这一亮点才选择了老曾的公司。老曾也明白这回事,多少年之后还对此念念不忘,每逢提及此事都感慨万端。想当初,老曾的队伍刚开张,不说“只有十几个人来七八条枪”也得说兵微将寡、实力不足,可周腾虎就非常看好他,好就好在做事专心,在长江流域转了一大圈,最后在曾国藩的帐下不走了。曾国藩用人也有一套,只要你有才又肯卖力气,跟着他干准有出息,早晚准能保举你做个大官。这也是老曾的事业能够做大做强的根本原因之一,不给人一点好处谁会跟着你干?成人达己这句话到什么时候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哦!周腾虎一显身手,还真让曾老板刮目相看,最后和左宗棠一起被曾老板保荐给了朝廷。左宗棠成了封疆大员,而周腾虎却没有那么幸运,偏偏在这个时候老娘死了,白白失去了一次晋升的大好时机,并且不久就一命呜呼了,扔下老婆孩子还得让小舅子赵烈文照顾。《格格春秋》上说,周腾虎虽然离开了曾老板,但却向老板推荐了小舅子赵烈文。曾老板一是求贤若渴,二是对周腾虎百分之百的信任,立即打发人带上一笔钱把赵烈文从家里请到自己的大营。
据《格格春秋》记载,赵烈文进入曾国藩幕府是咸丰五(公元1855)年十二月的事,当时他三十二岁,墨水倒是喝了不少,却没到任何一家公司打过工,应该算个待业青年。是骡子是马总得牵出来溜溜哦!曾国藩就派赵烈文到樟树大营去转转,先到基层去锻炼锻炼再分配具体工作。曾国藩的湘军属于清军中的王牌部队,在当时也是吃得开叫得响。别的清朝军队见了太平军就撒丫子,老曾的湘军最后却把太平天国给灭了,你说湘军有多牛吧!可是,当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赵烈文向曾老板汇报工作时,却显得对樟树驻军很是不屑一顾,这个那个的说了一大堆不是,还断言该部过不了多久就要吃败仗。曾老板心说:小赵哦,你这话也太玄了吧!这用兵打仗的事你懂吗?《格格春秋》上说,曾老板用人有四个基本条件,即有操守无官气,多条理少大言。赵烈文正好犯了“少大言”的大忌。曾老板认为他只是夸夸其谈的说大话,没看到事物的本质,对他的期望值就产生了不小的位移,开始怀疑眼前这个年轻人是不是个真正的人才。赵烈文也感觉到了曾老板对自己态度的变化。大凡真正的人才,都多多少少有点脾气,一不高兴拔腿就走人。赵烈文以母亲生病为由向曾老板告辞,曾老板也没怎么挽留。可是,就在赵烈文即将动身的时候,从樟树方面传来战报,称该部遭太平军突袭,损失惨重。曾老板这时才一拍脑袋清醒了:赵烈文还真是个人才哟!这样的人才要是放跑了那可是巨大损失哦!就这样,曾老板在心里把赵烈文当成了人才。
由于对公司新人赵烈文产生了新的认识,曾老板开始对他给予器重了。据《格格春秋》记载,赵烈文没给他四姐夫周腾虎丢脸,在曾老板手下干的有声有色,俩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最后到了无话不谈的程度,这也为赵烈文写《能静居日记》提供了先决条件。赵烈文成了曾国藩的贴身秘书,曾国藩走到哪里就把他带到哪里。曾国藩这个人没官架子,有事没事的总往赵烈文办公室跑。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即公元1867年7月21日晚,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又与秘书赵烈文聊上了。曾国藩说:从京城来的人说,那里的形势可不容乐观哦!纵火案、抢劫案时有发生,乞丐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有的女人甚至连条裤子都没有,就这么赤裸裸的光着身子。老百姓贫困到这个地步,恐怕要发生动乱哟!这可该怎么办哪?赵烈文说:国家看似太平无事,可长此以往,必然会分崩离析。为什么会有眼下的太平景象呢?那是因为长期的高压政策导致的结果,一旦这个制度腐烂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政权就会随之垮台。大帅哟,我敢说这个政权也过不了五十年了,最后还准会落得这样的局面:朝廷失去权威,各地诸侯割据称雄。曾国藩虽然十分看重赵烈文,但作为一个把清王朝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中兴之臣”,对赵烈文提出的观点还是不情愿加以认同的,他说: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变故也许真会发生,但朝廷也会迁都江南去坐半壁江山?赵烈文说,恐怕江南也没给皇上留放皇位的地儿。曾国藩说,皇上还是很有威信的哦!赵烈文说,皇家那点威信很快就会用光,再说朝廷杀戮太重,百姓已经到了不能忍受的地步哦!曾国藩说,我都快死的人了,最怕的就是朝廷灭亡,你可别再吓唬我了啊!赵烈文说,我就是再爱开玩笑,也不能拿朝廷的命运说事啦,这可是要“咔嚓”脑袋的罪过哦!
《格格春秋》上说,尽管曾国藩不愿承认他倾力相扶的“我大清”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玩完,但以后的所见所闻还是使他渐渐认同了赵烈文的预言。同治七年七月下旬——即公元1868年9月中旬,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离老佛爷和皇上近了,更能对时局有个清醒的认识。然而,这种清醒的认识带给他的却是深深的失望。同治八年五月二十八日(1869年7月7日)晚,在与赵烈文的谈话中,他不得不对赵烈文的预言表示认同。
赵烈文不愧是一个天才的预言家,在他发出预言的四十四年之后,曾经强盛一时的清王朝果然分崩离析,寿终正寝。而这时,曾国藩作古已近四十年了。
至于那首诗,该作何解释呢?《格格春秋》上说,它的意思似乎应该是这样的:我曾经带领剽悍的军队四处征讨,可大好形势转瞬之间就不见了,皇上如此软弱无能而群奸又是这么猖狂,要想“我大清”不至于灭亡得那么快,也只好请神仙把太阳定住,让时间不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