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显现进步——比较分析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与《爱玛》
(2014-12-16 09:30:32)
标签:
奥斯丁爱玛婚姻伊丽莎白达西 |
差异显现进步——比较分析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与《爱玛》摘要:简·奥斯丁历来被人们称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伟大的英国女作家。她的小说无论是从内容语言上,还是艺术表现手法上,都受到历代评论家的关注。然而,这位杰出的女作家是否如同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她天生就是个作家,任何作品都可信手拈来? 本文通过对简·奥斯丁最具有特色的两部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与《爱玛》的对比,从奥斯丁对婚姻,理想女主角和人物性格形成三个角度论证了简·奥斯丁的成就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慢慢完善自身,不断超越自身而取得的。
关键词:婚姻观;理想女主角;人物性格形成;发展
简·奥斯丁是活跃于维多利亚时代的最为杰出的英国女作家。在她看似平静的四十二年生命轨迹中,奥斯丁为后人留下了六篇完整的长篇小说及三部早期习作的原稿。她的每部作品总能使人朗朗上口,历经数个世纪的考验而从未减退人们对它的热情。因此,简·奥斯丁在许多评论家的眼里被定位为天才作家,出笔成章已经似乎成为她与生俱来的本领。然而,近年来,随着对她早期著作的整理、出版,葵道·里维斯的《奥斯丁的早期读书与写作》不仅在介绍材料方面具有文献价值,而且从奥斯丁研究角度来说,他的思想意义还在于把奥斯丁从“神”变成“人”,描绘了她作为作家的发展历程。奥斯丁绝不是个早慧的作家,相反,她是个依靠逐渐成熟的审美能力和经年累月积累的大器晚成的作家。我们可以从她的作品中找到证据。简·奥斯丁的六部小说从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时期的作品:前期的《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诺桑觉修道院》和后期的《爱玛》、《曼斯菲尔德庄园》、《劝导》。两个时期的写作整整分隔八年。在这两个时间之间,奥斯丁无论是在审美能力上,还是在对人性的探讨上,都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本文选取两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傲慢与偏见》及《爱玛》,力求从婚姻观,理想女主角和人物性格形成三个角度论证“简·奥斯丁的成就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慢慢完善自身,不断超越自身而取得的”,力图向读者展示一个晚熟的奥斯丁。
一、婚姻观的差异
有人说奥斯丁的小说就是有关婚姻的小说,在她的每部小说中,总是围绕着待嫁的中产阶级女子如何找到一位称心如意的丈夫而展开的。奥斯丁在对主人公婚姻的描述中把她独特的婚姻观埋入其中。
在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向读者展示了四种截然不同的婚姻类型:以伊丽莎白与达西为代表的爱情与财富并重的婚姻;以简和宾利为代表的基于美貌和财富兼顾爱情的婚姻;以夏洛蒂·卢卡斯和柯林斯为代表的只考虑财富的婚姻以及以丽迪亚与威克姆为代表的基于虚荣的婚姻。无疑, 在这四婚姻类型中,最能代表奥斯丁婚姻观的是伊丽莎白的婚姻,这也是奥斯丁早期所推崇的婚姻:在缔结婚姻时,爱情和财富是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缺少任何一样,都不可能幸福。
和维多利亚时代的其他待嫁女孩一样,伊丽莎白接受的是在当时广为人知的观念,即像她这样的出身只能通过寻找一位称心的丈夫才能过上富足的生活。因此,伊丽莎白在她少女时代热衷于和她的姐妹们参加各种舞会, 以增加认识富家少年的机会。在她首次与达西见面时, 就获知他丰厚的收入。我们不得不承认丰厚的财富和英俊的外表最初还是吸引了伊丽莎白。然而,面对达西粗鲁的态度,她的理智使她越过财富看到了婚姻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爱情。她断然拒绝达西的首次求婚。在误会澄清后,随着两人间爱情的慢慢的产生,两人才最终幸福地结合。伊丽莎白的婚姻在小说中毫无疑问地受到了奥斯丁的极力推崇。在早期的奥斯丁的眼里,最幸福的婚姻莫过于两人门当户对,两情相悦。
