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民歌——长短调》教学设计
(2015-01-10 21:26:10)
标签:
育儿 |
《蒙古民歌——长短调》教学设计
学段 |
七年级 |
学科 |
音乐 |
|||
学校 |
丹阳市第三中学 |
执教 |
洪仙 |
|||
课题 |
|
|||||
教学目标 |
1、通过欣赏《银杯》《牧歌》初步感受蒙古民歌长短调的特点。 2、知道蒙古长调民歌最具特色的“诺古拉”,长调民歌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3、能够辨别蒙古长短调民歌。 4、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民族音乐的感情。 |
|||||
教材分析
|
《银杯》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风俗性宴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之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 《牧歌》这是一首由上句和下句构成的长调民歌,其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淋漓尽致的展现了美丽富饶的草原一派迷人的景色,也抒发了内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感情。 |
|||||
教学重点 |
欣赏歌曲《银杯》,《牧歌》了解蒙古长短调的特点。 |
|||||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参与、体验、表现蒙古长短调的特点,特别是长调“诺古拉”的特色。能够分辨蒙古长短调。 |
|||||
教学方法 |
聆听、模仿、演唱、律动、体验等 |
|||||
教具准备 |
钢琴、多媒体等 |
|||||
教学过程 |
||||||
教学流程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设计意图 |
|||
一、蒙古风流行歌曲导入,激发兴趣,活跃气氛。 二、欣赏《银杯》感受蒙古短调特点 1、欣赏视频《银杯》知道这是一首风俗性宴歌。 2、师生随音乐表现蒙古人敬酒场景(给学生敬酒) 3、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节奏,旋律起伏,装饰音,衬词。 4、完整演唱歌曲 三、欣赏《牧歌》感受蒙古长调的特点 1、通过看图片,身体律动感受歌曲意境 2、说出歌曲的速度、旋律、节奏 3、仔细品味蒙古长调特殊装饰音“诺古拉”,知道长调民歌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4、讨论歌曲为何会出现这么多的“诺古拉” 4、知道长调民歌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5、完整演唱歌曲。 四、整体聆听两首歌曲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得出蒙古长短调歌曲概念 1、聆听歌曲。 2、表格(节奏、旋律、装饰音等)总结出蒙古长短调特点。 五、辨别蒙古长短调 六、小结下课 |
一、边唱凤凰传奇《最炫民族风》边打节奏。感受凤凰传奇高亢激昂,富有草原气息的演唱风格 二、聆听、感受、体验《银杯》 1、欣赏视频《银杯》知道这是一首风俗性宴歌。 2,和老师一起表演敬酒,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 3、感受歌曲的情绪 4、为歌曲打节奏,感知歌曲的节奏是规整的 5、跟钢琴唱一唱歌谱,初步感受歌曲旋律起伏 6、用手划出歌曲的旋律线,知道旋律起伏大的特点。 7、找出歌曲中的装饰音,并且唱一唱。 8、找出歌曲中的衬词,并且唱一唱。知道衬词的加入使歌曲更加富有蒙古特色。 9、完整演唱歌曲,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豪爽。 三、聆听、感受、体验《牧歌》 1、看图片,语言描述草原美景 2、第一遍听歌曲谈感受。 3、第二遍身体律动感受歌曲意境。 4、个别学生上台表演 5、听音乐感知歌曲速度慢,旋律舒展,节奏自由。 6、跟老师的手势听歌曲初步感受“诺古拉” 6、听歌曲,找出“诺古拉”手势演示。知道歌曲中出现了很多的“诺古拉”装饰音。 7、思考:为何蒙古歌曲中会出现这么多的“诺古拉”?得出结论—马背上的民族产生了马背上的音乐。 8、知道长调民歌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9、完整的演唱歌曲。 1、完整聆听《银杯》《牧歌》 2、从节奏、旋律、装饰音、流行地区等对比出各自特点。得出结论《银杯》属于蒙古短调,《牧歌》属于蒙古长调。 1、听辨长短调歌曲。 A《富饶的阿拉善》 B《嘎达梅林》 C《吉祥三宝》 D《天堂》 知道热爱民族音乐。 |
一、流行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和学生一起演唱歌曲,活跃气氛感受高亢激昂,富有草原气息的音乐风格。 二、新授环节 (一)《银杯》 1、播放视频《银杯》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风俗性宴歌。 2,老师表演敬酒,让学生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 3、清学生说出歌曲的情绪 4,让学生为歌曲打节奏,感知歌曲的节奏是规整的 5、带学生跟钢琴唱一唱歌谱,初步感受歌曲旋律起伏 6、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用手划出歌曲的旋律线,知道旋律起伏大的特点。 7、让学生找出歌曲中的装饰音,并且唱一唱。 8、让学生找出歌曲中的衬词,并且带学生唱一唱。讲解衬词的加入使歌曲更加富有蒙古特色。 9、让学生完整演唱歌曲,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豪爽。 (二)《牧歌》 1、出示图片,让学生语言描述草原美景 2、第一遍听歌曲让学生谈感受。 3、第二遍听歌曲让学生用身体律动感受歌曲意境。 4、请表现好的学生上台表演 5、让学生说出歌曲的速度慢,旋律舒展,节奏自由。 6、看老师的手势让学生听歌曲初步感受“诺古拉”。 6、听歌曲,让学生找出“诺古拉”手势演示。问:“歌曲中出现了多少次诺古拉装饰音。 7、让学生思考:为何蒙古歌曲中会出现这么多的“诺古拉”?得出结论—马背上的民族产生了马背上的音乐。 8、告诉学生长调民歌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9、和学生一起完整的演唱歌曲。 (三)整体聆听 1、连续播放《银杯》《牧歌》 2、表格对比2首歌曲不同的地方 (四)辨别歌曲 (五)小结 民歌来源于人们的劳动与生活,刚刚同学们从流行歌曲中听出了蒙古民歌的元素,它们正是汲取了民歌中的精华,加以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重新组合发展,成为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歌曲,同学们,在你们喜爱流行歌曲的同时,千万不能丢弃这些宝贵的民族音乐哦! |
【导课环节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感受歌曲蒙古草原风格。 【新授环节设计意图一】视频展示蒙古人给客人敬酒,简洁明了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风俗行歌曲,老师表演敬酒,活跃气氛,拉近跟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切身感受下民蒙古人的热情。 【设计意图二】从歌曲音乐元素:节奏、旋律、装饰音、衬词层层深入,让学生充分感知歌曲《银杯》的特点,为下面分析对比作出准备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图片加深学生对草原的认识,身体律动切身感受音乐意境。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手势动作演绎抽象的特殊装饰音“诺古拉”,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深入的思考产生“诺古拉”的原因 ,挖掘蒙古长调的魅力所在来源于他们游牧的生活,民歌来源于人们的生活。 【设计意图】先分后总的聆听2首歌曲,对比明显,一目了然。 【设计意图】 当堂检测学习目标有没有达到。 【设计意图】 告诉同学们他们喜欢的流行歌曲也是汲取了名歌中的精华加以发展,让他们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