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桌上的小车。你有什么办法让小车动起来?
预设:学生推、拉、用橡皮筋。
设计理念:体现课本知识和生活常识的结合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让小车动起来都需要力。这节课我们就用橡皮筋作动力,让小车动起来。(揭题并板书:用橡皮筋作动力)
设计理念:直接导入,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教学起着定向和导向的作用。
二、合作探究
1、活动一:用橡皮筋让小车动起来
师:请看助学单的 活动一 ,小组合作用橡皮筋使小车运动起来,完成记录。
预设:学生做活动,用橡皮筋缠绕在车轴,使小车向前行驶。橡皮筋怎样固定在车轴上?怎样才能保证带动车轴转动的橡皮筋不在第一圈就掉了。
设计理念:让学生直接接触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材料,利用好学生的已有的经验。
活动一汇报交流
预设:有的向前,有的向后;我们的小车向前进,橡皮筋是向逆时针(后)绕的,小车向后退,橡皮筋是向顺时针(前)绕的。小车行驶的方向和橡皮筋缠绕方向有关。
师:同学们真会发现。
2、活动二:探究橡皮筋的缠绕圈数和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师:为什么有的小车行驶的远,有的小车行驶的近呢?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小组讨论
预设:与橡皮筋的长短和缠绕在轴上的松紧有关;与桌面的光滑程度有关;与橡皮筋在轴上的缠绕圈数有关;有的在空中打滑(打转),有的车沿直线行驶
设计理念:发挥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让“满堂灌”向“满堂学”转换。充分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围绕橡皮筋缠绕圈数,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1)讨论橡皮筋的缠绕圈数和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的研究计划
预设:小组讨论(研究问题?作出猜测?准备材料?改变条件?不变条件?注意事项?)
设计理念:学生表达与倾听能力的培养,也是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重要方式。
汇报、交流、补充、完善实验计划
(2)小组实验,完成实验记录
设计理念:充分发挥实验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通过认真观察、认真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展示与交流:实验数据和结论
(4)小结:我们发现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少,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近。
三、认识弹力
1、为什么橡皮筋绕起来,就能使小车前进了呢?动力是什么?(这是因为橡皮筋绕起来形状变了,但它又想回到原来的形状,所以会产生一种力,而这种力能驱动小车)
2、揭示弹力概念: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3、感受弹力
设计理念:抽象知识到形象知识的转变。
4、举生活中有关弹力的例子
四、拓展
你怎样使你的小车行驶的更远?
设计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外
 
 
 
个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