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班科学活动实录:《神奇的土壤》

(2015-02-14 20:35:48)
标签:

大班科学

学前

幼儿教育

游戏

课题实录

分类: 经验分享

大班科学活动实录:《神奇的土壤》

长沙市教育局幼儿园     刘缀雯

 

一、活动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口的增多,城市中裸露的土壤越来越少,但孩子们对土壤却似乎是天生就有着一种必然的联系,一小块泥巴、一小方花圃、一小片草地,都能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近期,在“春天来了”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对泥土又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为什么种子在泥土里会发芽?”“为什么到了春天小草就钻出来了?”“泥土里究竟有些什么?”围绕着孩子们的这些问题,结合我园科学课题“主题环境下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的研究,我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探究性活动,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比较、收集、记录及小实验等活动,主动体验、积极探索,亲近泥土、亲近大自然,从而初步认识并了解土壤的一些基本特性,并进一步懂得如何保护土壤、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二、        案例描述与分析

准备阶段:接触泥土——在寻找与发现中学习

 

(一):前期物质准备——采集土壤

活动时间:2010年3月22日—4月5日

活动目标:通过户外采集等途径,收集各种不同颜色、不同作用的土壤,从而促进对土壤种类的了解。

活动准备:家长告之书(附1)、小型密封胶袋

活动步骤:

1、发放告知书,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采集土壤。

2、用小型密封胶袋展示幼儿与父母共同采集并制作完成的土壤标本。

3、幼儿自由观察、比较,探索各种土壤的不同。

 

(二):前期经验准备——泥土里有什么?

活动时间:2010年3月22日—4月14日

活动目标:通过寻找、观察、收集,初步了解土壤上面和下面的世界,激发探索自然、亲近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一幅大的土地剖面图、家长告知书(附1)

 

活动步骤:

1、发放家长告知书,请求家长的协助配合。

2、幼儿将自己寻找和发现的事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制作成卡片。

3、教师在大的土地剖面图上展示幼儿的发现。

4、幼儿自由欣赏,讨论。

 

 

附1:家长告知书

尊敬的家长朋友:

我们的科学系列活动“神奇的土壤”正在进行中。近期,请您配合我们做好下列工作:

1、采集各种土壤

要求:

(1)请您利用周末或清明假期下乡的机会,带孩子采集各种不同的土壤(颜色、作用、成分不同等),不同的土壤请分别存放。

(2)请让孩子用绘画形式记录土壤的采集地点、采集的方法、采集时发生的趣事等,家长可适当配上说明文字。(参考采集记录表)

(3)作业尺寸:A4型号

(4)4月6日(周二)

2、观察、发现土壤中的事物

要求:

(1)在采集土壤的同时,请您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发现土壤里有什么,包括土壤上面(如植物等)、土壤下面(如根、石头等)、土壤深处(如动物等),以及不同地方、不同用途的土壤里所发现的事物有何不同。

(2)请孩子用自己的方式(绘画或文字)做好记录。(参考观察记录表)

(3)作业尺寸:A4型号

上交时间:4月14日(周三)。

3、请您帮忙

要求:

(1)        请帮我们收集或下载有关各种土壤的知识资料及图片资料(有条件的家长可用彩色打印资料)。

(2)    上交时间:4月7日(周三)。

 

 

参考样式:

         采集记录表                            观察记录表

采 集 人:

采集时间:

采集地点:

采集方法:

采集趣事:

 

 

土壤上的发现

 

土壤下的发现

 

土壤深处的发现

 

 

活动反思:

在活动的准备阶段,我并没有按照以往一贯的做法自己去收集、准备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材料,而是引导、支持着幼儿与家长一起去寻找、收集土壤,将活动材料的准备过程变成了孩子和家长共同学习、积累的过程。

