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李白《静夜思》的英译看英汉语篇结构差异

(2015-01-16 14:40:15)
标签:

译文

汉语

《静夜思》

原诗

语义

摘要:以李白的《静夜思》英译文为例,从语篇层面上探讨英语与汉语在表现形式上的本色和差异。总的说来,在语篇上,英语具有衔接严谨、诉诸理性、语篇较长的特点;汉语则连贯紧凑、诉诸意象、语篇较短。正因如此,英诗诗意易于明朗,汉诗诗意易于模糊。了解两者之间的显著差异可以提高英汉互译的质量,促进英语的学习研究。

关键词:语篇结构;翻译;《静夜思》

Talk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Textual Structures from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Libai’s Jingyesi

Abstract: The present paper takes four piece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ibai’s Jingyesi for example and discusses the form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text linguistics. Generally speaking , English has a well2knit cohesion , strong rationality and so has a long text ; Chinese pays more attention to coherence , intentionality so has a short text . Because of this, the meaning of the English poem is easy to understand while that of Chinese is quite obscure. If you understand these remarkable differences, you can raise your quality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and promote your English study.

Key words: textual structure ; translation ; Jingyesi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努力从事古典汉诗英译这一艰巨的工作,而且出了不少汉英对照版本,其中不乏佳译,足见译者的功力和所下的功夫。然而,当我们在以中国读者的身份去读英译汉诗时,除感谢译者付出的巨大努力外,却总感到有一丝憾意:原诗中的神韵并没有完全转达出来,难以使读者达到欣赏原作时那种物我交融的陶然境界。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古典汉诗的英译是对原诗的一种“误读”或“误释”,但却是被动的无可奈何的“误读”或“误释”。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特别是在语篇结构上存在着差异,因此,英译的汉诗在形象传意方面达不到原诗的境界,达不到原诗对读者所产生的那种效果。

语篇语言学( text linguistics) 最近有了很大发展,西方学者纷纷把其理论引进翻译研究领域,这主要是因为当代语言学(尤其是语篇语言学) 不再限定于研究语言本身,而是把视野扩大到语境和语言的交际功能。例如,语篇语言学把文本视为交际活动,而不是一串串定形的文字与结构,而语用学则研究语言的使用,而不是把语言作为一个抽象的系统(Baker . 1992 : 4 —5) 。翻译工作者要研究语言,掌握语言的基本结构,明白语言如何在实际中运作,了解语言的本质及其功能,才可以系统地、有效地进行翻译研究。

一、英汉语篇结构模式对照

根据黄国文的《语篇分析概要》的定义,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它在交际形式上,既可为独白,又可为对话;在篇幅的长度上,短者可为一句、一段,长者可为一篇、一卷。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的两大重要标记,语篇的衔接依靠语法和词汇两大手段实现,连贯则倚重逻辑推理或直接判断。又根据霍尔( Hall)的理论,高语境的交际或信息传递是在外在环境或个人体验之中进行的,而不是显形的语码;低语境则大多数是在显形的语码之中完成的。

汉语民族历来赋有“天人合一”、浑然一体的非逻辑的曲线思维特质,在结构形式上,汉语语篇多句内与句间的直接组合,形式上缺乏显性的衔接手段,但通过逻辑推理或直觉判断,语义是连贯的。可以说汉语是高语境的语篇构成的。英语民族长期坚持“主客二分”、清晰明确的逻辑性的直线思维,语篇结构形式多为句与句的有序排列,形式上照应指称,衔接严谨,语义上脉络明晰,一意贯串直到篇末。相对汉语而言,英语则由低语境的语篇构成。

关于英汉语的语篇结构形式,汉语语篇的语句多并列句,句中连接词使用较少,语句较短;英语语篇的语句多主从句,句中连接词使用较多,语句较长。下面先略举数例说明二者的区别。

例1 :汉语:说曹操,曹操到。

译文1 : Speak of t he devil , he appear s.

译文2 : Speak of t he devil , and he appears.

例1 中译文1 为通顺的英文,但其句与句直接组合,与汉语形式一致,中间没有衔接手段,语义含蓄而不太显露; 而译文2 句间结合处使用and 一词为显形的逻辑连接手段,语义转折明显透彻,与前译相比,英文味浓些,足些。

例2 :汉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译文1 : Study hard, make progress everyday.

译文2 : Study hard, and make progress everyday.

译文3 : If one studies hard , he will make progress everyday.

例2 中译文1 为汉式翻译,两句之间缺乏形式上的联系,与英语表达习惯不一致;译文2 中添加了显性词and ,将两句连接起来;译文3 则用了条件式从句将原文的隐形主语显现了出来,更符合英语语篇的结构特征,更易被接受。

二、语篇结构差异在汉诗英译中的表现

可以说,前文所举二例随处可见,是典型的汉语语篇。其特点是言简意赅,但语义在概括中不免流于模糊。译成英文时,稍有不慎就会成为英文中的破句或电报语。由此可见,汉语易于自由表达,但难于准确理解。这里我们以李白《静夜思》的几篇英译文为例来进一步说明这一点。

李白的原诗是:“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从逻辑功能角度看,《静夜思》一诗四句构成了两个小句复合题:第一句与第二句构成了表示主从关系的结构,两小句之间的关系是增强,即在意义的表达方面第一句是“因”,第二句是“果”:为什么会怀疑地上下了霜,因为是床前明月照射的原因。第三句和第四句构成了表示并列关系的结构,两个小句之间的关系是延伸关系,即第四句是对第三句的扩展、添加:诗人不但告诉我们抬头看到了一轮明月(环境) ,而且还说到这种环境中人物的心情状况。

就诗的句法而言,该诗从头到尾就没有一个主语:谁的床前? 谁看到了月光? 谁在望月? 谁在思故乡? 可以是我、你、他、她、我们、你们、他们。对比英语,英语的句子中主语是不可以省略的,这就构成了翻译的困难。一般译者总是要加上主语“我”。

从篇章结构看,这首诗四句是顺序的写法。即由见到疑,由疑到望,由望而思。

有关《静夜思》一诗的译文我们共收集了11种,这里选有代表性的4 种作语篇分析。

1) Cooper 译作:

Dream in the night

Before my bed

There is bright moonlight,

So that it seems

Like frost on the ground.

