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巴黎的一位市民
论“自我世界”
孟
勇
我们虽然都拥有一个“共同的世界”(客观世界),但我们不但只活在“自我的世界”(主观世界)里,并且还总是坚持认为这个“自我的世界”(主观世界)就是那个“共同的世界”(客观世界)。
这个“自我的世界”(主观世界)就是由两大部分构成的:“天堂地狱”的主观情绪和“天圆地方”的主观认知。
其中的主观情绪又由两部分组成:利益和精神。对于“利益动物”的人类而言,对外部世界的“第一感受”的好与坏一般而言总是利益,比如说同样都是昆虫,对于同一个客观真实存在的粪坑,对于蜜蜂而言是地狱,对于苍蝇来说则是天堂------引起这种主观感受上巨大差距的,就是最纯粹的利益。与之最搭配的现实例子就是中国历史上那句最著名的“何不食肉糜”:虽然同样都是人,顿顿喝肉粥的皇帝和天天啃树皮的百姓都活在同一个国家,但是一个在天堂里快活,一个却是在地狱里挣扎。
虽然说人类是“利益动物”------但人类毕竟不是蜜蜂和苍蝇,毕竟人类拥有地球上最复杂的大脑,而蜜蜂和苍蝇别说大脑,连小脑都没有。也就是说,人类和蜜蜂苍蝇相比,人类是有精神世界的,比蜜蜂和苍蝇要复杂得多,一些人甚至复杂出了良知,更有人复杂出了灵魂。只有这一点才能解释为何在人类风云变幻的19、20世纪,会出现出身于“剥削阶级”的知识分子,会放着自己好日子不要,去冒着坐牢和杀头的风险,投身和领导旨在推翻和消灭“剥削阶级”,拯救“被剥削阶级”的革命运动的现象。也只有这一点才能解释为何信仰犹太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的欧洲会诞生出那么多伟大的无神论思想家。再比如专制国家的民众,明明是身为被统治阶级,每天都在被欺凌被压榨被奴役得喘不过气来,却偏偏具有统治阶级的意识。这种意识在历史进入了20世纪后,普遍反映在两个“主义”上:“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我爱咱们的国啊,可谁爱我啊?”(老舍《茶馆》)。这里面除了因为统治阶级掌握了绝对话语权而实行的文化愚民和精神洗脑外,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类的非理性的情绪因素------人的自私基因本能导致人总是要首先本能地肯定自己的,人先从本能地肯定自己出发,然后就是推而广之肯定自己的家人和家庭,再然后就是肯定自己的家乡人和家乡,再再然后就是肯定自己的种族和国家。这一点对那些从小就深受“家国一体”的儒家文化熏陶的东亚古代民族就尤其自然。
人是很难否定自己的------这是人的基因本能,这一点本能从人类幼年开始就开始明白无误地表现出来了。即:就连刚学会说话的三岁孩子就表现出喜欢被人肯定和奖励,讨厌被否定和责骂的情绪特点。这就是为何世上真正能发自内心地做到“闻过则喜”的人,恐怕只有真正的“大圣人”了。在现实中只要是人就喜欢听“好听的话”------什么是“好听的话”?就是奉承的话、吹捧的话、敬佩的话、夸奖的话、鼓励的话和肯定的话......所有的这些话都可以汇总为这样一句人人都接受的话:“礼貌的话”。没有人会真的愿意被批评和否定,哪怕只是任何一点点。尤其是当众被批评和否定。所以,当听到任何人说:“欢迎多提宝贵的批评意见”,你要明白这只是句礼貌性的自谦,万不可当真。除非是利益相关,不得不把批评意见亮出来,就不要去批评和否定他,无论是公开还是私下场合。否则,你就只会同时得到他表面上对你的微笑感谢和内心里对你的切齿咒骂------这就是人性!