1、引导幼儿在寻找和发现中学习。

爱因斯坦四五岁时,他的父亲给了他一只指南针,指南针总指向同一个方向,这给年幼的爱因斯坦带来了心灵上的震动。著名生物学家威哥里伏斯也曾回忆,在他五岁时获得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他当时把一只毛毛虫关在瓶子里,它吐丝结茧,几天后,竟惊奇地出现了一只蝴蝶。实际上,威哥里伏斯童年时的发现在很久之前别人就发现了。然而这个普通事情的连续兴趣使得他晚年发现了保幼激素。可见童年的好奇与惊奇不仅是推动解决某个问题的开始,而且可能是一生所追求的伟大课题的肇始。因此,我特地将活动的前期准备的时间放在了清明小长假之际,为的就是让孩子们能够趁着清明扫墓的机会带着老师布置的“任务”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接近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寻找和发现让他们好奇不已、惊奇不已的“奥秘”。在收集土壤、制作标本的过程中,幼儿也真正成为了科学活动中的主体,他们不再是被动地吸取知识,而是在主动地建构知识。同时,这一过程不仅使得幼儿从一开始便对“神奇的土壤”这一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积累了与活动相关的知识经验,更为其后活动的深入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后附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幼儿与家长共同制作的土壤标本、采集记录、观察记录,抑或是在幼儿园内自主地观察、分享与老师共同布置的展示分享墙,幼儿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2、有效指导家长在活动中参与配合。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最主要的场所,家园合作是当今幼儿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尤其是在当前班额较大,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很难兼顾到全体幼儿这一现状下,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幼儿活动,发挥家长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幼儿、家长、老师三者之间真正形成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然而,虽说如今家长的学历层次、素质能力都较高,也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启蒙教育,很愿意加入到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来,但却由于工作繁忙、时间不够及缺乏专业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因素而使家长们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望而生畏。因此,要吸纳家长们参与到家园合作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来,教师们的指导与支持就非常重要了。首先,教师需要让家长们明白要做什么。教师需要将活动的内容及需要准备的事项都一一说明,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教师需要让家长们知道该怎么做。比如在此次活动前,我将收集土壤、制作标本的内容、格式以及如何指导孩子进行观察的方法、要求都以书面形式予以说明,使家长们不仅明了该做什么,更清楚地知道该怎样做。只有这样,家长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教育意图,从而顺利地完成指导孩子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任务”,也才能真正达到家园互动的效果。最后,教师需要给家长们留下了充足的时间,使之有指导、带领孩子完成“任务”的时间。在此次活动中,我给家长留下了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其中还包括三天的清明小长假,使得所有的家长都能够带着孩子充分地探索、充分地发现、充分地思考,也使得活动的材料收集地相当丰富,效果非常好!

总之,在活动的准备阶段,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真正成为了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家园之间良好的合作又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积极强大的合力。这一切都为活动的后续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阶段:感知土壤的不同种类——在操作与探索中学习

活动(一):不一样的泥土

活动时间:4月8日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以及小实验等活动,进一步认识、了解主要的土壤种类:砂土、粘土、壤土。

2、运用多种感官主动探索,发现砂土、粘土、壤土的不同(颗粒、渗水性);

3、发展观察、比较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幼儿已自由观察过采集到的各种土壤并制作成的标本;

2、砂土、粘土、壤土若干、量杯、水、去底瓶、杯子、纱布等;记录纸每人一张、黄豆若干。

活动过程:

1、  导入课题

(1)出示黄豆:“黄豆宝宝”想找个合适的地方安家,成长为健壮的苗苗。它们找呀找,发现了三种不同的土壤。

(2)出示三盆泥土:“黄豆宝宝”不知道到哪种土壤安家最好,请来帮助它。

2、    感知并区分粘土、沙土、壤土

(1)请幼儿分别用小罐装三罐土壤,引导幼儿看一看、捏一捏,比较这三种土壤的不同。

(2)观察后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3)教师小结:粘手的土叫粘土,沙粒很多的土叫沙土,既不粘手沙粒也不多的土叫壤土。

3、分组小实验:探索三种土壤渗水性的不同

(1)每组三个去底瓶子,瓶口用纱布蒙住,在每个瓶口下面放一个杯子,往三个瓶内分别装进同样多和干燥的砂土、粘土和壤土,然后往瓶内倒进同样多的水。

(2)观察比较并记录:三类土壤渗水快慢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都停止渗水的时候,三个杯子的水量有什么不同?

(3)分组交流实验结果。

(4)教师小结:粘土能保留水但不通气,沙土不能保留水但通气性较好,壤土能渗水且比较通气。

4、  延伸思考:

哪种土壤最适合植物安家? 为什么?

