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lywood·揭秘】好莱坞的电影是怎么发行的?

标签:
娱乐 |
导语:你可能经常会在报纸上看到某一部电影会在附近的电影院上映的广告。有时候,广告里会用“加长档期”或者“特别放映”的字眼。这些字眼到底是什么意思?电影从工作室到大银幕又要经历怎样的过程?在以下的文章里,你能清楚地看见一部电影是怎样从某人脑子里的一个点子最终成为你在电影院荧幕上看到的东西,你会知道行业人口中的“螺母”是什么,并且搞清楚谈判和投标之间的区别。并且最终解决一个困扰我们多年的问题——为毛电影院的爆米花都这么贵啊!
“我在好莱坞”微信号“wozaihaolaiwu”,欢迎关注!
By
Jeff Tyson
首先来看看一部影片进入影院的基本步骤:
某人“叮咚”一下有了个点子
他和其他人一起把这个点子简单地写成了一个大纲,然后开始四处兜售
电影公司或者独立制作人买下这个大纲
组建团队(编剧、制作人、导演、演员、工作人员)
电影拍好以后,母带被送回公司
电影公司和发行公司签订专利使用权转让协定
发行公司决定要为电影制作多少份拷贝(或者叫子带)
发行公司邀请各个电影院有兴趣的购买者观看电影(这个活动叫招商会)
买家与发行公司开始讨价还价,内容包括他们愿意发行哪部电影,以及租赁合同的细节。
宣传材料在上映前几天会被送到影院
电影上映,大概会持续几个星期(这就叫电影的档期)
观众买票去看电影
档期结束后,影院会把子带送回发行公司并且按照合同约定的付钱
在发行一部小成本独立电影的时候,有些步骤会进行合并。并且,就像你所看到的一样,要想让一部电影最后能呈现到观众面前,实在是任重而道远。
交易,是一种艺术。
圈内人都知道,发行电影比制作一部电影要难得多。电影的发行过程不仅需要大量的开销,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一个发行人必须在确定他的投资能获得相应的回报后,才会进行投入。因此,一个主流电影公司的招牌,知名的导演或者演员,无疑能使电影的发行交易更加顺利而有保障。
独立电影制作人一向把电影节视作取得发行人注意的好机会。当发行人表现出对影片的兴趣后,两方就会坐下来开始聊发行合同的事。一般来说,制作人和发行人有两种合作模式:1、影片租赁;2、利润共享。
在租赁模式下,发行人会付出一笔固定的金额来购买电影的发行权。而在共享模式下,发行人会从电影最后获得的利润中进行分红,(这个比重一般是10%到50%)。两种模式都有好有坏,但都由电影的票房表现所决定。而不管是制作人,还是发行人,他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选择一种对他们最有利的商业模式进行合作。
大多数有规模的电影公司都有自己的发行公司。比如说,迪斯尼的主要发行公司就是博伟影业。这样一来,签订发行合同就容易了不少,并且母公司迪斯尼也不需要与其他公司分享所得利润,好处显而易见。然而这种方式最大的问题是,万一一部耗巨资制作的电影遭遇了滑铁卢——所有损失都得由迪斯尼一力承担。这也是许多小电影公司在近几年选择与大公司合伙的主要原因。比如《星球大战:前传一》是由卢卡斯影业独立制作,却交给福克斯进行发行。
下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当发行公司取得电影的发行权之后,他们不仅仅会将电影提供给影院,而是利用他们手上合同里的附属权利制作电影的DVD,蓝光碟,或者将播放权卖给电视台和网站,此外还有各种各样周边的制作,比如原声带、海报、游戏、玩具等等。
有电影在手,最让发行公司头疼的就是制定出一个完美的“开张”策略,让手上的电影有一个令人惊艳的亮相。因此,他们要考虑好几项因素:
电影公司
目标观众
影片的“卡司力”
与电影有关的绯闻
上映时间
显然,一部满足以上所有条件——大电影公司制作,超级明星,吸引人的主题——基本上会有一个盛大而热闹的首映礼。如果电影里的大明星看起来似乎后继无力(没有红个好几年的潜质)的话,发行人也许会在初期就特意把电影投放到尽量多的影院里进行放映。
