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青铜艺术的杰作—马踏飞燕

我国古代青铜艺术的杰作—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汉代的青铜器。“马踏飞燕”面世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的经典之作。1969年在甘肃省武威市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将军张江及其妻合葬墓,雷台汉墓中出土过一件青铜器“马踏飞燕”,现藏甘肃省博物馆。那件马踏飞燕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5年铜奔马以“马超龙雀”这个名称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并一直被沿用至今。1986年青铜错银“马踏飞燕”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下面展示的这件“马踏飞燕”高26厘米,长36厘米;青铜质地,黑漆古包浆,通体有错银鎏银纹饰,非常华丽冷美;马眼铮亮,马首高昂,马尾后插,马体壮实,四肢修长,一足踏燕,三蹄腾空、嘶鸣向前。蹄下惊燕,回头张望。在苍凉的原野上闪现一幅骏马奋蹄、矫燕惊懵的生动场景,给人以无限遐想,极具艺术震撼,堪称中国青铜艺术的奇葩!
马踏飞燕文物鉴赏:
创作技巧:东汉铜奔马是一件在三维空间中展开的有体积和重量的物件,而且动感强烈,呈三足腾空之势,如果与壁画采用同样的方法,则不可能使奔马保持平衡。东汉铜奔马在动态飞扬下站立的实际问题。在壁画、画像石等同类马匹造型中并没有看到类似的做法,在其足下加上鸟形底座以固定,解决了这一现实问题。它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既合乎平衡力学原理,又使动态的铜奔马的轻盈与物体的稳定性得到完美的解决,这正是它在设计上的精妙绝伦之处。
艺术特色:“马踏飞燕”东汉铜奔马在创作上运用了写实与抽象有机结合的手法,这是工匠的大胆创新,是技术的进步。因为在先秦时代,铜铸玉雕泥陶塑作品的主流是运总抽象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人们对神对心中崇拜的物像的敬畏,装饰上主要用拟形纹饰图样装饰。在造型上,青铜器与玉器,泥陶一样纹也注重装饰性,马踏飞燕运用了先秦先进的错银鎏银的纹饰装饰,使感观格外华美。“马踏飞燕”,在这一点上与古希腊、罗马雕塑造型方法是截然不同的。它本身是一件写实与抽象艺术的完美结合,是古代铸造雕塑艺术由抽象到写实过度时期的惊世作品,和汉八刀工艺一样在古代铸造雕塑艺术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马踏飞燕”尽管是汉墓出土,从铸造装饰工艺看成器的年代要早于东汉。到了秦汉,雕刻铸塑不仅多起来,而且在艺术手法上也更注重写实,不仅器形可大可小,而且注重细节的精雕细凿,成就了秦陵兵马俑、铜车马、这些丰碑式的写实艺术杰作。
艺术成就:“马踏飞燕”是我国古代工匠精神和匠人智慧的结晶。它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浪漫主义技法,把高超的铸造工艺和精湛的雕塑艺术融为一体,成就了惊世的传奇瑰宝。中国古代匠师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以丰富的想象,精巧的构思,将奔马和飞鸟绝妙地结合,以飞鸟的迅疾烘托骏马的矫健,将天马行空之势顷刻间把重心稳稳的落在点地的飞燕身上,它瞬间爆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和一往无前的气势,产生极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递给人们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一件艺术瑰宝“马踏飞燕”是汉武大帝时代,伟大的民族自信的生动写照!
不朽的工匠精神,伟大的创造智慧,在倡导大国工匠精神的今天仍旧是我们所追寻的典范!