 

 

活动反思

幼儿的兴趣点是他们主动学习的起点,由幼儿的兴趣点引发的教育才能成为幼儿主动学习的内部动机。虽然此次活动是本系列活动中第一次集体活动,但由于在活动前幼儿就已经和家长们去采集并观察过泥土,对于泥土的种类、特点及作用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对泥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有了兴趣与前期的知识经验作基础,幼儿在整个活动过程的注意力非常集中。

    然而,虽然在整个过程中我一直以游戏和商讨的口吻与幼儿交流,希望他们能从已有经验出发,在轻松、愉快的自主游戏氛围中尝试、操作与探索,但活动效果却并不太好,甚至根本未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活动目标与重点临时进行了调整。

在设计活动时,由于我的疏忽,并未考虑到让幼儿记录下自己的探索发现过程。而在活动正常开始前,我想到了这一点,并将活动计划做了相应调整,使得整个活动的目标与重点发生了改变,变成了利用各种感官探索三种土壤的不同,并学习用简单的科学符号进行科学的记录。正是这种改变,使得活动内容增多,原定计划中的关于土壤保水性的小实验环节无法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也就导致原定目标无法达成。

2、教师引导不够清晰。

在引导幼儿通过视觉、触觉和嗅觉探索三种土壤的不同的过程中,我并未对其进行清晰的引导,如:通过视觉看土壤的颜色、颗粒的不同,通过触觉摸土壤的光滑与粗糙,通过嗅觉闻土壤的不同气味等等,从而导致部分幼儿在观察中将视觉与触觉混淆,还有部分幼儿无所适从,根本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

3、幼儿所需经验前期准备不够。

如上所述,调整后的活动目标与重点是引导幼儿学习科学的记录方法。然而,我班幼儿在此之前,却从未接触过科学活动中的记录,而我却并未在幼儿开始探索、记录之前作好经验的铺垫。因此,导致幼儿根本无法记录,也耽误了相当多的时间。虽然,在幼儿探索过程完成后,我发现了这一问题并做了弥补,但也仅仅只是起到了亡羊补牢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反思,本人对这次活动的设计进行了一些调整与修改,并重新进行了实施。

 

活动的再设计

活 动 (一):不一样的土壤(一)

活动时间:4月15日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以及科学记录,培养科学探索兴趣及良好的操作习惯。

2、运用多种感官主动探索,发现砂土、黏土、壤土的不同(颜色、颗粒、触感等),并发展观察、比较及动手操作能力

3、学习理解词汇:名词—砂土、黏土、壤土、颗粒等;形容词—粗糙、光滑、柔软、坚硬等;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幼儿已自由观察过自己采集而来的土壤制成的各种标本,对土壤的种类已具备一定的了解;曾使用过记录表。

2、物质准备:砂土、黏土、壤土若干,黄豆若干,湿抹布、观察记录表、彩笔等。

活动过程:

1、导入课题

(1)出示黄豆:“黄豆宝宝”想找个合适的地方安家,成长为健壮的苗苗。它们找呀找,发现了三种不同的土壤。

(2)出示三盆泥土:“黄豆宝宝”不知道到哪种土壤安家最好,请小朋友来帮助它。

2、看一看:三种土壤的不同

(1)引导幼儿用眼睛观察三种土壤颜色、颗粒大小的不同。

(分析:在第一次活动中,我就发现幼儿习惯于用手和眼睛同时观察和探索某种事物,也就是说他们容易将视觉和触觉同时使用,同时感受。因此,在本次活动中,为了让幼儿进一步地感知眼睛看到的与手触摸到的不同,我特地强调了观察的要点与指向性,即:先用眼睛去看三盆泥土的颜色与颗粒,这样一来,幼儿皆能按要求去进行观察了。

(2)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学习用简单的科学符号记录下自己的发现。

(3)教师可示范一、两种记录符号,并鼓励幼儿创造性地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录。

(4)幼儿探索,教师指导

(分析:在第一次活动中,幼儿缺乏记录的经验与方法是导致活动无法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此次活动中,我加强了对幼儿记录的指导,在充分听取幼儿感受及建议的基础上,示范了表现颜色及颗粒的记录方式,同时强调了记录符号的简洁明了及科学性。虽然在我进行了示范之后,大部分幼儿都模仿了我所采用的记录方式而使得他们的记录缺乏个性和创意,但我相信模仿过后必有创新!)

3、摸一摸,三种土壤的不同

(1)引导幼儿用触觉感知三种土壤的粗糙与光滑度(或软硬度)的不同。

(2)启发幼儿思考用什么样的符号来表示粗糙与光滑、软与硬。

(3)幼儿探索、记录后,请几名幼儿上来讲述自己的发现与记录方法。

(分析:指向性很强的观察指导使得幼儿较明确地用不同感官来感知不同土壤的特点,同时,上一轮的记录经验也使得他们的记录过程更为轻松,更为顺利。在选择不同的符号来表现粗糙或光滑、柔软或坚硬时,幼儿表现出了极大的个性与创造性,让我为之惊喜不已!)