人类与动物的唯一区别和比动物唯一高级的地方,就在于人类拥有理性而动物没有,但是,“只要人类是动物”这一点,就决定了人类只是一个拥有理性的动物,而不是只有理性的天使。
人性应该是宇宙中复杂到了难以研究程度的物质了。“趋利避害”和“唯利是图”是其利己的基因本能,但是在这一共同基础上,现实中又确实有很多人能做出与之相反的“舍己救人”和“助人为乐”的利他行为。而且这种相互变来变去的“利己”和“利他”行为会完美地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这就是为何历史上越是影响世界的“伟人”,他们死后的功过是非的争议就越大。基因确实只是一串生物学上的程序代码组,但是人性却不是,并且永远也不会是,所以,再智能化的机器人也永远不可能代替人类中一个最平庸的人。因为机器人是靠冰冷的“绝对理性”(电脑程序)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的,而人类是靠“相对理性”(主观情绪)来指导自己的,人类与动物相比,人类与动物的唯一区别和比动物唯一高级的地方,就在于人类拥有理性而动物没有,但是,“只要人类是动物”这一点,就决定了人类只是一个拥有理性的动物,而不是只有理性的天使。即:人类是拥有理性的非理性的动物-----人在做决定时,并不是也永远不会是真的靠理性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的,最终还是靠情绪来决定,也就是说,理性是为情绪服务的。情绪是主人,理性是仆人,或者说情绪是心灵,理性是工具,二者的关系绝不可能是反过来的。印象总是胜过道理------再好的道理,如果用辱骂的方式、无礼的语气和傲慢的态度说出来,人家也不会接受!在情绪与理性的矛盾斗争中,情绪从来就没有真正输过,所谓:“喜怒不形于色”只是浅层的和暂时的表象,其实在内心所隐藏的喜与怒之间,早已经在不自觉中暗暗做出了情绪化的选择。因为喜怒所牵扯的无非是利益,而利益只会转化为情绪,理性在其间只是作为工具帮助做出判断。
比如:有人杀了你的亲人,为何无论其事后愿意赔你多少钱,你都不会因为“人死不能复生”而答应私了,一定要对方伏法或者偿命,对不对?除非这个被杀的人,与你仅仅只是有血缘关系或者同床异梦的婚姻关系,而无实际上的真情-----《上海滩》里的许文强的一家三口人都被冯敬尧派人杀害了,当冯程程提出来和他远走高飞,用自己一生的爱情和婚姻来偿还父亲所欠下的这笔血债,但许文强拒绝放弃复仇。等到许文强终于把冯敬尧杀了,他又回头来找冯程程,希望和她“重续前缘”......你看整个这个《上海滩》的复仇过程其实就是在为了出一口气,全都是人类的情绪在起主导作用,而不是利益上的理性考虑。
第二部分的主观认知就是获得的外部信息。这个主观认知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感性认知就是眼、耳、鼻、舌、体等器官感受到的外部信息。理性认知就是大脑学习到的外部信息。这种外部信息无论是感性认知得来的,还是理性认知得来的,都可以笼统而粗略地表达为“知识”。而我们都知道,不但“眼见不一定为实”、而且““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作为一个具体的个人,无论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努力学习和认识这个世界,也永远只能停留在“盲人摸象”的层面。即:人类无论是作为整体还是个人,其一切主观认知在这个客观世界面前,都永远是有限的和片面的,世上没有任何人可以掌握世界的终极奥秘和宇宙的绝对真理。
在我们的“主观世界”中,“主观认知”是构建“主观世界”的材料,如果没有“主观认知”,我们的“主观世界”就是一片混沌的虚无世界,一切“主观情绪”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无论“主观认知”占用和耗用了我们一生中多少时间和精力,其最终还是服务于“主观情绪”的,最终还是要由“主观情绪”来对这个“共同的世界”(客观世界)进行我们各自的主观判读,并且做出我们各自是幸福还是痛苦的纯个人化的主观感受。
