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都江堰

标签:
旅游图片 |
分类: 旅游随笔 |
都江堰是个水利工程,早在公元前256年就修建成功了。那是战国时期的秦国,蜀郡民众在太守李冰的率领下,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的特殊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成功地把岷江之水引导到成都平原,灌溉农田,造福百姓。
以后的历代对这个工程设施经行了多次的维护与改进,所以二千几百年来,她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的作用。
由于都江堰名声在外,所以在1988年撤县设市的时候,把原来的“灌县”改名为“都江堰市”了。而旅游景区“都江堰”,实际是这个水利工程的“渠首枢纽”部分和人们纪念李冰父子的庙宇。
2014年9月,我曾经跟团来过这里,仅仅半天的时间,匆匆看了“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就离开了。如今自由行,就弥补了九年前的遗憾。4月2日,我们从青城山打的过去,不一会儿就到了紧邻南桥的景区正门。都江堰景区对持有上海身份证的游人实行半价优惠,女儿买了半票,而我们早已是免票了。
进了景区沿着“堰功大道”,径直来到了上次没有进去的“伏龙观”。进门拜揖了李冰石像和堰工石像,来到了伏龙观后面的观澜亭平台,俯身望去,“宝瓶口”的水,真清!从这个平台可以远望岷江之水经过“飞沙堰”滔滔而来的情景。
再由伏龙观观景平台下来,沿江而行,看到江边搭着一个舞台,那里正在排演清明节放水的仪式上的表演。然后,我们走过晃晃悠悠的“小索桥”来到了对岸江州人字堤上。从此可以正面观看排演的舞台,三天以后这里必定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在人字堤上继续前行,回望建在“离堆”上的伏龙观,这是都江堰标志性景观,上过中国邮政发行的都江堰邮票“宝瓶口”。我们边走边聊,回忆九年前参观的情景,不觉看到前面的水坝和近处的石滩,这就是“飞沙堰”了,可沉积上游而来的泥沙,保证江水畅通。
过了飞沙堰,是沿江的金刚堤,堤旁栽种着一排排杉树,道边有休憩的椅子,于是坐了下来。这时抬头望对岸山岭,山岭上有路有楼,路上有游人。回家翻看余秋雨的散文《都江堰》,知道这山岭叫“玉垒山”,那里还修着一座“二王庙”。
果不其然,当我们继续前行时,看到了山岭上的“二王庙”和一座高楼。我们决定,要过河去看!过河前,先要看“鱼嘴”;上次,在那里看一眼就回旅游车了。在观鱼嘴的平台上,我们蹭了一下旅行团导游的讲解,才明确,这里是水利枢纽之首,这是岷江分流的地方。接着回头,从“安澜桥”过了江。来到了“堰功堂”前的一个门楼上,休息,吃一个现买的滚烫的“牛肉锅盔”,权作午餐。
又开始爬山,登楼。这楼叫“秦堰楼”,后建的,但楼上风景独好。在顶楼,可以远眺岷江S形的河道,先人正是利用这个弯道河水缓行,才设计出“鱼嘴”分流方案的。
从秦堰楼下来,不走回头路,径直去了二王庙。二王庙,除了供奉李冰夫妇,还有“二郎神”杨戬,传说他帮助过李冰修堰。那里更多的是 “饮水思源”,后人对李冰的怀念与赞颂,为人民做过好事的人,人民不会忘记。
瞻仰了二王庙,我们走上了“松茂古道”,在古道上遇见两位当地的老妪。她们问,你们从哪里来“耍的”;我们答,上海。其中一位马上介绍,她的女儿在上海中山医院当医生,话语间,满满的自豪。从她们那里我们确信,沿着古道可以走出景区,回到“南桥”。
继续出发,边走边看,远远望见了我们上午行走的路;啊,我们现在正走在上午望见的“玉垒山”的山路上。不久,来到了“玉垒关”城楼,观赏一番前行,又来到了“西关”。过了西关,有景区出口。出了景区,放弃去城隍庙,而是进入了“西街”。这是一条依坡而建的老街,商铺鳞次栉比,我们在一家农家菜吃了晚餐。走出西街,便是南街,不久来到了南桥,一天走了一大圈。半个小时后,打车回到青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