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2015-05-22 09:48:04)
标签:
教育 |
浅谈小学数学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学生总是完不成作业!”学生写的作业太乱了!“学生老是抄作业”……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牢骚。这是学生的原因吗?闲暇之余,我们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再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换位思考思考,不难寻找答案。
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必要的补充,它不仅是学生展示自我,反映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理解及应用的水平,同时也是教师了解学情、了解自我课堂教学得失的重要途径。新课标指出:“数学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层次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作业也应该具备这些特征。
在目前教学中,作业布置与批改方式却往往被我们忽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作业量偏多;作业的枯燥,不能适应学生的兴趣要求;作业的形式单一、机械重复;作业的设计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作业评价的方式单一,缺乏艺术性和公正性。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传统作业的基础上,我在布置与批改方式上进行了改革与尝试。
(一)作业布置的优化
1、把握数学作业的量,少而精,典型性强。要严格控制学生作业总量,如果一味追求数量,易使学生丧失对作业应有的良好情绪,甚至产生厌学心理。题量过多,则花费学生太多的时间,不利于各门学科的总体安排,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虽然迫于压力,也能完成任务,但是采取消极应付方法,导致效能低下。反之,过少的作业量,蜻蜓点水,也达不到巩固掌握知识的目的。学生的作业练习必须有一定的数量保证,即精而巧练,不能过分夸大多练。教师应破除“多多益善”的错误观念,而要在少而精,精而巧上下功夫。
2、题型多样、求精求新。鉴于作业的有效性,作业题的选择最忌照搬成套的习题。作业结构的合理性,应充分关注各种类型习题的选择,尤其是典型习题的选择,合理安排它们的数量比例,尽可能全面涉及各类题型,使整个作业设置能产生合力。在选择题目时,教师应力求在教材已有习题的整合、改造上大胆创意,精心设计出一些别出心裁且质量较高的题目。
如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三位数”后,我设计了一道“小博士闯关”的游戏性作业,每一关都有一些计算题,形式不一。这样的游戏性作业,把一道道计算题融合在故事情节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兴趣。
3、面向全体、分层设计。在同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设计作业时要尽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兼顾全体学生,考虑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有意识地设计弹性作业,建立多层次的弹性作业结构,供学生自主选择,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依据。作业中,基础题、中等题和能力题的数量比例要合理,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差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尖子生“吃得饱”,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优化作业评价,增强学生信心
批改作业是数学教学中得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诊断学生学习情况而采取的经常性、最直接的手段之一。优化作业评价的方式,对教师及时查漏补缺,最大限度的减少失误的积累,并培养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的能力,提高作业效率提供了重要保证。
1.“等级+简语”式作业评价。不填写单一的“优、良、差”等级或打分,用赏训的眼光和心态去批阅学生的每次作业。“等级+简语来评价描述学生的作业水平。如:优A+刻苦学习、B+勤于思考、C+专心听讲……这种评价具有很强的激励性、导向性。
2.面批面改。这种方式尤其适用于知识基础较差的学生。运用这种方式时,教师通过交谈的方式进行提问、反问等,启发诱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教师从中发现不足,再通过辅导加以弥补。
3. 检查形式灵活多样:老师亲自检查;小组长检查,老师抽查、同桌互改、家长检查等等。利用多种方式,对错误进行订正。
总之,小学数学作业布置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在“精”、“新”、“巧”上做足功夫,把素质教育的思想寓于作业之中,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并在完成好作业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让作业成为他们思考、创作的乐园!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