情绪和心灵的关系,就类似于心电图与心脏的关系。心电图不是心脏,但是它是心脏存在的物质反应,当心电图成了一条直线时,就代表人已经失去了心脏(心脏停止跳动了),也就是个死人了------情绪虽然不等于心灵,但是情绪就是心灵存在的物质反应,如果我们失去了情绪,就是失去了心灵,就无法用心灵对外部世界做出判断,从而无法指导我们的行动。所以,一个“心如死灰”就是一个毫无任何情绪反应的人,就等于是个活死人了。因此,人类和机器人的最本质不同在于人类有心灵,而机器人没有。即:人类的行为是受情绪控制的,机器人的行为是受程序控制的------人类在情绪指导下的行为是人类的行动,而机器人在程序输出下的行为是机器的运动。人类的理性再发达也只是思维工具,它是为心灵服务的,而心灵波动所反映出来的物质运动形式就是情绪变化,所以人类永远是非理性的情绪动物,绝对不会被理性绑架和主宰,做出百分百纯理性的选择和判断,最后所做出的选择和判断永远带有非理性的情绪成分。
世界从未改变,也不会改变,不断改变的只是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因为自宇宙诞生起,在人类还没有出现时,那些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和尚未认识到的法则和规律就一直存在于宇宙之中,它们不会因为我们人类的出现而改变丝毫,只会继续冷漠而机械地运行着。所以,无论人类如何自大,也无论人类怎么折腾,哪怕把自己或者地球毁灭了,对宇宙而言也等于是一件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的毫无意义的事。地球只是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微尘,其存亡对于宇宙而言是毫无意义,无论地球上发生了什么;我们每个人也都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粒微尘,其生死对于人类而言也是毫无意义的,无论一生都经历过什么。
总之,“物质是分层的”-----肉体感知在下,是起决定作用的物质基础;心灵感知在上,是情绪对肉体感知的结果进行加工的结果。比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女人”就是肉体感知的结果,“西施”就是情绪对“女人”这一肉体感知结果进行加工的心灵感知的结果。我们肉体感知和心灵感知所共同有机感知的世界,才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世界。而且这个主观世界还是随着客观肉体的变化(前面说过:肉体感知在下,是起决定作用的物质基础)而不断变化的。比如,十七岁的你和七十岁的你,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却必然是截然不同的:十七岁的你,眼里的世界是彩色和美丽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而七十岁的你,眼里的世界是黑白和丑陋的,未来只有实实在在的坟墓------“世界先是变丑,然后熄灭”(博尔赫斯)。这里,世界没有变,依然是月有阴晴圆缺,年有四季轮回,只是你的肉体已经由年轻变为衰老了,所以,属于你的世界也由彩色变黑白,由美丽变丑陋了。这就是人类在衰老之后怀念童年和追忆青春的情结的根源所在,这种情结是自然产生和无法克服的,因为它是肉体的变化所带来的,正如孩子的可爱永远只会产生在成人的心里,而孩子自己永远不会觉得孩子的可爱,也永远不会觉得童年的美好。
其实,更能直接说明这点的,就是当某人在嘻嘻哈哈的心态中参加完每年例行的体检,在毫无任何病兆和毫无心理准备的前提下,第二天却拿到自己得了癌症的体检单,走出医院大门时那种猛然天一下子黑下来的感觉。此刻他的所有一切“身外之物”(财富、地位、女人、名誉、家庭等等等等)还是一如往常,没有丝毫改变,但此时此刻对他而言,天地早已变色,世界早已不是他昨天身处的世界(其实太阳还是那个太阳,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世界从来就没有因为他而改变过)。这里就可以充分看出来,肉体感知对于心灵感知的结果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种决定性作用的唯一来源就是它的真实性。毕竟“画饼不能充饥”对不对?!------灵魂是绝对不能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我这里说的感知,无论是肉体感知还是心灵感知,都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的(不是在脑子里凭空做白日梦的感知),只有感知是真实的,灵魂才是真实的。自我的白日梦甚至都不能打动自己,而艺术品却可以打动所有的人。所以,艺术品虽然在性质上是精神产品,却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物质。