如果电影的阵容一般,话题度也一般的话,影院也是兴致索然。但有些时候,电影相关的绯闻炒的火热,电影本身反而不会给观众留下太深的印象——所有人都看绯闻去了。对于特殊题材的电影来说,对上映时间的选择尤其要谨慎。比如说在阵亡将士纪念日推出一部暖心的圣诞喜剧片——简直是自毁前程的做法。
一个发行人需要依据以上因素来决定到底制作多少份电影的子带。每份子带的制作费大概在1500到2000美元之间。所以发行人必须考虑有多少份子带能顺利发行并获得利润。全美国有大概37000座影院,基本都集中在城市里。一些受欢迎的电影能够填满同一座城市里每个电影院的座位,而另一些电影的观众则明显少了许多。而仅仅制作供3000座影院放映的子带就需要600万美元。所以发行人必须让足够多的观众来影院观影,才不至于让钱打水漂。
大部分影院都会让电影买手来代表自己,与发行公司进行谈判。大的连锁影院比如AMC或联美都聘请了一批买手,而小一点的独立影院也有经常合作的特定买手。谈判过程简直有如政治交锋一般复杂又“黑暗”。发行人会将影院真正想要的电影与它们并不太感兴趣的电影打包卖给买手,并且尽量平衡同一地区内每个影院获得的电影数量,以保证这些影院都愿意和他们继续合作。有时有些影院会得到独家采访,或者能够举办电影首映礼等等福利。只要买手表示出对电影的兴趣,他们就能坐在桌边一条条来敲定合同的细节。
给点优惠,很有必要
影院想要向发行公司租借电影有两种方式:竞标,还有分红。
竞标即是影院要给一笔钱发行公司,来获得影片的播放权。基本上,新片一个月的档期的价位大概在十万美元左右。买下播放权之后,影院完全盈亏自负。因此这种方式已经很少被采用了。
而在分红模式下,发行人和影院都必须同意以下条款:
DVD的发行数量,或者制作费用(也就是“螺母”)要由双方共同商议,并将每周的基本费用固定下来。
扣除制作DVD之后的费用后,净票房所占总票房的百分比是固定的。
双方从总票房中所得到的分红比例是固定的。
档期由双方共同决定,不能改变(基本是一个月)
电影带来的利润大部分会落进发行人的口袋里。而和影院签订的协定则保证了发行人不管在净票房还是总票房里都能分一杯羹。因此,这种合作方式对发行人来说,简直不能更好。
举个例子。A影院和B发行人正在为一部新电影谈判。影院算出所有的花费,也就是“螺母”是每周4500美元。上映前两周发行人可以从净票房中拿走95%,第三周90%,最后一周85%。而总票房则是前两周70%,第三周60%,最后一周50%。
在前三周,总票房会高于净票房,而最后一周的净票房会比总票房高。所以就制作人来说,他是从前三周的总票房和最后一周的净票房里赚钱。而影院在第一周几乎要破产,第二周持续亏钱,只在后两周才能赚到钱。
影片本身就是影院亏本出售的商品。它的功能在于让人们进入电影院,而影院真正的盈利则是来自卖给观众的那些点心小吃——这就是为什么那些爆米花都这么的贵。没有爆米花和可乐带来的收入,很多影院根本没法继续坚持下去。
当档期快要结束时,影院把票房收入中属于发行人的部分付给他们,并且归还子带。如果电影实在太受欢迎,还能持续吸引观众来看。影院有可能会和发行人商量延长档期。这时“加长档期”就会出现在广告里,让观众知道电影还会继续放映。
电影在首映期里总是会带来亏损,只有上映一段时间后,它才能为影院带来利润。第二轮放映的影院通常能从发行人那里得到非常有吸引力的合同优惠,然而这些影院仍然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因为那些进行了一轮放映后的影院还在持续的,在他们四个星期,或者六个星期的档期里播映着更多的电影。
【Via: howstaffworks】
“我在好莱坞”独家稿件,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我在好莱坞】
由烹小鲜娱乐新媒体联盟出品,提供最有价值的好莱坞资讯。
你不在好莱坞,我在。人不在好莱坞,镜头在。一手资讯,热辣点评,大牌专访,行业干货。从此不当时差党,一样成为好莱坞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