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浙派名师】施昌魏:《浮沉子的秘密》教学实录

(2014-12-30 08:59:45)
标签:

教育

文化

分类: 名师经典课例

时间:2014年4月16日

地点:杭州师范大学下沙校区

执教:施昌魏(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小学教研室)

活动:2014之春第78届浙派名师暨全国小学科学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艺术展

学生:文海实验学校505班

记录:陈梅娟

教学实录:

今天老师用手机给大家上课,研究“沉与浮”的话题,关于沉与浮我们已经学过,这里有一个问题(出示材料)滴管、螺帽,组合在一起,放水中的状态是

——浮的

展示一些老师的创新发明,(出示)这个道具最大的特点是能听懂我说话,你信不信?请它沉下来它就会沉下来。

(演示:没有成功地沉下来)

它睡着了,我们来把它唤醒,请说:“嗨嗨,醒醒,下来”;

——嗨嗨,醒醒,下来

(浮沉子沉了下来,教师继续演示:上去、停、下来、上去)

像这样一个装置,可以沉浮自如的,叫做“浮沉子”,这是法国科学家笛卡尔的发明。为什么这个浮沉子能沉浮自如?我们的抽屉里有张设计单,请把你的想法画下来或写下来。

(学生每人绘制图纸)

老师看到刚才有很多同学写的原因是:不知道;是我们说的那句“嗨嗨,醒醒,下来”;有的同学写的是老师在用手抓或按。

老师请大家自己动手自己制作这样一个浮沉子。

(课件出示)

1.实验材料:滴管1、螺帽1、矿泉水瓶1

2.活动时间:15分钟

3.四人小组,按要求制作一个“浮沉子”(每位同学都要亲自试过)

4.观察、思考“浮沉子”的沉浮原因,在记录单上记录你的发现,小组交流

5.倒计时7分钟左右,大组长上台领取答题板,召开大组交流会,每位同学要畅所欲言,记录员负责把大组观点记录在答题板上(要求图文结合),并张贴在黑板上,大组发言人做好发言准备

6.交流时,如果你产生了新的想法,用红笔补充在自己的记录单上

(活动步骤:学生分小组活动8分钟→两个小组合并成大组交流并记录在KT板上)

请用掌声告诉大家你们的浮沉子做成功了。

(请学生展示)

——(展示1)这个是我们小组做的浮沉子,用手挤压会沉下去,放开手会上浮,我们小组发现:水越多,沉浮更好

——(展示2)这是我们组的浮沉子,用力挤压会下沉,放开手会上浮。

回家展示时还有以像表演魔术那样夸张一些。

为什么会沉浮自如呢?

——(学生根据展示板上的记录解释)用力挤压,气压变大,滴管内的水位上升,放开手,水位会下降。对于我们的解释,大家还有疑问吗?

——我有补充,当我们把浮沉子放入水中时,瓶子里需要有些水。

——我接受……同学的建议

——你这个图画的有些不对,因为挤压时,水会有一些上升,……

——我们的图画不是很精准,以后会改进。

谢谢,掌声欢送。

刚才是第一大组的想法,看一看其他四个大字的观点,有质疑或补充吗?

——我对第四大组有疑问:你们一开始说,是加了四分之三的水。我们组也是加了四分之三的水,但是沉下去后浮不上来。

——这是我们组加水的情况,你们的组加了四分之三没有浮上去,但是我们行的

也就是说,每组……

(观察其他小组的展示板,继续提问交流)

——请问第二大组:……

——(第二组回答)这是我们没有表达很清楚,原因就是:瓶子是密封的,挤压时水压增加,重力大于浮力,松开手……

——第二大组写得不对,浮力不会变的,是重力变了

——对后来补充说的还有疑问了

——没有了

当我们挤压瓶子是,滴管里的水会上升,水位不一样,重量就会不一样。前提是什么相同?

——体积不变。

我们把滴管和里面的水看成一个整体,这是浮沉子的工作原理,利用这个原理,还可以做很多浮沉子(出示吸管),能做吗?

——(一名学生上台边说边演示)在吸管的三厘米处剪断,拿起三厘米的这段,对折,把回形针插进去,就制成了。

这是吸管浮沉子。

(出示笔帽、橡皮泥)也可以做浮沉子。

(教师演示)这个叫什么浮沉子

——笔帽式浮沉子

关于笔帽式浮沉子的沉浮秘密,我们有两个答案,(出示课件)请你看一看,你选择哪一个?

(课件内容:1.它在瓶子中的体积)

——(学生举手表示,同意第一项的人要多)

说说为什么同意第一种答案?

—— ……

老师告诉你,第一个答案是我们研究出来的,第二个答案是我们书上的。现在,你选择哪一个?是2号的举手

(举手人很少)

为什么还坚持选第一个?

——笔帽的体积是不会改变的,书上的不一定是对的。

不唯书,这是很好的科学研究精神。

 

注:教学设计、上课照片与教学研讨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17248

施昌魏:《浮沉子的秘密》教学设计

课型:嵌入式评价

执教: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施昌魏

电话:0577-88611710

教学目标

1.探究并认识各种“浮沉子”的工作原理。

2.能将单元所学知识运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尝试解决新问题。

3.在团队工作中相互合作,完成挑战任务。

教学准备

为每一个人:一本科学记录本

为每个小组:水槽1个,滴管4根,螺母4个,矿泉水瓶1个,塑料吸管1根,回形针若干枚,抹布1条,答题板1块

为全班准备:浮沉子演示仪3个,剪刀1把,成绩统计表1张,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引入

1.出示单元学习内容,单元回顾。

2.关于沉与浮,你现在有怎样的认识?

3.你能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科学知识来解决一些新问题吗?

4.出示团队竞赛规则:

(1)关于分组与组内分工;

(2)积极参与实验,每个人在科学记录本上记录自己的想法;

(3)组内交流,互相分享,安排一人在答题板上记录小组观点,每次活动结束时,每个小组做好展示准备;

(4)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挑战任务。

二、挑战任务设计

(一)挑战任务:“让它停留在不同的位置”。

1.出示滴管和螺帽,组成一个装置,如何将它停留在不同的位置?

2.尝试用本单元所学的科学知识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每个人将自己的观点写在记录本上,并小组交流形成小组观点。

3.各组学生交流汇报。

4.结果判定。

(二)挑战任务:“让它沉浮自如”。

1.出示问题情境:一根浮出水面的滴管,不使用其他任何工具,怎么让它沉下去又浮上来?

2.“魔术”表演:沉浮自如的“浮沉子”。

3.出示挑战任务:做一个沉浮自如的“浮沉子”,观察思考“浮沉子”的工作原理,并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想法。

4.各组学生交流汇报。

5.结果判定。

6.演示“浮沉子”。

(三)挑战任务:做一个“吸管式”浮沉子。

1.出示材料及挑战任务。

2.学生完成挑战任务(可以根据规则向教师索要提示卡)。

3.各组学生交流汇报:

(1)你们小组最后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2)为什么你们小组决定使用这个方案?

4.结果判定。

三、活动评价

评价、鼓励全班同学的课堂学习。

四、问题与拓展

1.出示教材单元阅读材料:沉浮自如的“浮沉子”。

2.你同意教材的说法吗?请谈谈你的观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