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014-11-12 12:37:58)
标签:
教育 |
通过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有效性研究,力图寻找一套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历相符合的,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强化小学生能及的生活经历,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关注教师自身生活知识的积累,为学生创设课堂教学以外的更多的生活经历,让学生体验现代生活的丰富多彩;探索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方法、途径和过程,促进在教师指导下,能用数学的眼光观摩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遵循的原则与策略
(1) 原则
主体性原则:生活化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同时,数学学科生活化教学实践既促进师生双边互动学习,又提高学习主体的生活品质。
教学开放性原则:在实施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既减少课题实施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又可因地制宜地小学生的生活资源,弥补课程的单一性、封闭性,让学生不断获得知识,以各种形式影响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情感的习得和发展。
和谐发展的原则:生活化教学旨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使各种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合理地开发。使之达到一种和谐状态,形成教学合力。
有效性原则:在实施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过程中,避免教师刻意追求生活化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认知和经历,导致学生滋生新的误区,必须遵循循序渐进、教师引领、学生认知、逐步提高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
(2)教学策略
·开放性策略
生活化教学设计应体现弹性和灵活性。鼓励师生在教学的互动过程中即兴发挥和创造,即预先目标不是静态的、封闭的、而是动态的、可以超越的。课堂教学活动所依托的教材,仅仅是学生课堂生活的“剧本”,是一个个“案例”,对这些“剧本”和“案例”,教师和每个学生的解读方式不同,从而获得的体验和感悟就不同。
·生活化策略
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和兴趣;关注学生现有的经验和能力;吸纳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从生活中寻找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多种教学资源。
·互动性策略
将互动作为策略去设计教学过程,必然使教学过程称为师生进行“交往”的过程,是师生共同体在教学情境中相互交流、讨论、相互沟通、理解、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着和参与者。
·个别化策略
生活化教学设计在面向全体的同时,应体现学习者个体的经验、能力、需求和学习方式等,使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和个体性的特征,让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为此,对“教学对象”的分析也就成了生活教学设计必须关注的要点。
三、具体方法步骤
1、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
1、
2、
3、
4、
2、具体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定为十个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4年10月——12月):
主要工作:
(1)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班,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
(2)召开课题组会议,学习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
(3)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阶段成果:形成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组织与实施阶段(2015年1月——2015年4月):
主要工作
(1)课题组教师按实施计划进行实验。
(2)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
(3)召开课题研讨会,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比赛。
阶段成果:相关论文,课题小结,中期报告。
第三阶段:整理总结阶段(2015年5月——6月):
主要工作
(1)撰写研究报告
(2)为完成课题实验,完成各项成果资料工作,做好课题研究的结题和成果论证工作。
阶段成果:研究报告,相关论文.
1、研究成效:
(1)课堂问题情景-解决问题,获得所知-知识回归、实际应用的课堂教学模式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数学的眼光观摩生活实际,培养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成果呈现形式
序号 |
研究步骤(起止时间) |
研究成效与成果形式 |
承担人 |
1 |
准备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2月) |
研究重点:完成课题选题的论证工作,完成课题方案的设计。 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报告。 |
王海燕 |
2 |
实施阶段:(2015年1月-2015年4月) |
研究重点:开展课题分析,落实措施,完成调查报告。 成果形式: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
王海燕、 |
3 |
总结评价阶段:(2015年5-2015年6月) |
研究重点:完成实验报告整理材料,完成结题工作。 成果形式:专题研究论文。 |
王海燕 |
五、课题研究成员
(1)课题主持人:
王海燕
(2)课题组成员:
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