4、闻一闻,三种土壤的不同 (方法与过程同上)

5、请几名幼儿上来讲述自己的发现记录

6、教师小结:我们知道了三种土壤的颜色、颗粒、软硬、气味都不同,那么,它们还有什么不同呢?下次活动我们接着探索,好吗?

7、请幼儿分工合作,一起收拾活动物品

 

附:科学观察记录表

活动名称: 不一样的土壤(一)   时间: 4月15日    幼儿姓名:            

 

颜 

颗 

砂  

 

 

 

 

壤  

 

 

 

 

黏  

 

 

 

 

 

动( 二):不一样的土壤(二)

活动时间:4月22日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记录及小实验活动,培养探究精神及合作意识。

2、通过小实验,进一步认识、了解沙土、壤土、黏土的不同(渗水性、保水性及透气性),发展观察、比较、分析及动手操作能力。

3、学习理解词汇:量杯、水量、渗水性、保水性、透气性、植物生长三要素

活动准备:

小勺、量杯、水、去底瓶、细纱布,实验流程图、保水性与透气性关系示意图、记录表三张(每组一张)、笔、字卡(已背好双面胶):多、少、快、慢、好、差各3个、中9个,黄豆若干,干燥的沙土、壤土、黏土若干;

活动过程:

1、导入课题

出示三种土壤及科学观察记录表,复习巩固对三种土壤不同的了解。

师:上个星期我们发现了粘土、沙土和壤土的不同,大家都把这些不同记录在自己的观察记录表上了。那么,除了这些,这三种土壤还有什么不同呢?今天,我们再来比较一下!

2、小实验:探索三种土壤渗水性的不同

(1)提供实验用材料,介绍材料用法

(2)出示实验流程图,交待实验要求:两人一组合作进行;四个相同:相同多的土壤(五满勺并压紧),相同多的水量(100ml),相同的倒水速度,相同的时间开始幼儿操作、观察、比较并记录:三类土壤渗水的速度有什么不同?(分别在记录表上贴快、慢、中);三类土壤都停止渗水的时候,三个杯子的水量有什么不同?(分别贴上字卡:多、少、中)

(3)分析比较:哪种土壤的渗水性最好?

3、继续提问,引发思考:哪种土壤的保水性最好?

师:现在小朋友们想一想,在这三种土壤里,哪一种土壤里的水最多?为什么?

鼓励幼儿积极动脑、大胆表达,教师根据幼儿回答用字卡记录

4、  带领幼儿共同分析实验结果,发现问题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的实验记录表,实验的结果一样吗?(不一样)哪些地方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呢?(幼儿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分析:由于种种原因,每组幼儿的实验结论并不相同,有些甚至完全相反。面对这一情况,我并未选择将自己的结论告诉他们,而是将这个问题抛给孩子,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去解决!)

5、结合记录表,分析比较哪种土壤最适合黄豆宝宝生长?为什么?

师:现在大家的实验结果都不一样,那么黄豆宝宝究竟该种在哪盆土壤里呢?

(分析:问到这里,孩子们沉默了一会儿,似乎也在考虑这个问题。过了一会儿,有些孩子坚持按自己的实验结果种黄豆,有些孩子说每盆土里都种一点,再比比看。听到这种意见,我笑了,这也正是我的想法和目的呀!)

 

附:科学活动观察记录表(幼儿用)

活动名称:不一样的土壤(二)                  时间:422

 

渗水速度

渗水量

砂土

 

 

壤土

 

 

黏土

 

 

 

 

活动反思:

在调整后进行的这两次活动中,我对活动目标及内容进行了分解,并对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进行了再思考,充分体现了符合《新纲要》理念的新型师幼关系,即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既有示范、讲解,给予幼儿必要的支持;也有放手、合作,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在整个活动中,没有教师对幼儿居高临下的控制与灌输,有的只是与幼儿的平等对话与成就感的分享。孩子们交流时,教师是倾听者;孩子们争执时,教师是引导者;孩子们操作时,教师是支持者、合作者,随时给与幼儿必要的帮助。此活动是师幼共同探索与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充满了自然与和谐,创造与快乐的气氛。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热烈而投入。记录时,他们各抒己见,个性湛然;操作时,他们同心协力,互帮互助;讨论时,他们认真倾听,主动表达……这一切,都让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对科学活动的激情。虽然在活动的最后,由于科学活动中常见的变量因素,孩子们实验的结果并不一致,他们也并未达成统一的意见,但我认为最后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思考了问题,同时也找到了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正因为实验结果不同,才更加引发了幼儿进行下一轮种植实验的兴趣!

