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动画片《魔术师》
艺术的本质就是“白日梦”
孟
勇
正如蝴蝶来自毛虫,但是蝴蝶不是毛虫,艺术来自现实,但是艺术不是现实,如果一部作品里除了事实还是事实,那是真理,不是艺术。那为何艺术必须要超越现实,从而必须不是现实呢?因为现实是所有人都不得不每天客观承受着的物质,而艺术是艺术家脑子里主观创作出的感觉,很显然,就如同一位名厨端出来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烤鸭或者热腾腾的饺子,总能勾起所有人的食欲(想吃的感觉),艺术家所创造出来的这份感觉(艺术品),就相当于一份色香味俱全的“精神大餐”,必须得是让人类获得强烈的精神享受。
对于这份“精神大餐”,我喜欢用一个词来概括,就叫“白日梦”。所有沉浸在艺术的精神享受中的人,就等于是完全忘却了现实的一切而沉浸在艺术所营造的白日梦当中,据说清代真有读《红楼梦》因完全沉浸红楼世界不能自拔,最后竟然被读死和读疯的读者(见晚清学者邹弢在《三借庐笔谈》),伟大的经典艺术作品,以其永恒持久的魅力,足可以让一代代人类沉浸在艺术所营造的白日梦中而无力自拔。最能直接说明这个“白日梦”功能的,莫过于中国古代作家蒲松龄先生所创作的《聊斋志异》:他索性干脆把现实中不存在的狐鬼妖仙,都当做现实人物来写,不仅形式和内容是如此梦境,而且他的创作动机也是最坦白的“白日梦”:创作的目的就满足他作为一个现实中生活在农村的穷困潦倒的书生(寒士),这一辈子都绝不可能享受到的富贵、美女、功名、爱情、幸福、长生、等等无比美好的感觉。即:现实中我得不到的一切,那我就在梦中全部得到。所以这就是“白日梦”。但是普通人做白日梦的结果也就只是白日梦而已,除了他们自己,谁也不知道。而伟大的文学家做白日梦的结果,就成为流传至今、传唱千古的全人类共同的“白日梦”。每个人都能从那些美的感动中汲取温暖的灵魂慰籍,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天壤之别。
因为艺术的本质是感觉,所以艺术的生命必然只能是美。还是拿电影来举例:尽管贾樟柯的《小武》、张涛的《喜丧》、宁浩的《香火》等等这类电影都拍得“比纪录片还要纪录片”------除了真实还是真实,而我在看完之后,就再也不想看第二遍。因为我在电影里找不到一丝可以从现实中解脱出来的“白日梦”。所以,相对于这类“现实得不能再现实”的电影,我更愿意看七八十年代的老电影《庐山恋》、《小街》、《大桥下面》、《赤橙黄绿青蓝紫》和《都市里的村庄》。因为这些电影给我带来了“白日梦”的美好感觉!比如电影《庐山恋》,可以说从头到尾每一个镜头都是假的。这一点除了天真的小孩子,每一个成年人对此都是心知肚明的,即:大家都知道在现实中是不可能有《庐山恋》这样的事的,可是大家还是无比迷恋和追捧,那么这部完全脱离现实的电影是靠什么征服中国人的,就是靠白日梦所营造的美啊!据说庐山电影院只放这部电影,而且早已经创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这难道还不说明“白日梦”这个铁的事实吗?
艺术不是不能反映现实社会的黑暗,但是不能把这样原封不动地往读者和观众面前一放,说:“看吧,这就是我写(拍)的作品”,这样做就好比一个厨师把一大堆生肉生菜生米生面和各种调味品原封不动地端到食客面前说:“吃吧,这就是我做的饭菜”------同样是反映黑暗的社会现实,如果没有现实中根本不可能有的鲁智深,林冲就这样无比现实地被绑在野猪林的大树上,活生生地坐在那里被董超薛霸两个人渣用棍子把脑袋打烂,那就不是文学作品《水浒传》,而是揭露和控诉中国大宋社会黑暗的新闻实录。如果没有现实中根本不可能有的冉.阿让,就不会有后面那么多苦难者在苦海里得救,那就不是文学作品《悲惨世界》,而是揭露和控诉十九世纪法国社会黑暗的新闻实录。
艺术的生命就是美,只要有了美,白日梦自然而然就出现了(不用去刻意创造),而艺术一旦离开美就如同鱼离开了水,就死亡了,就不再是艺术了------如果现实本身就是艺术,怎么贴近现实就怎么来。那绘画岂不就等于是拍照片;电影岂不就等于是纪录片;小说岂不就等于是讲新闻。如果我想了解社会,那我直接读报纸看新闻不就完了吗?干嘛还要通过看你的电影读你的小说来了解呢?