我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一切精神上的东西最后都会转化为物质的一部分(新物质),而不是反过来的。也就是说,精神会转化为物质。而物质不会转化为精神。因为“物质是分层的”-----所有的房屋是建立在地基上的,而不是建立在空中的,即:地基和房屋的关系绝不会颠倒,绝不可能先有房屋,然后再造出地基!所以,我这里所说的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里的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基本上是两回事。
人其实这一辈子都活在自我感觉的世界中,而并不是活在一个所谓中立的客观世界中,这个世界好坏,完全取决于自身的感觉的好坏,所谓人人都想要活在一个更好的世界里,其实就是人人都想要活在一个更好的自我感觉中,也就是说,人生其实就是在活感觉,既然是在活感觉,那当然肯定就是要追求那些“美好的感觉”,避免与之对应的“糟糕的感觉”。所以,人类本质上就是一种追求快乐的动物,人类的一切出自人性本能的正常活动(在没有任何被强迫的因素(权力、生存、偿债、复仇、报恩......等等)的前提下),都是为了追求和满足自己的快乐------世上绝没有任何人投胎来到这个世上,就是为了当奴做畜的,就是为了受苦受难的,而快乐的极致与升华就是幸福,所以,追求幸福人类共同的终极追求,不分任何性别、年龄、种族、人种、国籍、宗教和职业。这一点也是人类文明必然从专制走向民主、人类历史从古代走向现代的共同的人性基础。
比如艺术就是人类为了创造出自身肉体和自然本身都提供不了的更高级的快乐享受而生产的精神产品。其他诸如宗教和哲学之类,其产生的最初目的,都是为了解除和排遣人类由于肉体的生老病死、人生的艰难坎坷所和环境的压迫奴役所共同造成的心灵上的恐惧、精神上的痛苦和情感上的孤独的需要,并且也正是在这种解除和排遣的过程中,才能使人获得智慧与觉悟。因此,人类得到智慧和觉悟的过程必然是以痛苦和不幸为起点的,起根儿上依然是为了战胜痛苦,获得快乐和挣脱不幸,拥有幸福。
由于肉体本身就是物质,所以,脱离那些“身外之物”的供养与获得,肉体是无法存在的,更无法获得快乐。因此:“寒窟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永远只能是舞台上的戏文,舞台下只能是“贫贱夫妻百事哀”------连肚子都填不饱,哪来的幸福可言?!希区柯克的电影《西北偏北》中,女主角的一句台词:“我从不饿着的时候谈爱情”。因此,人类的一切快乐和幸福,都是要建立外部的物质供给的基础上的,而“物质供给”几乎就等于是财富。所以,没有财富就没有肉体的快乐,没有肉体的快乐,就没有精神的幸福-----这就是人类从古至今一直都在疯狂追求和创造财富的根本原因,这也是为何人类必须在完成工业革命之后,才有可能诞生出真正的现代文明(发达国家)的根本原因,因为如果没有巨大而坚实的社会财富做基础,民主和自由对于民众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它们并不能给饥寒交迫、一贫如洗的民众带来真实的快乐和幸福。说白了就是民主和自由对于穷国是毫无意义的,那些穷国几乎总是古代国家,不管它们给自己起了什么民主、共和之类的现代国名。世界上任何一个现代国家(也就是发达国家),无论大小和强弱都首先是富国,绝没有任何一个现代国家是穷国的。
综上所述,我们每个人都是行走在同一个地球上,却又都各自只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这就必然造成人类在心灵层次由于天壤之别而极难沟通,使得人与人之间不理解成为常态,理解反而是罕见的,而理解到了“知音”的地步就更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了。所以,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是绝不会在意他人不解的目光和背后的议论的。
“两个世界”的阐述,对于人类而言,世界是属于活人的;对于个人而言,世界就是活着的感觉。但是,死亡会降临,感觉会消失,一切都会过去,唯有真理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