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感知的发展——时间知觉
(2016-09-12 15:26:07)
标签:
教育体育育儿 |
时间和空间一样,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过程的先后和长短的辨认,即对客观现象的顺序性和延续性的反映。时间是流动的、连续的、匀速进行而又不可逆转的。
人对时间的感知无专门的分析器,因而,没有办法直接感知时间。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是把自然界匀速而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的现象和生理方面有节律的活动作为判断时间的重要标准。如以太阳的升降来确定一天的时间,以月亮的盈亏标志一个月的时间,以四季的变化来计算一年的时间;在生理方面,常以呼吸、心跳、消化等活动的有节奏的次数为感知时间的信号。此外,人们还用节拍性动作或口头计数来估计时间。随着科学的发展,尤其是时钟的发明,人们便有了更为准确的计时指标。
儿童的时间知觉总是借助于生活中的具体事情或周围现象为指标,如早晨是起床、上学的时候或太阳升起的时候;上午是午饭前上课的时候;下午是午饭后的时候;晚上是放学回家或天黑的时候;明天是今天晚上睡觉醒来的时候。
儿童对于“正在”“已经”“就要”这三个表示时间次序的副词的理解是以现在为起点,逐步向过去和将来延伸,先理解“正在”,然后理解“已经”,最后为“就要”。在一般情况下,单一的时间“先”“后”比合成时间词“以前”“以后”先掌握。但同一个词由于所处语言环境不同,儿童在理解上有难易之别。凡句子中动作出现的次序和实际动作的次序相一致的顺向句子,如大娃娃先走,小娃娃后走,就容易被儿童所理解,而二者次序不一致的逆向句子,如小娃娃后走,大娃娃先走,就不易被理解。
进入小学以后,在教学和学校常规活动的影响下,儿童的时间感知能力很快发展起来。最先掌握的是“一节课”,其次是“日”和“周”。到了三四年级以后才能理解“月”,并逐渐理解月与日的关系、日与小时的关系等。对于“纪元”“世纪”“时代”的理解只有到了高年级,抽象逻辑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才能逐步掌握。对于时间长度的估计和成人一样,对已经过去的时间来说,内容越丰富,发生的事件越多,估计的时间越长;事件越少,内容越单调,则估计的时间越短。而对正在经历着的时间长度的估计,则与此相反。内容越多、越有趣,就越觉得光阴似箭;而内容越枯燥、越困难,就越感到度日如年。据苏联心理学家调查,小学儿童对1分钟时间的估计,一般是少于1分钟。随着年龄增长,正确率逐步提高。
总的说来,时间知觉是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不仅儿童即使成人也较难掌握。因为,正确认识时间长度、单位、顺序、关系等需要一定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和一定的言语发展水平。所以,在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中,对于上午、下午、晚上、今年、明年等时间单位认识较早,但对更小的分、秒、小时或更大的几年、几十年等时间单位则认识较晚。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时间概念的学习和对计时工具的认识,并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有运用的机会,使学生及早形成时间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