“Lifting my head ,

I watch the bright moon,

Lowering my head,

I dream that Ipm home.

2) Tr . L . Cranmer - Byng 译作:

Thought s in a Tranquil Night

Athwart the bed

I watch the moonbeams cast a t rail

So bright, so cold, so f rail ,

That for a space it gleams

Like hoar2frost on the margin of my dreams.

I raise my head, —

The splendid moon I see:

Then droop my head,

And sink to dreams of thee —

My father land , of thee !

3)翁显良译作:

Nostalgia

A splash of white on my bedroom floor. Hoar frost ?

I raise my eyes to the moon, the same noon.

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 , my eyes fall

again on the splash of white ,

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

4) 许渊冲译作:

A Tranquil Night

A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

I wonder if itp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 , I find the moon bright ;

Bowing , in homesickness Ipm drowned.

四首译诗均出自名家之手,不同的译本不仅反映出译家对原诗的不同理解,而且体现了英汉两种语言截然相反的语言本色。

《静夜思》的第一句“床前明月光”。原文中没有用动词表现出来,但实际上是动词隐含在横组合结构中,事实上应为“床前有明月光”,译文中应用动词将其存在过程表征出来,以映现其存在状态。四篇译本中有三篇将隐形动词翻译了出来。其中以Cooper 所译的is 最为到位。因为从过程意义的体现来看,用表示存在过程(t here) is 更能体现原诗的意境,诗人从睡梦中醒来,猛然发现床前有一片月光。用表示心理过程( see , watch) 则蕴涵着诗人醒来还要有个“看”的动作才能感觉到moonlight 。而翁显良的译文照原文直接翻译,没有反映其存在状态,仍是汉语语篇结构模式的翻版,句与句直接组合,中间缺少衔接手段,语义含蓄而不太显露。

原文中“疑是地上霜”用“疑”将人物的心理表现出来“, 疑”表达了可能性,而英语中一般用情态动词来表达这种可能性,因此译文可用情态动词“can”来表达这种不确定性。译文应为Can it be hoar frost upon t he ground ? 而译文1 和2 、4则分别用seem like 、like 和wonder 这些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词来表现“疑”字,在心理过程上是不对等的。译文3 则用了一个“Hoarfrost ?”(结霜了) 表现了作者的疑问心理,乃为汉式英语。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个小句之间的关系是延伸关系。诗人不但告诉我们抬头看到了一轮明月,还说到这种环境中作者的心情状况。在语篇上,这两句话是对应的。“抬头”与“低头”对应;“望明月”与“思故乡”对应。因此,在译成英文时句子也要达到对等。译文1) 中的Lifting my head 和Lowing my head 在语式上虽然对等,但在语义上却没译出原诗的那种思乡之情。

译文2) 将原诗的两个简单句式译成了五句话,这进一步显示了英语低语境的语篇构成。而译文3) 的英文如译成中文则意义相差太远,实为意译中的意译。只有译文4) 将作者的思乡之情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在语式和句式上将原文还原了出来。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包括诗歌在内的各种翻译在还原原文的信息时,必定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即有些信息会在译文中能够被还原,而有一部分信息在语际转换中丧失,要达到完全功能对等几乎绝对不可能,不可译性是绝对的,可译性是相对的。尽管如此,译者的任务必定是在译文中将原文的语义、语形、语用尽可能不折不扣地在译文语篇中还原。

以上我们通过对《静夜思》的几篇英译进行分析,重点讨论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篇结构上的差异。英语语篇衔接严谨,语句内充满了起衔接作用的逻辑词、语法词、功能词等,语义连贯诉诸理性,因而语篇易长,具有科学型语言的特质;汉语连贯紧凑,语篇内的句子及句与句直接组合,少逻辑连接成分,语义连贯诉诸意向,因而语篇易短,具有艺术型语言的禀赋。

应当指出:上述两种差异仅是英汉两种语言的本色而已,并非绝对的此有彼无,而是相对的此强彼弱。民族语言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是过去、现在及未来语言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认识这两种显著差异,对我们的英语学习和包括汉诗英译在内的英汉互译都有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M] .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2]许渊冲. 谈谈文学翻译问题[J] . 外国语, 1994 , (4) :36 —45.

[3]胡裕树. 现代汉语[M] .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4] Edward Sapir. 语言论[M] . 陆卓元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赵艳萍,李清连. 文化与交际[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黄国文. 杜牧《清明》英译文的逻辑功能分析[J] . 外语与翻译, 2002 , (1) :34 —38.

[7]王宾. 论不可译性——理论反思与个案分析[J] . 中国翻译,2001 , (3) :8 - 16.

[8]张美芳. 从语篇翻译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J] . 现代外语, 2001 , (1) :78 —84.

[9]黄国文. 导读:关于语篇与翻译[J] .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 (7) :1 —2 .

[10]Bell R T.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g[M] .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11]Baker Mona. In Other Words: A Course Book on Translation [M] .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12]Saussure de Ferdinand.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 .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13]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 .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