人类要艺术干什么?或者换句话说,人类为何要创造艺术?甚至是在祖先们还住在山洞里就开始创作岩画,制作项链和陶人,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娱乐,此外再没有别的原因,因为人类地球上所有物种中最追求快乐的物种(很多动物吃饱喝足后,也会做游戏追求快乐,以派遣寂寞和无聊,比如家里养猫养狗的都知道,主人一段时间没有理睬它们,它们会主动跑到主人身边,要求主人和它们玩),艺术的主要功能就是娱乐,在这一点上,艺术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受众之分”-------所谓“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你不能要求喜欢“二人转”的受众也喜欢“天鹅湖”。同样,你也不能要求喜欢“天鹅湖”的受众也喜欢“二人转”。老北京话管古玩字画之类的艺术品叫“玩意儿”,话虽然显得不太尊重,但其实直戳艺术的本质。
艺术的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娱乐-----如果你非要扯什么艺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教育,或者换个词:“陶冶情操,美化心灵”......之类,那我如果想要接受某些专业的教育的话,那我直接去该专业的学校看该专业的书籍不就完了,干嘛还要花钱去听什么音乐会看什么电影啊?至于说艺术有什么“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这类的神奇功效(这点非常类似于国内某些保健品广告),那生活中在艺术的名义下胁迫、玩弄和勾引女青年的“流氓艺术家”还少吗?女文青、女演员要先“为艺术献身”,然后才能得到出书、上戏和登台的机会,文艺界所曝光的这类潜规则还少吗?世上有哪个过去是个“花花太岁”式的流氓,后来因为从事了艺术,硬是被艺术改造成一个谦谦君子了?!试问有这样的“艺术人生”吗?!能找到一个例子吗?!因此,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如何,是不是个流氓,和是否学习艺术和从事艺术工作毫无关系,和有能力做出让大家喜欢吃的饭菜并且以此谋生的厨师一样,艺术家也只是一份职业和工作而已,即:他有能力创造出受大家喜爱的艺术作品,并因此得以谋生,仅此而已。至少在职业和人格上,艺术家并不比厨师高贵。
因为艺术具有美的魔力,所以很多人把艺术看作是神秘的、深沉的,甚至是崇高的、神圣的(生活中也确实很有些“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的“艺术家”喜欢在个人形象上“玩深沉”:故意留撮山羊胡子,长发披肩,穿的不伦不类),其实艺术既不深沉也不神秘,更不崇高和神圣,深沉是思想家的事,神秘是科学家的事,崇高是文明的事,神圣是上帝的事,艺术家需要的不是深沉,而是“做白日梦的能力”,即:“艺术天赋+理想主义+浪漫气质”。天赋自不必说,你如果没有艺术天赋,那么你就算搞了一辈子艺术也摸不着艺术的门槛在哪儿,充其量只能是个艺术品生产流水线上的“艺术工匠”,或者以教师身份在艺术院校里混口饭吃。而艺术家首先得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很难想象一个俗不可耐的人会写出李白那样的诗,能画出梵高那样的画。因此真正的艺术家在现实的俗人(现实主义者)堆里一定是无比孤独的。而“浪漫气质”就是艺术家气质,一个看任何电影都能坐在电影院里睡着的人,这辈子只能象蚂蚁一样生活,是绝对做不出任何梦来的。
艺术同样也与崇高和神圣无关,因为它只代表人类的想象力(做梦能力),不代表文明等级:古希腊人的胜利女神雕像和现代人的自由女神雕像,你能说谁的雕像代表的文明等级高?原始人用赭石在山洞岩壁上画的一头线条简练得不能再简练的牛和毕加索画的一头牛相比,如果不加以注明的话,你能从两张拓画上看出哪头牛是原始人画的,哪头牛是现代人毕加索画的?
艺术是怎么产生的?因为人类是个追求快乐的物种,一句话:人类需要娱乐,所以艺术就产生了,就这么简单!没那么高深复杂的。人类通过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用来娱乐自己的身心,舒缓劳动的疲惫、麻木生活的痛苦,减轻精神的压力。释放内心的情感。自文明诞生以后,艺术这种精神功效也开始权力盯上了,开始被宗教和政治所利用,开始逐渐沦为权力(神权和政权)的婢女,从这一点也再次说明:艺术是美好的,但是本身并不崇高和神圣,谁都可以利用。你说艺术多么文明,但是当艺术为专制政府和大独裁者歌功颂德,成为对人民进行精神洗脑的强大工具时,不是一样对文明的进步起到巨大的阻碍作用吗?!
艺术虽然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白日梦,但是艺术依然是属于真理的一部分,既然艺术是真理,当然艺术是可以学习和研究的,所以就有了各种艺术学科和各类艺术院校,但是我不认为艺术是可以象自然科学那样是有规律可寻的,否则,往轻了说就是从根本上否定了艺术的本质(难道做梦也有规律可寻吗?也可以任意控制,象车间的流水线那样生产出标准化的梦来吗?),往重了说就是否定了人类自身(把人类的心灵与精神彻底物化)。因此,研究艺术是绝对不能朝研究科学的方向去研究的。
那么艺术作为真理,它的真实性在哪里?艺术作为真理的真实性并不在于现实的真实,而在于人性的真实。但是艺术如果完全不借助现实这层外皮,就完全无法表达人性的真实。就象你如果不借助人类的语言,谁也不知道你的“鸡鸣犬吠”到底在表达什么。所以,艺术既不能完全只表现现实,又不能完全脱离现实的。为了表达艺术中的人性的真实,反过来就必须要尊重和表现出现实的真实。因此,艺术中的现实外皮可以是虚构的,但不可以是虚假的,可以是夸张的,但不可以是歪曲的,可以是梦幻的,但不可以是编造的。到这里就可以给两种“艺术”定义为“伪艺术”:
1、完全只有现实的艺术
2、完全脱离现实的艺术
综上所述,艺术的外衣是现实,艺术的生命是美,艺术的本质就是白日梦,而艺术家就是一群造梦人,艺术的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娱乐------这样说丝毫没有任何贬低和不尊重艺术和艺术家的意思,只是这样说最能简单直白而又通俗易懂地阐明艺术到底是什么。
2022年3月16日
注:本文和其他所有本人的原创文字一样,都仅代表本人一家之言,非关真理,我姑妄言之,您姑妄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