而在后期习作《爱玛》中,简·奥斯丁同样勾画出令她自己最为满意的婚姻类型,即以爱玛和奈特利为代表的匹配且幸福的婚姻。无疑,同伊丽莎白的婚姻一样,爱玛的婚姻无论从财富上还是地位上都相当匹配,两人间的爱情保证了婚姻的幸福。除去爱情和财富的因素,我们不能忽略在爱玛婚姻中起重大作用的另一因素:奈特利所表现出来的理性的智慧。《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和达西人品、性格皆完美,挡在他们爱情道路上的是误会。误会澄清后,两人水到渠成。而《爱玛》中的爱玛,却并非完美。甚至在小说的开始阶段,爱玛是个令读者不太满意的人。她的傲慢和自以为是令她不能看清周围的世界。此时,正是奈特利冷静的分析慢慢使爱玛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爱玛逐渐成熟的过程中,两人内心的交流促使他们走近婚姻。
从爱玛的婚姻我们可以看出,后期的奥斯丁在慢慢成熟。她不再坚持一个美满的婚姻只需要匹配的财富和表面的好感。后期的奥斯丁更多的关注两人内心交流在婚姻中所起的作用。对婚姻实质的探求不能不说是后期奥斯丁的一种成熟表现。
二、理想女主角的差异
写作后期的奥斯丁不仅改变其对理想婚姻的看法,同时还改变了对其笔下理想女主角的看法。《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和《爱玛》中的爱玛堪称奥斯丁笔下最有吸引力的两个人物。伊丽莎白俏皮可爱,具备维多利亚时代中产阶级少女的一切美德。她漂亮、聪颖。而最为难得的是她具有洞察周围的敏锐的头脑。虽然, 在处理与达西的误会中, 她暂时失去了理性。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伊丽莎白具有很强的对周围事物的判断力。她冷静分析简和宾利的爱情, 在简纷乱的爱情表面找出其爱情的实质,帮助简找到幸福;她摒弃当时以财富为基础的婚姻传统,清楚明白自己所需要的爱情,果断地拒绝了柯林斯的求婚;同时,她不随波逐流,对其好友夏洛蒂·卢卡斯仅为财富的婚姻表示了担心。我们在小说中看到的伊丽莎白是个完美的可人儿。她符合一切的审美标准。然而,这样的角色我们也只是把她当成小说的一部分,她很难融入到我们的真实生活中。
相反,爱玛则不同。也许很难有谁会在小说的开始就喜欢上这个角色。正如简·奥斯丁曾经说过的那样:“爱玛是一个除了我自己谁也不会特别喜欢的女主人公。”最初的爱玛因为家境良好而培养出傲慢自私的个性。奥斯丁在小说的开头几段就使爱玛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
爱玛·伍德豪斯漂亮、聪明、富裕。家境舒适,性情快乐。似乎把生活中几种最大的福气都集于一身:她在世上已经活了近二十一个年头.很少遇到不顺心的事⋯⋯
爱玛处境的真正祸根,的确就在于她为所欲为的权利和自视过高的性情,这是预示她的许多快乐会受到损害的两个不利因素。
爱玛总是过分相信自己正确,可她实际上总是犯使她难堪的错误。她个性执拗,娇生惯养,主观臆想地认为匡正世道是她的责任。她不和与她门第才智相当的吉英·费尔法克斯交朋友,而是把出身不明但随和愚笨的哈丽特·史密斯引为知己。爱玛总是热衷于安排周围人的婚事,但她自以为是的安排总是使身边人陷入痛苦之中。这样的一个角色,实在令读者担心她是否能成为故事的主角。幸运的是,爱玛遇到了奈特利。他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到了爱玛性格上的缺点,并一一指正,这才使爱玛转变成为一位人见人爱的淑女。
和伊丽莎白相比,爱玛的不完美则使得她更似我们身边的一位朋友,活生生地存在于我们的世界里,我们能从她的快乐和悲伤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奥斯丁成功地塑造了这样一个能引起读者共鸣的角色,这也表明写作后期的奥斯丁对人性有了更成熟的认识。她不再坚持一个虚构的完美的主角,而更多地塑造贴近生活实质的角色。这也是奥斯丁的审美能力逐渐成熟的表现。
三、人物性格形成方式的差异
正如前面所谈到的,奥斯丁在后期写作中转变了对其笔下理想女主人公的定义,同时转变的还有笔下女主人公性格的形成方式。