 

 

提高阶段:种植——在观察与记录中学习

活动(一):种黄豆

活动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和对种植活动的兴趣。

2、通过观察黄豆的生长过程,了解豆子在不同种类土壤中的生长情况,从而初步感知植物生长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活动准备:黄豆若干、小花盆九个(壤土、沙土、黏土各三盆)、观察记录表,幼儿分成三组开展种植活动

活动过程:

1、选土: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及猜测自主选择不同的土壤种植黄豆

(分析:由于此次种植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幼儿了解三种不同的土壤内种子的生长情况,因此,在活动前,我精心挑选了颗粒均匀、饱满的黄豆种子提供给幼儿进行种植,目的是尽可能地控制种植过程的变量,使实验过程尽量地凸显土壤的作用。由于在之前的实验过程中,幼儿得到的结果并不一致,因此,在选择土壤的过程中,幼儿的选择也不尽相同,三种土壤都有了主人,而且都是信心满满,坚信自己一定能够种豆得豆!)

2、分组:幼儿自由搭配,三名幼儿一小组(合用一个花盆),每三个花盆(三种不同的土壤)一大组。

(分析: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在种植的过程中进行纵向<同组>及横向<不同组>之间的比较,同时,三人一组也有助于不同能力、不同个性幼儿之间的互补与合作。)

3种豆:各小组幼儿各自讨论种豆的步骤,并合作种豆。

分析:此环节是该活动的重点。在实施过程中幼儿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能明确活动的目标,在种植过程中也逐步培养了幼儿协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种植过程的每个环节都较简单,在前期幼儿也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教师没有干涉他们种植过程中产生问题碰撞后的最终解决结果。同时,每三个人合用一个花盆进行种植,在无形中形成了一个非竞争性的学习共同体,彼此关注、彼此交流、主动分工、互相协商,顺利地完成了种豆的全过程!)

4、管理:教师利用早晨入园、中午散步或离园前的时间,引导幼儿进行连续的观察与照料,隔1—2天浇一次水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三种土壤中黄豆种子的生长情况。

5、比较:定期比较三种土壤里黄豆生长的情况,并引导幼儿思考、讨论原因

(分析:此环节在整个种植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以他们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引子”,充分调动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使幼儿围绕进行寻根究底的探索,在自身的探索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丰富幼儿的种植经验,同时使幼儿思维、认知和科学兴趣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幼儿正是在这种观察、记录、思考及讨论的过程中不断推测、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直至最后得出结论:壤土最适合黄豆的生长!)

活动反思:

种植活动是一项极为有趣的探索活动,不受时间的限制,且能就地取材,更有利于改变单一的、封闭式的集体教学形式。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我主要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方式,当幼儿在实验活动中对土壤产生了一定的问题之后,我再进行推动,给予孩子一定的的空间和机会,让幼儿在探索体验过程中再来发现问题,寻找教育的机智,帮助幼儿获得一定的经验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活动,前后历经一个多月的时间,幼儿一直保持着较浓厚的兴趣,在他们眼里,小小的黄豆苗就象他们的“小宝宝”,一点点的成长都能让他们感到莫大的快乐。刚开始,沙土里的黄豆苗最早发芽,选择沙土种植的幼儿兴奋不已;接着,黏土里的黄豆苗越来越茁壮;最后,壤土里的黄豆拥有了最长的生命……直至活动结束,孩子们的结论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在种植、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学会了关爱,学会了等待,更学会了思考!

 

 

延伸阶段:保护土壤——在查阅与制作中学习

在多次的观察、实验、种植之后,幼儿渐渐地了解了土壤中有水、有空气、有养分等一些植物生长必需的条件,同时,植物及动物的各种活动又给土壤提供了养育各种生命的物质。当然,到此时,这种互利作用已经不需要教师再以集体教学等课堂形式来进行“传授”了。在该阶段,教师所做的只是不断抛出问题,并提供一个可供幼儿发展的平台引导他们自主探索,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在家长们的支持下,孩子们通过网络、图书馆查阅了大量了资料,懂得了动植物与土壤的互生互利关系,懂得了土地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更懂得了一些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竟然对土壤造成了那么大的伤害!由此,自然而然地引发了下一轮话题“小朋友们该如何保护土壤?”从下面一些孩子们亲手制作的宣传单中我们不难发现,活动开展到这里,已经达到了这一系列主题活动的最大目标:“环境保护,从我做起!”

                                              

 

2010年8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