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返老还童》和《阿甘正传》的叙事学分析
(2015-03-18 15:36:23)
标签:
娱乐叙事学返老还童《阿甘正传》电影 |
[摘要] 电影叙事学是电影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电影《返老还童》和《阿甘正传》在叙事角度上有某种相似之处,借鉴电影叙事学的相关理论,通过从叙事角度对两部影片加以比较,以寻求此类影片叙事上的共性。
[关键词] 电影 叙事学 叙事结构
电影《返老还童》又名(《本杰明•巴顿奇事》)在第81届奥斯卡电影节上虽未获得最佳电影奖,却也收获颇丰,一举囊括了奥斯卡最佳化妆、视觉效果和艺术指导三个奖项。这是一部让人感动的影片,集奇幻、爱情、剧情等类型元素于一身,整部片子由倒叙的方式展开,在本杰明逆行的人生旅途中,经历了人生中必经的悲欢离合,身边的人一个个逐渐老去,而自己却返老还童般日渐强健,养母奎尼、黛西、迈克船长、奥缇、伊丽莎白⋯⋯在本杰明的一生中与他们相遇又离开,而看似偶然的人生过客对本杰明的成长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试想下,大多数人都从生命的起点走向终点,而唯独你却是从终点走向起点,这真是一个奇怪的经历。当然,这部电影里面也有爱情的元素,黛西一直是本杰明记忆深处最重要的那个人,也是最爱的人,在百转千回之后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如果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发展到这里就算是圆满了,可是电影《返老还童》这里还没有完,本杰明为了给黛西和女儿一个正常的生活环境又一次选择了离开,等他最后出现在黛西视野里时,他已经有老年痴呆的先兆。但是本杰明是幸福的,在他走向生命尽头的过程中,年迈的黛西直陪伴左右,最终婴儿模样的本杰明在黛西怀里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影片用一个虚幻而感人的故事留给我们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整部影片题材新颖、演员阵容强大、视觉效果逼真,这些因素为影片增色不少。但是看过这部电影后,脑海里不禁浮现出另一部同样优秀的电影——《阿甘正传》,这两部片子在叙事结构上的确有某种程度的相似之处。本文试图将这两部影片作为文本,利用电影叙事学理论进行叙事分析,从而脱离具体的故事情节,关注两部电影在叙事手法上相同之处,探讨电影的叙事方式在影片中的作用。
一、叙事线索
电影和文学作品一样,创作者往往借着文字或视听语言向读者或观众讲述一个个故事,而何谓故事?“詹姆斯•莫纳科认为:故事,即被叙述出来的事件,是伴随着一定的观念和情感而产生的。故事表明着叙事讲‘什么’,情节则关系到‘怎样讲’和讲‘哪些’。” 也就是在安排电影的叙事结构时,除了关注“说什么”,还要考虑“怎么说”的问题,因为“电影不是一些元素的简单任意堆凑,它是所有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所形成整体系统。”[2]这往往需要一条明晰的叙事线索把影片的诸多元素有机串联起来。
电影《返老还童》用了两条线索来组织全片,一条线索是发生在2003年飓风来临之际,年老的黛西躺在医院病床上奄奄一息,她的女儿守护在她身旁,拿出母亲尘封已久的日记本念给她听:另一条线索则是日记本的主人本杰明从1918年开始的传奇而坎坷的人生经历。两条线索各自展开,又彼此交叉,现实与往事回环往复,耐人寻味。
而电影《阿甘正传》一开头便是一个抒情镜头,一根随风飘舞的羽毛从树梢到天空,最后掉落在坐在公交车站长椅上的阿甘脚下。而阿甘就在公交车站给身旁的路人滔滔不绝讲述自己的故事,由此展开阿甘曲折的一生。不难看出,《阿甘正传》同样也采用了两条线索的叙事方式。
一条线索基于现实时间为主线,另一条线索以主人公过去的生活经历为线索。两部影片不约而同地都采用了这样的叙事线索,并且都以倒叙的方式讲述故事,层层展开,意境悠远,将极具时间感的过去的故事与现实时空人物的生活极其自然得衔接起来,给影片增加了时间感。
二、叙事人称
“电影叙事学所讲到的叙事语态(voice),涉及到叙事人称,也就是叙事角度。电影叙事角度与文学的叙事角度相比起来有它自己的某些特点。电影的叙事角度可分为这样三个层次(1)视点(point of view),主要是指人物的位置和出场 (2)视域(perspective)主要是指景别与景深,(3)视角(angle)主要是指机位角度。”[3]在电影叙事中还常常涉及到叙述层次的问题。
在论述叙述层次时,凯南引用热奈特的观点,认为“一个人物的行动是叙述的对象,可是这个人物也可以反过来叙述另一个故事。在他讲的故事里,当然还可以有另一个人物叙述另外一个故事。如此类推,以至无限。这些故事中的故事就形成了层次。按照这些层次,每个内部的叙述故事都从属于使它得以生存的那个外围的叙述故事。”[4]简而言之,一部文学作品也好,电影也好,它的叙述层次可以分为外部层次和内部层次。包容整个作品的故事,称为外部层次也叫第一层次:而故事中人物讲述的故事、回忆、梦等称为内部层次,又叫第二层次、第三层次⋯⋯以此类推。从这个观点出发,电影《返老还童》和《阿甘正传》同样采用了外部层次和内部层次的叙述方式,《返老还童》里是通过黛西的女儿念日记引出本杰明的故事来作为第二层次。而《阿甘正传》则是阿甘向路人讲述自己的故事。