《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然而,她却有个与之性格形成不匹配的家庭,其中包括了理智但却不负责任的父亲,愚蠢而眼光短浅的母亲,漂亮但却胆小怯懦的姐姐以及两个愚蠢却高傲虚荣的妹妹。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伊丽莎白以其天资聪敏和高尚的品格凸显于家庭之中。这样的家庭似乎造就不了她高尚的品德。这也许是早期奥斯丁社会经验有限,使她难以发现社会家庭环境在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中所起的作用。在早期的写作中,她笔下的女主人公的品行皆来自天资及后天的自我培养。
尽管如此,爱玛的性格形成却是截然不同的。从小失去母亲,父亲又只顾埋头于自己的兴趣,对其疏于管教,爱玛从小就在无知并且愚蠢的家庭教师泰勒小姐的照顾下长大。在家庭里,没有母亲的爱玛自己充当了家长角色。是她取代了父亲的位置,而其父伍德豪斯先生成了孩子。这样的家庭环境促成了爱玛高傲的品性。她管理着整个庄园,这也导致她形成了总是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的习惯。她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可以掌控一切,但却总是错看现实,屡生笑话。在爱玛性格形成的过程中,环境和家庭对其影响极深。然而,爱玛自私傲慢的性格并没有延续,其原因在于她的周围环境发生了变化:奈特利来到了她的身边。有的评论者曾经这样评价过奈特利:“他只是有一点自负,但却是那种富于人道精神的有文化教养的人。正是这个人,他的判断超越了阶级的局限;只有他,似乎才能深深地呼吸;只有他,确乎能够挺身而出,不受那把其他人弄得惶恐不安、谨小慎微的‘处境’干扰;真是他,主张完全以诚相见,而不是故弄玄虚⋯⋯”这样一个品性高尚的人的到来,大大打乱了爱玛原先为人处事的习惯。同时,也逐渐使爱玛认识到了自身的缺点。在奈特利的帮助下,爱玛克服了自己的缺陷,在小说的末尾,爱玛终于认清自己,也完善了自己。
伊丽莎白和爱玛不同的成长方式表明后期的奥斯丁逐渐意识到了环境家庭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这跟奥斯丁本人的经历有关。在其父死后,奥斯丁随同母亲和姐姐四处搬家,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加深了奥斯丁对周围环境的认识,使她意识到环境可以改变人。这也促使奥斯丁在后期的创作中加入了环境的因素。这不能不说是奥斯丁走向成熟的表现。
简·奥斯丁的生命虽然只有短短的42年,然而随着其家庭的逐渐衰败,奥斯丁得以从其庇护所中走出来,认识了现实世界。从前后期作品的种种变化中,我们不难看出奥斯丁的生活境遇给她带来的创作上的变化。奥斯丁并不是学者们笔下的为创作而生的人,而是经过多年的积累终成其盛誉的作家。当然,奥斯丁的种种创作手法的改变并不能说明她是喜欢甚至是要求改变,而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奥斯丁在努力适应这些变化。作为奥斯丁作品的读者,我们应该感谢这种改变,这种创作风格的改变使读者看到一个更为成熟的奥斯丁。同时,也正是这种改变,才把其作品推向了顶峰。
参考文献:
[1] Edward Copeland& Julliet McMaster,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Jane Austen[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l Pre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2] Jane Austen,Pride and Prejudice[M] . Hohhot:Yuan fang Press,2005.
[3] Jane Austen,Emma[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1992.
[4] 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 . 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0.
[5] 简# 奥斯丁,爱玛[M ] . 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1.
[6] 朱虹,奥斯丁研究[M] .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