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lywood·解析|越来越“奥斯卡化”的独立电影
标签:
娱乐 |
ByJoe Reid
电影颁奖季上提到的电影总是那么几部。但从批评家奖,到金球奖,再到奥斯卡的过程却还是很有趣的。由其他颁奖礼进行几周甚至几个月的铺垫之后,奥斯卡之夜是颁奖季结束的最后高潮。而奥斯卡的评审们似乎为了最后的提名愁白了头——他们必须保证最后每个奖项里的提名都和之前颁奖礼中的提名一模一样。全世界都已经摸清楚了好莱坞的模式——连批评家奖都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来安排他们的奖项以保持他们奥斯卡风向标的形象——更简单地说,所有的颁奖礼都要遵循“分猪肉”的定律。但不管怎么说,这样的千篇一律变得愈发的无聊了。
独立精神奖是今年颁奖季的第一炮,这曾经被认为是一个让好莱坞逃离被同样几部电影狂轰滥炸的避难所。通常,独立精神奖会第一个公布提名,却几乎是最后一个颁奖的。通常,独立精神奖会在奥斯卡举办前一个星期的周六晚上,在海滩边的礼堂里举行颁奖礼,并以颁奖礼上的散漫氛围和缺乏恭敬而著名。独立精神奖所标榜的就是,它们关注的电影都是与主流不同的,尤其是与在其他电影颁奖礼得到提名的电影完全不同的作品。
在过去的大约十年间,独立电影奖离它的初衷越来越远。去年,有史以来第一次,奥斯卡的四位影帝影后同时拿到了独立精神奖上的四座表演类奖杯。而有九位演员同时出席了两场典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独立精神奖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不是每一年的颁奖季都会出现《为奴十二年》这样完全意义上的独立电影。但自从五年前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提名数量增加以后,独立电影能占上一半。同样的,得到奥斯卡提名的影片也能在独立电影奖里占上一半(并且大多数都是独立电影奖的赢家)。曾经以“独立”之名区别于主流电影的独立电影奖与奥斯卡是南辕北辙的——这些电影有着充满挑战性的主题,小额的票房,基本上都是低成本制作——但现在的独立精神奖已经接近于一个冗余的存在了。
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如果用维恩图表示奥斯卡和独立电影奖之间的关系,在过去的十几年里,重叠的部分越来越大。当电影工作室变得越来越依赖大片效应,所有为成年人制作的电影都交到了独立电影制作坊手里。更因为独立电影奖并不明确区分“真”独立电影公司或者挂名在大电影公司下的独立工作室,比如福克斯探照灯或者索尼经典影业。许多曾经的“大片”现在都被作为独立电影推出。这重叠的另一部分,坦率地说,就是哈维•温斯坦。哈维•温斯坦是一个“真正”的独立工作室的领导,但在奖项角逐时,他却能像所有的大公司一样进行操作。
如今,还让独立精神奖和奥斯卡保持些许不同的就是参奖资格,具体有两点:电影的成本必须少于2000万美元,电影必须是“美国出品”的作品。但好莱坞的数字从来都是含混不清而易于塑造的,所以第一条规则并没有那么难满足,而第二条对“美国出品的具体定义是这部电影的工作人员有三分之二是美国公民,拍摄地在美国以及70%的制作费用是由美国的制作公司支付。
电影的“国籍”并不是很难达到的要求,因为由法国人导演及编剧的电影《艺术家》,在2011年也拿到了独立精神奖的最高奖。这是因为它是由一间非常“美国化”的公司:温斯坦影业所发行的。因此,筛选独立精神奖的候选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当他们与温斯坦影业有联系的时候。突然之间,像《艺术家》这种起源于法国,或者2100万成本的《乌云背后的幸福线》也能够被独立精神奖所接纳。因此,像《模仿游戏》这样的参赛者是非常需要留神的,由挪威人导演,却有着美国编剧和发行公司。此外,颁奖季里另外还有一个更纯种的英国参赛者《万物理论》,这部纯英国的片子实在不应该进入独立精神奖的评选范围内。
【Via:The Atlantic】
(声明:本文系我在好莱坞的独家稿件,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我在好莱坞
【微信号:wozaihaolaiwu】
你不在好莱坞,我在。
人不在好莱坞,镜头在。
提供最有价值的好莱坞资讯
一手资讯,热辣点评,大牌专访,行业干货。
从此不当时差党,一样成为好莱坞达人!
扫扫二维码,轻松关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