在电影的叙事人称中,虽然也可以像小说一样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但是电影里在运用第一人称时情况与小说有所差别,电影当中往往是用人声来进行第一人称的叙事,而这人声有时在画面内,有时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常常简短的第一人称的引言以后进入叙事部分时仍然采用第三人称。因此电影中最常用的就是第三人称也就是异故事叙述者,即叙述者是脱离这个故事之外的,他可能没有出现在故事当中,讲述的是别人的故事。“我没有留下什么,只有一点点身外之物,也没有什么钱,我将像我当初来到这个世界那般离开,孑然一身并且一无所有⋯⋯而我仅有的就是我的故事,在我记忆尚存之时将它书写下来。我的名字是本杰明,本杰明•巴顿,我出生于不同寻常的一刻,一战刚刚结束,我被告之在这个夜晚出生好的不能再好了⋯⋯ ”,《返老还童》里外部叙述层次是卡罗琳给母亲黛西朗读日记,这部分是用第三人称来讲述故事,而其中的“我”显然是站在本杰明的角度来说的,电影早对于两个场景的变换常常是这样处理的,即在卡洛琳的朗读声中画面逐渐从病房内过渡到本杰明的故事场景中,同时卡罗琳的朗读与本杰明的自述之间声音和画面有重叠部分,两者的声音互为画外音。叙述人称也随之发生变化,用日记本的“我”自然转换到本杰明的视点,但是除去两个场景衔接处的人称“我”,在回顾本杰明的人生经历时也主要是用第三人称来讲述的,因此整部影片在叙述人称上发生了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的巧妙转换,而且主要以第三人称为主。在电影《阿甘正传》中,通过阿甘向路人讲述自己的故事,用倒叙的手法穿插大量过去时光的画面,片中画外音则以“我”口吻叙述,“我刚出世时,妈妈用了一位内战英雄的名字为我取名,内森贝•弗福雷斯将军,她说我们有点亲戚关系⋯⋯ ”,而一旦进去到往事的叙事中去时,也是用第三人称来表现戏剧性情节。
三、叙事结构
李显杰在《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一书中提到,叙事结构首要的和最基本的一个层面,是指一部具体影片的结构(组织)关系和表达方式,这个层级上的叙事结构又可以称之为本文结构或“影片总体结构”:其次,在影片本文结构的层级之上,电影叙事结构还可以用来表示一种电影整体叙事系统意义上的结构(组合)关系,这是指那种不属于某一部影片的,而是作为一种系统概括而来的叙事结构关系或组合方式。我们不妨从叙事结构的角度来解构这两部影片,跳出具体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抽象地概括出影片的总体框架结构,看看它们是如何发挥叙事功能的。
从叙事结构上看,影片基本可以分为因果式线性结构、回环式套层结构、缀合式团块结构、交织式对比结构和梦幻式复调结构。所谓交织式对比结构,从影片的构成上看该结构模式和因果式线性结构一样,也遵循了影片故事情节发展的线性时间顺序,但因果式线性结构在叙事上仅以单一的线性时间展开,而交织式对比结构但却同时设置了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叙述线索。“各条线索之间,以具有明显不同风貌、不同取向的事件和人物构成或明显或错综的复杂性对比关系。通过这种对比性张力的运动,推动本文的叙事进程,架构本文的叙事主题。”[5]电影《返老还童》和《阿甘正传》可以说是不约而同地都采用了交织式对比结构,从叙述线索看,两部片子都由两条线索交织而成,影片中人物当下的生活状态和叙述中过去的时态在故事叙述者的讲述中反复交叉演绎,两个部分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故事场景和情节变换自然流畅,编剧和导演艺术颇见功力,而世事沧桑中时间的厚度和小人物的岁月流转让两部影片在纠结中体现出极强的张力,然而影片的魅力不仅限于此,除去故事情节的曲折动人,更是赋予了故事更深层的寓意。
同样是交织式对比结构,在具体的处理上《返老还童》和《阿甘正传》略微有些差异。《返老还童》以黛西和卡罗琳的出场开头,片尾以本杰明的离去结束,即以现实开场、回忆结束 而《阿甘正传》做到了首尾呼应,影片中阿甘向路人讲述故事,其中穿插了他的人生经历,末尾处仍然回到现实情境中来,阿甘仍继续着他的故事。
优秀的电影各有各的不同,情节可能千差万别,而抛开搭在骨架上的剧情、台词、灯光、摄影等等诸多因素,单单从叙事角度来考量时,往往可以看到影片的实质《返老还童》和《阿甘正传》是两部同样能打动人内心的影片,从叙事学角度来高度概括并加以分析,这对于我们理解影片提供了另一个角度的解读。
参考文献
[1 ]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
注释
[1]詹姆斯•莫纳科《电影术语汇编》,转引白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第28页
[2]叶永胜张公善《电影:理论与鉴赏》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5页
[3]姚晓潆:《电影美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3页
[4]景秀明《纪录的魔方》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269页
[5]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倒》,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第3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